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文化与芭蕾舞,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中国民族文化概况
中国的民族文化包含两个方面,第一是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生产等内容;第二是精神文化,也可以称作是民族人文文化,是各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并积累下来的人文精神的总和,它包括语言、文学、科学技术、艺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民间艺术等内容。我们的总理曾经在《在音乐舞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那些在创作艺术的过程中,运用本民族的艺术表现手法将民族特色融入艺术内容之中,来展现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艺术风格和艺术气派,只有这样的艺术才是真正的民族文化。”即使是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也不要生搬硬套,而是要结合中国的民族文化特点,运用中国的民族表达方式,按照中国民族风格展现带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才能够称为是中国的民族文化。这种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表现,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更是一种创新。中国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不仅是因为华夏五千年的历史的积淀,更是因为中国民族文化种类的多样性、复杂性特点,经过历史的洗礼,中国民族文化越来越具有民族性的特色,例如民族舞蹈、民族音乐等,让人在享受的同时,会感觉到有种神秘的力量直摄人心灵,给人在心灵上极大的震撼感、神秘感,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其中芭蕾舞剧所表现的意境与传达的力量更加具有穿透性、独特性。中国的芭蕾舞艺术是西方艺术的中国化,具有独特的中国民族风格,是将西方的芭蕾舞剧内容以中国民族风格的形式展现出来的,使西方的芭蕾与中国民族性相融合,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境,这既是对西方芭蕾舞蹈的超越,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创新典范。而中国的芭蕾舞剧其发展是经历了艰难险阻的,从第一部中国式的芭蕾舞剧《鱼美人》编创与演出开始,中国的芭蕾舞剧正式诞生。它体现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变化发展,是中国民族文化与芭蕾创造性融合的代表。
二、中国民族文化在芭蕾教学和舞剧编创中的运用
芭蕾,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典范,受社会发展与历史环境的影响,芭蕾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形成了今天风格各异的派别。芭蕾舞剧是在与音乐、美术、舞蹈相结合的舞台之上的一种舞台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天鹅湖》《胡桃夹子》《吉赛尔》《睡美人》等优秀作品;而中国舞剧与西方舞剧的关键不同之处就在于中国的芭蕾舞剧是中国舞、戏剧舞、民族舞相结合的舞台艺术表现,更加具有民族风,如《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牡丹亭》《大红灯笼高高挂》等民族芭蕾舞剧典范,这些优秀作品是中国民族文化对芭蕾在内容、形式、人物塑造、人物情感表达等方面的体现与创新。于平教授曾经在他的《红天鹅:你到底能飞多远?》中谈过:“对于‘芭蕾’这种西方的主要舞蹈样式,只靠传演其‘经典’是不可能使其在中国的土地上根深叶茂的。”[1]芭蕾初到中国时一般都是比较初级阶段的模范和传演,直到中国芭蕾舞剧的著作《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完全改变了这一困境,使中国真正有了自己的芭蕾舞剧,也在中国人传统的文化意识中逐步占有一席之地。继《红色娘子军》之后的《白毛女》等力作也都是芭蕾舞蹈民族化的代表,他们对芭蕾舞剧民族化的含义较之前进行了更为深刻的诠释,以中国民族的手法来展现芭蕾舞,使中国的芭蕾舞剧较西方芭蕾在舞台感觉上更加具有感染力,在视觉效果上更民族化,人物造型以及舞蹈技术都带有强烈的中国风。芭蕾舞蹈与中国民族文化结合经历了漫长的磨合期,我国的芭蕾舞团以民族特色为目标,开始奋力开拓,敢于创造,勇于实践,终于在芭蕾舞剧的创作与演出中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他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经典的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芭蕾舞剧。他们大胆选取题材,从古远的神话传说到近代文化名人,“从形式上看,或重视传统芭蕾的传承性,在古典芭蓄形式美的基础上发展,或突破传统,大胆运用民族舞蹈语汇、借鉴民族戏剧形式,或二者兼顾形式上追求中西合璧熔铸中西舞语力求自成语汇体系。”[2]中国芭蕾舞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繁荣景象。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陆续有很多芭蕾舞蹈团开始尝试民族芭蕾的演出,如天津芭蕾舞团创作演出的最具有中国古典神话性质的芭蕾舞剧《精卫》,清晰地表达出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辽宁芭蕾舞团以中国民乐为主要故事题材而创作的《二泉映月》,成功地将芭蕾与中国元素融合在一起;广州舞蹈团所创造的《梅兰芳》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用新奇的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代京剧大师的戏剧人生。
三、中国民族文化在芭蕾舞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
目前中国芭蕾舞剧目、专业院团的演员、选手层出不穷,并已在世界芭蕾舞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若是要更多的观众接受并喜欢中国的芭蕾,这就需要中国的芭蕾舞在舞台表现中胜于其他表现形式,从最为基础的芭蕾舞舞蹈语汇创新开始,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芭蕾舞风。舞者是舞蹈的承载者,是艺术的表达者,因此,在芭蕾舞的教学中,民族文化的熏陶必不可少,并且可在教学中将民族文化与舞蹈语汇自然地结合起来。可以从以下三点着手:第一,芭蕾舞蹈语汇创新。在芭蕾舞教学中,舞蹈语汇是教学的主要内容,舞蹈语汇实现创新要经过创造性思维,以联想与想像的方式来实现,是对现实生活中动作的加工与改造,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芭蕾舞风,使观众在观看舞蹈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舞蹈所要表现的情感,传达的寓意,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第二,突出强调芭蕾舞编创与表演者的关系。在对芭蕾舞蹈演员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演员在编导方面的培养,使芭蕾舞演员在舞台表演的同时,能够从一名编创者的角度,更加细微、细致地分析舞蹈所传达的感情,争取展现出这样的效果,通过对舞者在舞蹈与编创两方面的培养,使编创者与舞蹈者合二为一,从而令芭蕾舞蹈在构思与表现方法上,做到真正的强大。第三,舞蹈训练体系创新。在以往的舞蹈训练中,选择好舞蹈种类就决定了主要学习内容,但是,作为芭蕾舞的传授者,需要通过对学生多种舞蹈方式表达的培养,使学生真正领悟不同舞种间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感情的特点。同时,除了芭蕾舞之外,还要将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作为辅助科目,全方面训练学生的舞蹈技能,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肢体更为灵活,舞蹈表现力更具灵性。中国民族文化在芭蕾舞教学中的运用与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将中国民间民族文化融入到舞蹈动作中,在芭蕾舞蹈中加上中国民间民族舞蹈元素,使芭蕾不再是西方的芭蕾,而是中国的民族芭蕾。“当今世界的芭蕾舞教育,不仅立足于古典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而且融入了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模式,在以古典芭蕾为主要训练手段的前提下,现代芭蕾剧目不但纳入了课堂教学中,而且还以现代舞的训练方式做辅助,在演出剧目的选择上采取古典与现代并存的方式。芭蕾学科若要确保学科的前沿地位,培养具有高精尖的舞蹈表演人才和教育人才,必须与世界先进的教学方式接轨。”[3]在世界文化高速繁荣发展的今天,我们在芭蕾专业教学中要计划与实践的事情还有很多,为了中国民族芭蕾舞的繁荣发展,我们要更加科学化、规范化芭蕾专业的教学事业。
四、中国民族文化在芭蕾舞编创中的运用与创新
在当代的舞剧编创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民族文化。在最近的三十年来,中国的芭蕾舞剧在数量上较之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但是数量并不能够说明质量,数量的多少并不能够与质量成正比,如1950年诞生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未来的十几年里竟然无一部优秀作品能够赶超它,这是中国芭蕾舞剧编创的遗憾。也因此,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的芭蕾舞剧要发展、要创新、要突破,不能再盲目做无用的创作,中国民族文化在芭蕾舞编创方面若要有突破,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拓展创作空间。芭蕾舞的编创并不是突发奇想的,而是根据真实的生活来提炼我们舞蹈的主题,强调所要表达的情感,尤其是表现民族情感的舞蹈,要更加缜密,例如革命性舞剧,往往是以革命精神为主题,以舞蹈的形式来唤醒人们心中浓郁的革命心情,激发观众的爱国情绪,让观众真正享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观看结束后,回味无穷。在舞蹈编创中,我们应该以发展的战略眼光来分析,要进行有思想有方法的舞剧编创。如1973年的《沂蒙颂》,是由《红嫂》改编的关于群众与军人鱼水情的故事,沂蒙山区老百姓红嫂,取奶汁救护子弟兵伤员的军民鱼水之情,这个朴实勇敢的老区妇女的英雄故事受到了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评价为“继《红色娘子军》之后,运用芭蕾的艺术形式反映现代题材的又一成功之作,创造出一个老革命根据地贫农妇女的典型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民群众和解放军的鱼水关系和骨肉深情,谱写了一曲军民一家亲的赞歌。”[4]第二,增强芭蕾舞编创的民族性与与时俱进的特点。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发展,固守自封不能创造出引起观众兴趣的舞蹈。只有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多加运用,才能够在芭蕾舞的编创中发挥作用,同时,要将新型芭蕾艺术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创作出多元性芭蕾舞风格。著名的前苏联芭蕾大师彼得•古雪夫曾说过:“中国芭蕾舞要想进入世界舞台,必须着力发扬民族风格。在国际舞台上要以自己的民族风格取胜,否则是很难比过人家的。”[5]民族特征是中国芭蕾舞的成功所在。第三,将舞剧结构更民族化。在剧本修改的过程中,要紧贴主题、连贯情节,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使内容表达更为清晰;在对舞剧表现形式的编创中,以芭蕾舞的形式,灌入中国民族文化的灵魂,结合民族特色、舞蹈风格,穿插戏曲、武术、杂技等中国民族元素,充分展示中国民族文化,这是中国芭蕾舞剧教学与编创过程中的重点;在舞剧的舞蹈动作的创造中,舞蹈运用大量的民间民族舞蹈元素,如戏曲、杂技等,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芭蕾舞蹈的动作与舞姿的表现形式,更符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在舞剧音乐的创作中,大量借鉴民间民族音乐,给予观众更多的新鲜感。中国芭蕾舞剧中的原创剧目获得成功,受到观众喜欢的有很多,例如,《草原儿女》《祝福》《梁山伯与祝英台》《沂蒙颂》《卖火柴的小女孩》《二泉映月》《红楼梦》《末代皇帝》《花样年华》等大中型舞剧。
五、结论
芭蕾舞是一种高雅的舞蹈艺术,它以其独特的审美标准以及艺术表现特点被全世界的观众所推崇与关注,芭蕾舞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今天不同风格的艺术派别。从芭蕾舞传入中国开始,中国的艺术家们用了短短的60年,将中国芭蕾舞完成了西方300年的考验,中国芭蕾是有其存在的独特理由的。发展中国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文化的融合是必经之路,只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才经得住各方面的冲击与考验,芭蕾舞只有在教学与编创的过程中实现民族文化融合才是关键。我们应该开拓思维,将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与道德准则、思想艺术、文化素养以及舞蹈元素结合在芭蕾舞艺术之中,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芭蕾舞。21世纪中国芭蕾面临世界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趋势,其发展之路就应在坚持民族化发展的道路上多元化发展;以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与时俱进为核心,以开放的姿态坚持改革创新,有效加速中国芭蕾的世界化进程,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为了中国芭蕾舞剧的明天,我们一定要将芭蕾舞的创作与表达相结合,创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民族芭蕾舞蹈。
作者:李淑华 王晓玲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