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异质性及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遵循一般文化产业集群的普适性规律,同时由于西部特殊的文化空间、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又呈现出不同于中东部文化产业集群的异质性特征。政府引导、行业协会推动、虚拟产业集群引入共同构筑起不同层面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西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集群
一、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文化产业集群现象
文化产业集群是指具有一定关联的文化企业或机构同处一个地理空间,形成优势互补,并产生孵化、引领、示范效应,最终辐射其它文化企业的聚集体。民族文化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群的新领域,把文化事象纳入和嵌合到产业集群逻辑既需要传统产业集群相关理论的可融合性,同时,作为民族地区新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民族文化产业集群属于民族经济学的范畴,对其研究也需要民族经济学语境的可沟通性。一般意义上,学术界把英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作为产业集群现象的研究起点,马歇尔认为如果一个大企业附近集聚了很多中小企业,则这一区域就可以称为“产业区”。不过当时的产业区只是相对于农业区而言的工业区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产业集群的的集群必须限定在一定空间领域,一定有关联性的机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集聚,分享资源、组织间共通互补。“随着二战后法兰克福学派的日渐式微以及布尔迪厄、费瑟斯通等为代表的消费主义走向高潮,文化产业的合法性危机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得以解困,代之而起的,是世界文化市场的利益竞争潮起潮涌和文化产业财富的万众瞩目”①。尤其是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经历“内需型经济、消费型时代”,各发达国家调整发展策略,积极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希望向再工业化模式转型,以顺应世界经济“再平衡”要求。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创新性强、高渗透性等特征,与目前强调产业结构升级、减少能源消耗不谋而合,文化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集群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集约、引领和示范作用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无论是在实践层面还是政策领域,改革开放后经济开发区和高新科技园区成功的经验映射到文化产业领域。同时由于文化产业的文化内涵本质、产业化发展现状、意识形态特征以及知识网络的全球兴起也使得文化产业集群繁殖生长。在产业集群发展延伸的历程中,一方面产业集群的普适性规律自身不断嵌入经济社会中延伸发展,另一方面正如布迪厄所认为的:当一个结构元素要进入或者渗透另一个场域中时,必须先通过场域特有形式和理论特点的中介环节,预先历经一次重新塑造的过程,即是说只有遵循这个新场域的逻辑,转换成这个新场域本身的结构元素,才能渗入这个新场域。“文化产业聚集区具体称谓有‘园区’及‘聚集区’等,其实质是生产要素与产业的空间集聚,根本动因是产业发展和竞争优势的诉求”②。2007—2011年,文化部认证了一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极大推动了全国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文化产业集聚的意义排序和发展限项上有了清晰指向。文化产业集群遵从产业集群发展的普适规律:即规模合范围经济、创新驱动、知识溢出、人才资本集聚,但文化产业发展核心是创意与智力劳动,因此除了恪守产业空间集聚的一般规律之外,还受限于文化自身规律影响,不仅如此,与其它物质性生产领域的产业相比,文化产业还有意识形态功能,与一个国家、民族的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政府利用行政权利配置文化资源,文化产业集群化特征更加强烈。西部地区主要包括贵州、云南、重庆、四川、陕西、甘肃、西藏、宁夏、新疆、青海、广西、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这些地区文化资源禀赋参差不齐,其中云南、贵州、甘肃、西藏等地属于民族文化资源蕴含较丰富的地区,由于区域性、民族性和历史性,民族文化产业深深根植于当地的社会资本和文化中,这种根植性特点与产业集群的发生条件紧密联系,使得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的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呈现出产业化、集群化态势,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融合民族文化资本化、文化自觉和产业集群等相关理论,构建有别于东部城市或发达地区的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理论,对这一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探究,对西部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产业的资本化、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和提升区域竞争力意义重大。
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异质性
(一)现实环境:西部文化资源特点
资源禀赋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有活力和穿透力的因素。经济区位理论研究者认为,地理环境、资源条件是决定企业地理分布的主要原因。Ellison和Glaeser的研究也表明,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更多来自当地资源禀赋或政策优惠。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以独特的地理空间为生存场域,地理空间与文化要素协调融合,二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网状结构。
1.地理空间
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地形复杂多样,由于区域广阔、历史上交通不便等原因,西部生态系统中的遗产基因库耐受外部环境的“生态阀殖”高,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从而形成生态物种的丰富性与特色化,文化生态圈内不同文化群落的差异造就了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独有的建筑服饰、节庆演艺、民族民间工艺等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
2.文化要素
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土地面积546万平方公里,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西部。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众多文化类型相互交织,构成了地域生活的独特风景。这些优势的文化资源具有经济价值的增值性,一旦搭上文化产业发展的快车,进行整体开发与集群规划,极易转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异质性: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区文化产业集群现实效果描述
异质性被频繁用于环境、医学等诸多领域。异质性与同质性相对应,也即独特性和个别性。东部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在资本、科技、人才等因素作用下集聚发展时,西部地区开始零散出现了部分小规模的文化产业集群,这种集群的形成究其原因是国家的投资以及一些区外因素推动,它的产生形成既不遵循经济学产业集群形成的一般规律,也与中东部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有所区别。
1.资源型集聚———普适性发展模式
产业聚集理论认为:任何一个产业在特定区域集聚的重要条件是靠近资源地,文化产业所依托的文化资源具有的区域性、民族性和延续性,为文化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潜在的可能。西部地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更多承接了以本地资源为重点的资源密集和劳动密集型文化产业集群,资源的单方面依托使得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路径原始单一、运作和建设模式大同小异、缺乏特色,新经济环境下市场、创新、集群企业间网络等相互作用下的协同效应未发挥,依靠科技优势和创新元素的文化集群较少,不利于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
2.规律性偏差———违反产业集群发展的一般性特征
集群倡导计划认为,产业集群一经形成就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文化聚集的动力主要有社会动力、经济动力、政府动力等。在西方,产业集群形成的机理是产业发展辐射周边,形成产业群。西部地区计划经济痕迹浓,许多大型文化企业并不是本土内生力量发展的结果,而是依靠政府力量,在国家大规模投资推动下自上而下形成的,这类产业集群从一开始培育到最后形成,政府始终起到很重要的扶持作用。而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地方政府在培育本地产业集群的过程中,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一个典型的问题,即违背客观规律的过度干预和直接参与,对本地企业采取行政捏合手段人为建立产业集群,违背经济发展规律,文化产业集群自身的特色定位并不强,尤其是与所在区域的特点联系不够密切。
3.梯度格局———非均衡式发展现状
首先,西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等文化领域的国有大型文化企业和集团,基于国家政策扶持发展成效显著;依靠传统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风生水起;现代高新技术的新兴文化产业集群中动漫游戏在部分省区已初步形成产业群,但集群化发展不充分,处于成长型和培育阶段。其次,西部绝大多数文化产业集群属于原生型,即依托当地自然条件或该地拥有手工制作某方面的传统而形成的地域根植型,引进型较少,民营资本投入较少,没有形成多元化的集群投资格局。最后,西部文化产业集群呈现出集中性和不均衡性,经济文化较发达地区,如四川、重庆文化产业集群数量和类型多、专业化程度强、资源配置效率高;而经济落后的青海、西藏、新疆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发展滞后。总体来看,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集群虽然发展空间较大,但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产业集群仍有较长的路。
4.效果性归宿———双重封闭的二元结构
文化产业集群的本质是通过集聚、孵化、引导示范功能产生规模经济。具有经济学属性的规模包括纵向和横向规模。纵向规模即企业生产环节的多少,产业集群的关键在于产业链和产业关联度。产业集群往往围绕一条或一组产业链展开,“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价值链理论基础上相关企业集合的新型空间组织形式。”①产业链是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完整的产业链包括了研发、生产、营销,主体产品和后续衍生产品的开发等。西部文化产业集群企业主要通过分立和效仿的方式产生,大多数文化产业企业规模小,产业结构趋同、不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经营效率不高;从横向发展看:西部的文化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城市,企业形成内封闭系统,与其他地区协作化程度不高,联合行动效应与制度效应不明显;同时,西部文化企业小、散、弱的发展现状也使得这些企业难以受大企业的辐射,缺少信息知识交流,造成西部地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双重封闭的二元结构。
三、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发展路径
“文化产业在本质上是一种产业经济模式。同样,文化产业集群的构设也有不同的类型和模式”②。当一种产业发展自己的产业集群时,必然把他的产业属性带到产业集群中,按照国家统计局2012《文化及相关分类》,立足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现状,文化集群应从三类产业特色出发,差别化发展。
(一)传统文化产业———重视政府引导
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发行等类别是文化产业的基础业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国家重点支持的领域,也是实践发展中文化产业的核心构成和重要经济支撑。传统文化产业有极强的意识形态特征,对比其他产业,政府与文化产业的联系更加紧密。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这些产业门类还存在总量偏小、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和服务类型单一等问题。因此,促进文化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有赖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注意生产要素的集约型、资源配置的倾向性、政策供给倾斜性。这种模式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特征选择示范性企业或园区,通过成功的运作实践,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同、相近和相关企业聚集,最终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在集聚发展过程中政府努力建构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平台,通过金融、税收、人才等优惠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和资本进入;鼓励各地立足于资源禀赋、功能定位和市场条件通过高标准的规划,推动文化产业从无序、盲目发展向有序、自觉发展转变。尽管这种模式违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在现阶段单纯的市场之路无法完成自身的有效集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号召和宏观管理下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对于目前发展得并不成熟的西部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文化企业来说,对企业生存、发展非常关键而具有实际意义。
(二)特色文化产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经济学相对优势理论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在产业分工布局中相对另一个区域的产品生产处于劣势,应该选择劣势最小的发展,去换取发达区域劣势最大的产品。相比较东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工艺美术品、休闲娱乐、会展节庆是凸显西部优势的主要领域,最能代表西部文化产业形象和特点。但这些门类的企业普遍存在“小、散、乱”等问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不完善,粗放型经营明显,生产组织方式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企业规模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集群并不是一种可以遍地开花的产业组织形式。在西部文化资源富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很多文化产品内生于特定文化,如,云南很多民族民间工艺是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完成,地理上难于集聚,生产上不适于进行现代工艺和机械化生产,基本不按发端于城市大规模复制的路径发展,这一部分文化产品在产业规模上需要一个合理的空间。这种发展模式更多依靠行业协会参与产业发展,依靠同业自治的方式来保护地区行业的利益,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行业标准制定、行业评比、行业培训、行业监督、协调会员纠纷方面的中介作用,搭建联系资源供给、产品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促进各文化产业链上中下游、横向的渠道畅通,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中介服务”的产业运作机制。
(三)新兴文化产业———引入虚拟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新型业态中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是西部拓展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的基础。这些产业目前与先进发达省区相比,虽然实力和竞争力都还不足,但代表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许多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中,产业集群出现了虚拟化趋势”①。一般意义上,传统产业集群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地理位置上的集聚,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很多文化产品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创意、生产、营销,在有形的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不在像一般产业那么显著。文化产品市场化的过程可以突破地理空间的约束限制;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的发展,也突破了集群在地理空间上的局限性,文化产业的集聚不仅表现为具体地理空间上的群集,还表现为超越地理空间的虚拟集群。虚拟文化产业集群以数字化为特征,以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形成的一种动态开放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如:通过一系列网上信息共享:信息服务、金融服务、企业信用、品牌和市场推广、成果展示和交易、版权评估中心、人才培训和辅导中心、知识产权、研发设计和国际交流中心等,使产业链上各环节企业信息公布与沟通,以此规避资源获得的地区障碍,快速优化资源配置,跨地区、跨行业整合,克服传统产业集群长期合作带来的创新弱化、不稳定的缺陷。使集群不断强化自己的核心能力,从价值链整体上创造最佳竞争优势。
作者:赵晓红 晏雄 单位: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