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保护工作信息化民族文化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民族语言语音语料库的建立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最直接的反映着各少数民族同胞在历史长河里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文化积淀,是民族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国家为我省没有文字的一些民语创造了拼音文字,如苗语、侗语和布依语。过去在各个相关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的努力下,我省出版了一批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书籍、双语教材和扫盲识字课本,如《苗汉词典》、《布依语常用词汇选编》。这些书籍和材料对保护和研究民族语言有着重大意义。然而,这些文献书籍多以国际音标或者汉语拼音来标记注音,有的地方不能准确反映实际语音,对民语中独具特色的各种语音语调的表示更是力不从心。语言是活的交流的工具,它的声学特征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注重语音的保护和记录,口头应用不得以重视,语言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研究就成了纸上谈兵,实际意义微乎其微。现今掌握纯正少数民族语言语音的人越来越少,而且多为老年人、少数民族青年从长辈那学到的语音由于受到周围现代文化和环境的影响,也越发像是多种语言的杂糅,使得纯正的民族语言语音有失传之虞,对此的保护工作是迫在眉睫。传统的保护方法,将一些语言片段录制下来,以磁带或者光盘加以保存,由于其形式单一,语音语料检索定位不便,给研究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当前国内外语言学研究的潮流之一是利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为载体,构建语言的语音语料库,以文本、语音、声学参数等多种形式还原语言语音,关于语言的发音机制、语音特性及语音语调在言谈交流中的变化规律,都可以在数据库中得以记录和保存。此种方法将人类以模拟信号形式存在的话音数字化,不仅便于长期保存,更有利于检索、研究。民族语言语音语料库的建立主要工作有:
1)发音人的选择和发音素材的设计。此项工作是整个建库工作的基础,发音人应由相关专家审慎评选,除了发音应标准纯正外,还应有积极和良好的合作意愿。发音素材也应该由民语研究专家精心设计,在有限的词、句、篇章中最大限度的反映民族语言各个方面的特点及声学特征。
2)录音及整理过程。此工作需要召集精通录音软件如cooledit等专业软件使用,掌握一定声学处理技术的专业人才完成。将采集到的数字声音信噪比尽可能地提高,保证音讯的清晰低噪,然后将声音元素与文字相结合,一一对应。
3)语音标注过程。用国际音标、汉语拼音或者SAMPA码对民族文字进行注音,是国内对少数民族文字研究的最常用方法。在语音语料库中对民族文字标注发音,以便用户结合预存系统里的语音语料相对比,系统功能将更完善,使用将更方便。
4)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将语音语料、文字、注音准备好后,对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是最后一个关键步骤。利用计算机成熟的数据管理技术,召集懂得程序设计的相关人员,设计出相应的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良好的人性化交互接口,将使得对信息的把握更全面、更简捷,研究人员开展工作也将更加得心应手。
2少数民族文字的信息化建设
语言文字要想真正意义上不消亡,就必须存在于应用当中。在今天的社会,人们接触和使用信息化的文字的机会越来越多,如计算机、手机等电子设备也成了重要的文字存储、传播媒介。为了适应时代需要,跟上时代步伐,我们需要大力开展民族文字的信息化工作。让少数民族同胞在电子设备无处不在的环境里,也可以见到和使用到自己的民族文字。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2004年就已推出了我国第一步维吾尔文的手机,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的支持下,新疆开发了很多维吾尔文接口的计算机软件,让维吾尔同胞们感受到了维吾尔文字在信息时代的环境下同样有用武之地,不是过时的、被淘汰的语言。民族文字信息化建设所对应的主要具体工作有:
1)民族文字的信息编码。民族文字信息编码也就是让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能够正确显示出独特的民族文字,人们可以通过输入设备简便的将民族文字输入电子设备。目前贵州省内拥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语言不多,现在主要的苗文、侗文和布依族文字都是建国后在党和政府帮助下用拉丁字母为基础建立的。由于拉丁字母的编码问题早已解决,拉丁字母可以非常简单的在现在的各种电子设备上轻松显示,这些文字的编码工作相当于已经解决。至于一些拥有自己传统的独特文字的语言如彝族、水族语言,由于文字书写方式、文字组成结构十分独特,对它们的编码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彝文的编码工作早已告一段落。四川彝语协和中央民族翻译局早在1989年制定完成了《信息交换用彝文编码字符集》,也成为了国际标准。而国内90%以上居住在我省的水族同胞的民族文字信息化工作基本上没有开展过。对独特的水族文字的信息编码进行研究,建立标准方案,从技术上而言是完全可行的,但是由于此项工作的复杂度高,需要大量和不间断的投入,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例如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大量的投入,才使藏文、维吾尔文、蒙古文等有较多群众使用的文字得以信息化,可以在各种电子设备上处理。所以从现实的角度考虑,是否需要对水文进行数字编码以便能在电子设备上显示和处理,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与将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能否平衡,是政府决策部门需要考虑的。
2)民族软件产品的设计开发。现今,计算机早已不再是少数人手中的独特工具,随着计算机进入千家万户,计算机价格的不断降低,计算机的日常使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同胞们来说不再不可企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使用计算机。计算机的使用必须有丰富的软件支持,目前针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开发的软件或者用户界面为民族文字的计算机软件几乎没有。国家信息产业部娄勤俭部长曾言明,在十五期间,国家将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软件产业发展以及支持具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的信息技术开发和产品应用。在这样有利的大环境下,我们应该抓住机遇,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民族软件的开发。
3少数民族门户网站建设
贵州省是少数民族大省,是一些少数民族的主要聚集地。比如,全省布依族人口284万,占全国布依族人口的97.3%;仡佬族人口49.4万,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8.2%;水族人口37万,占全国水族人口的92.3%。对这些民族的文化研究成果上,文化展示上,是其他省份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所以,做好这些民族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展示,促进我国少数民族研究工作的交流,使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世界所了解,是贵州省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今的Internet发展越来越成熟,人们也越来越习惯于通过因特网来学习。所以,关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宣传,可以选择建立门户网站这一途径。建立少数民族门户网站的两点意义:
1)少数民族门户网站是民族文化宣传的前沿阵地。比起传统的方法和手段,在Internet上建立网站来宣传自己是一个投入少、见效快的选择。然而Internet浩如烟海,网站何其之多。要想让人所注意,在网站定位上就必须与众不同。通过政府部门的大力护持和参与,建立关于某个民族文化的门户网站,因其官方背景、设计科学、知识系统全面、及时反映民族研究的最新成国等亮点,必然吸引很多的民族文化研究人员,少数民族文化爱好者纷至沓来。
2)少数民族门户网站是民族文化在Internet上栖息的一席之地。民族同胞们在Internet上可以得到海量的信息,但用自己的语言文字组织的信息着实少之又少。民族门户网站可以选择多语言设计,针对研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可以将内容用汉字、英文书写,而少数民族同胞则可以在网站上选择民文浏览方式,用上自己的语言来接受信息。甚至可以在网站上设计可用民文参与的聊天室、论坛、留言板等,让民族同胞可以通过民文来交流。这样,有了实实在在的使用,民文在Internet上的也就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不会与世界脱节,不会与时代脱节。
4民族文献的数字信息化
很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在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各种历史文献。这些民族文献是文化的载体,是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呈现。对民族文化研究工作来说,是不可多得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然而,这些文献多数由于数量少、价值高、易损坏,一般多由各民族地区图书馆收集后作为重要资料馆藏,不轻易示人。另外,研究工作者为了掌握详尽的资料,必须在各地之间奔波辗转,必然浪费了人力物力。这样做确实保护了有形的文化遗产,保护了文物,却又阻碍了民族文化研究工作的开展,有违对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初衷。所以,将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数字化,使学者可以在计算机上研究其数字化的副本,既保护了文献,又促进了民族文化研究工作者之间的交流。
5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中,引入CAI多媒体教学
使用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两种语言开展的双语教学是少数民族地区保护民族语言的一种较好的模式。这样做既使民族同胞不放弃自己的语言,也使得他们在这个以汉语为主要通用语言的国家里不会被孤立、被隔绝。这种模式过去在不少民族地区取得很好的效果,比如新疆和西藏。然而现在在一些省份和地区遇到了困难。在贵州,目前坚持双语教学的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不足10%,双语教学愈发难以开展,除了双语教材老旧单一等原因以外,双语师资紧缺是最主要的因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贵州省在各相关部门的合作下,曾开展了一些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的活动,如2006年8月,在贵州民族学院组织了第一期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普通话和民族语言培训班,对100多名双语教师进行了培训。通过开展培训班的方式由于培训时间较短,学习人员的学习效果可能不够理想,又因为参与学习的教师的数量与实际的双语教师缺口还有很大差距,从质量和数量上,可能都还有待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引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设计制定新的双语教材。其好处有:
1)通过声音、动画、图片以及文字的方式用民族语言向民族学生解释课堂内容,不仅形象生动,使得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便于自学。
2)配合了双语教师的教学,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教师的负担。
3)帮助一些民族语言发音不够标准的老师矫正自己的语音,起到指导的作用。所以有了多媒体教学材料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对专业双语教师的需求,缓解了供需矛盾。
63D技术对少数民族风格建筑、历史古迹的模拟实现
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布依族的石板寨等少数民族风格建筑举世闻名,反映了少数民族同胞的聪明才智,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朵朵奇葩。另外一些少数民族的历史古迹对研究少数民族而言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保护这些民族风格建筑、人文景观、名胜古迹,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建筑和古迹由于在地理位置上不可移动,在保护方面虽然人为的破坏可以避免,但风雨的侵蚀、建筑古迹的正常老化是人力所不可遏止的。利用计算机3D技术,将建筑实物、古迹景观在计算机中建模,然后通过照片贴图,从三维的角度重构虚拟的现实场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完全可以真实地反映现实。不仅保护了自然场景,还使得学者的研究工作更加方便甚至更加容易。比如我国就对故宫博物院进行了三维建模。在Internet上可以通过对虚拟场景的访问,让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朋友身临其境地“参观游览”故宫。在这些有形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未消亡之前,如果我们及时通过对实物的把握,建立它们的三维模型,将来就不用像现在人们在构建当年被八国联军摧毁的圆明园时,大部分只能依靠想象来实现了。
7互联网游戏、动画对少数民族歌舞的传播和诠释
苗族芦笙木鼓舞,侗族大歌等民族歌舞是无形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同样需要我们不遗余力地去保护和推广。目前,少数民族的年轻人在被西方传来的现代舞蹈、流行歌曲的包围下,越来越少人对自己民族传统的歌舞、游戏感兴趣。缺少了继承和发展,必将出现文化的断层。在强势文化的进攻和包围下,弱势的民族文化要想得以生存,就要求我们必须拓宽思路,使用一些新颖的方法。设计互联网游戏、动画,除了能传播和诠释民族文化外,又因其娱乐性强,易于接受,符合青少年追逐时尚的方向,还可以在文化阵地上争夺回一些年轻人的心。不仅可以激发本族青少年的兴趣,得到他们的支持,还可以得到一些其他民族甚至其他国家的年轻人参与。这种方法获得失效的实例不鲜。比如日本的漫画在各国都非常流行,在给其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实现了其民族文化、民族思想的扩张;韩国通过一些互联网游戏,促进了本国的街舞文化、流行歌曲的传播。以上所阐述的是信息技术助力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几条思路,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完全可以立刻投入立即实现。然而在现实中,必须要相关机构、研究人员的大力配合,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支持和投入。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要使其得以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用新方法、新手段。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是各行各业的人们工作生活中的得力助手。我们民族文化保护工作者也可以有效利用,使之成为我们的有力工具。
作者:姜毅 单位:贵州人民武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