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少数民族文化舞台化表达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近些年,随着‘非遗’保护这一社会文化运动的风靡,越来越多的民间文化走进了各类比赛场、电视台、艺术节和旅游景点等,从而使得少数民族文化的‘舞台化’、‘视频化’呈现出更为繁复的文化景观。”文化与媒介的联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对少数民族文化舞台化的研究,必须着眼于当下少数民族文化所处的文化生态和媒介生态,只有挖掘出少数民族歌舞、民俗等背后的文化所指,才能找到适合少数民族文化的媒介载体。
(一)文化生态
任何一个民族,其民间文化必然会受到本民族民族性格及民族气质的影响和规范,而这种民族性格和民族气质则来源于该民族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固有文化生态。许多少数民族歌舞、民俗文化、民间艺术都是从其生产生活中获取灵感即兴而作的,是其生活的一部分。倘若离开滋养其生存的文化生态土壤,这些可感知的具体形态便有可能面临失传的境地,而一旦载体失传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解读与传承将无疑是巨大的灾难。
(二)媒介生态
在全媒体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已不再单纯依靠口口相传,广播、电视、网络等已经将整个文化整合为一个个交叉的圈层,在这些圈层运动中,由于文化的兼容性,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文化渐渐失声。因此,少数民族文化只有借助电视等媒介才可能被受众所了解和熟知,而当一种文化脱离滋养它生长的生态环境进入另一种媒介生态环境时,必然会涉及到文化的“再创造”问题。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文化选择以剧场舞台化表演的形式呈现其文化内涵,之后再通过电视等媒体手段来实现更为广泛的传播。尽管播出平台可能不仅仅局限于电视媒体,但电视手段却从理念层面对作品的二度创作产生着重要影响。
二、电视手段在少数民族文化舞台化表达中的综合运用
“关于电视手段的概念目前业界和学界尚无准确的界定,其大致由以下因素构成:画面构图、声画解说、专题采访、灯光音效、电视特效、演播室、主持人等,也包括镜头组接、蒙太奇运用、实景拍摄、生活化的动作、景别、角度、光线、运动摄影、空间调度、记者出镜、纪实性的跟拍、情景再现、三维动画等。”电视手段在舞台化表达中的作用是将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文化场”的过程,“而电视作为一种视听艺术,其构成要素的多元化也决定了其创作思维的立体化”。电视手段的运用并非只能丰富舞台化表演的形式,它可以通过充实作品内容来打造“全景文化场”,因此,较之于传统意义上单一的舞台呈现方式,少数民族文化舞台化表达需要在创作之初就更加多元、立体,电视手段的加入无疑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创作空间。
(一)电视编导意识
少数民族文化舞台化作品的创作,绝非简单地将歌曲、舞蹈等元素相加,而是需要在一定主题的统领之下,有意识、有层次地完成对作品的策划编排。编导意识不仅体现在对作品整体结构、主题表达、节目串联和目标观众等方面的考虑,对电视手段的熟练运用,也应作为导演需要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以歌舞剧《裕固族姑娘就是我》为例,该剧共分为四幕:在序幕“点格尔罕的祝福”中,宗教的祝福映照着裕固族整个民族的信仰,喻示着希望;第一幕“萨茹娜的诞生”记录了主人公从诞生到成长的记忆,典型的裕固族民族元素贯穿始终,包括《摇篮曲》、《敬酒歌》、《十二生肖》等,这一幕旨在展示裕固族典型的民族符号;第二幕“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展现了长大后的裕固族姑娘将成为母系社会裕固族女性的化身———爱恋的羞涩、性情豪迈、处变不惊等,整个民族的磨难成了裕固族人顽强性格最完美的见证;最后一幕“为了幸福美好的明天”呼应了最初的期盼,升华了主题,表达了一个民族更加美好的期盼。作品主创团队以尊重历史、还原本真为宗旨,尽量保证民族文化的真实面貌,通过前期大量的调研完成了对裕固族文化的准确解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专业编导意识和手段进行创作,从而使作品成为内容真实、舞台表现力丰富和观众满意度高的优秀作品。
(二)电视叙事理论
“故事”是电视叙事手段中最重要的元素,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整个作品只能是碎片化的呈现。《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就是将裕固族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来表达的。作品以萨茹娜这一小人物的故事再现裕固族整个大民族的历史,这种“全景式”文化内核的传达,使得整个作品更具有穿透力。故事线一:时间线整个作品的编排以主人公萨茹娜“诞生———孩童———少女———新娘”的成长经历为时间线索,紧紧围绕萨茹娜在各个阶段的典型故事展开。故事线二:民族线裕固族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萨茹娜所经历的磨难与困苦正是裕固族民族历史的见证,而萨茹娜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性格,正是对裕固族民族性格最形象的展现。
(三)电视视听语言
电视视听语言是电视手段中最为有力的表现形式,视听语言的准确运用不仅能更好地辅助编导完成二度创作,还能使少数民族题材艺术作品真正跳出原有的表现形式,借用新的表现形式进行传播。
1.镜头选择
剧场演出时身临其境的现场效果是影像传播所无法比拟的,但因为剧场观赏环境所导致的传播效果参差不齐同样也无法避免。在电视手段中,摄像机是实现舞台电视化的唯一媒介,在少数民族文化的舞台化表达中有必要结合摄像机的强化功能,即加入摄像机的模拟功能———突出与强化,从大舞台纷杂的人物中突出个体,这样就能有效地避免观众在观看剧场演出时由于人眼宽泛而无法达到聚焦效果的问题。在少数民族文化舞台化表达中,镜头的选择可以将表演加以强化,大屏幕的实时切换则能够打破演员表演和观众欣赏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使其文化内涵更能深入人心,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2.灯光运用
灯光的运用在少数民族文化舞台化表达中的作用尤为突出,它不仅可以打造美轮美奂的舞台效果,重要的是它还可以辅助实现时空转换等更高层次的创作要求。例如,在2008年国际民歌展演出的节目《哭嫁歌》中,导演精心设计了宗教祈福祭祀、民族风俗展示和男女情歌对唱等场景,但由于舞台的空而散很难达到主体聚焦和场景交代的双重效果,而利用舞台追光则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追光起到了电视荧屏聚焦的作用———“摄像机”功能,既可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整个场面,又能突出故事的主体,较好地实现了电视特写镜头与全景镜头的交叉运用。
3.舞美设计
少数民族文化借助剧场舞台传播的形式,属于将剧场演出和电视录制“嫁接”的产物,这在本质上要求导演所创作的内容既要追求舞台戏剧性,还要兼具电视画面的视觉效果,这就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整的舞美设计是整个作品创作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之一,它不仅仅是静止的舞台艺术,更是动态的文化意境。在舞台空间中营造少数民族文化原有的生态模样,还原和刻画少数民族文化最本真的生存状态,便可在舞台上营造出一种具有“视觉感”的电视艺术,这样观众在欣赏电视作品时便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氛围,电视等媒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就更加形象生动。
三、电视手段对少数民族文化舞台化表达的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一直以来都被界定为一种非主流文化,其文化生态的独特性也只有极少部分被传承下来。然而,少数民族文化并未因其受众少而被遗忘,即使口口相传也必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因此得以传承至今的少数民族文化所凝聚的内涵与形态就是其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
(一)文化意识
现如今有许多个人或企业打着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幌子做着诸多的经济交易,为实现其利益的最大化,不惜抹杀民族文化的本真面貌。一些电视节目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而扭曲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本真意蕴,甚至无节制地改变了民族文化的原生面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表达,任何关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都应以尊重民族文化、传承文化价值为主旨,其外在包装的华丽与否只能影响其外在的视觉传达效果,而真正传达的应当是它的文化内核。在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舞台化表达时(二度创作),其创作过程应以厚重的民族文化为支撑,并将整个民族的历史渊源以及文化生态贯穿其中,才可以视之为是健康的、真实完整的舞台化表达。
(二)品牌意识
近年来,各级政府采取多项举措积极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也因此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中的民歌文化、民俗文化等作为其自身历史的活化石,在该民族发展与变迁的历史长河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在大力兴建文化产业链的同时,应树立较为广泛的品牌意识,尝试全范围、多层面地打造精品项目。很多受众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仅停留在浅显的表征层面。若想使少数民族文化真正深入人心,应该悉心打造具有少数民族文化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让观众能对各民族的文化生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从而树立起一个民族的影像记忆,形成一个民族典型的品牌形象。
(三)市场意识
少数民族文化的舞台化呈现从本质上来说是市场化的产物,它不仅需要完善的文化产业链做支撑,还需要较为广泛的市场经济链来推广。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承都需要有支撑它不断生存和发展的动力,舞台化表达作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单一形式其力量是微薄的,若能将整个民族文化以项目化操作的方式进行推广,则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还会更有利于民族文化品牌的推广,也会为受众解读少数民族文化提供一个更加通畅的渠道。在全媒体时代,数字化手段的运用可以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渠道更加多元,而将电视手段作为一种理念植入少数民族文化的舞台化表达中,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传播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因此,有效地运用电视手段,在尊重文化创作理念的原则下打造不一样的视觉盛宴,实现文化传承的可持续性发展,势必会使少数民族文化得以更广泛地传播。.
作者:张辉刚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