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族文化认同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增进民族文化认同

一、民族文化认同:一种无形的“软”力量

1.民族文化认同的内涵

据考证,“认同”首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最早见于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理论,意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过程。同时,“认同”也是一个哲学认识论范畴,是对自我身份与自我根源的追问。查尔斯•泰勒在《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中曾经提到:认同,“这问题经常同时被人们用这样的句子表达:我是谁?知道我是谁就是了解我立于何处,我的认同是由承诺和自我确认所规定的,这些承诺和自我确认提供了一种框架和视界,在这种框架和视界之中,我能够在各种情境中尝试决定什么是善的,或有价值的,或应当做的,或者我支持的或反对的。换言之,它是这样一种视界,在其中,我能采取一种立场。”从他的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体悟到“认同”所具有的鲜明的价值立场,而这种立场是在自己所处环境及与外界交往中形成的。由此,“认同”的涵义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第一,“认同”是一种辨识的过程,需要以他者为参照物,是通过与他者的比较来确认自我与他者的异同,进而达到自我社会位置与身份的认识;第二,“认同”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不会自发地生成,它是主体在复杂社会中通过长期的交往与实践而逐渐意识到的自身身份归属;第三,“认同”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赋予人们多重角色的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认同度、归属感日益呈现出多重性、流动性与多变性。对于民族概念,斯大林在《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一文中曾经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费孝通先生亦曾就我国的民族概况提出:民族应包括三个层次的涵义,“第一层是中华民族的统一体;第二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各个民族,即现在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第三层是组成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各个民族内部还有各具自身特色的部分,现在称作各种‘人’。”上述民族定义和民族分层问题,映射出了民族文化认同所包括的三个不同层次,即对于民族统一体的文化认同、对自身所属民族文化的认同(族群认同)、对自己所在小圈子的文化认同。应该说,每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积淀了本民族的文化精华,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认同。本文所探讨的民族文化认同则是作为中华民族统一体的文化认同。就目前而言,中华民族文化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古老文化资源,其中又以儒家文化为主要内容;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因此,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导、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为依托的民族自我肯定、自我同一、自我激励和自我凝聚。

2.民族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价值

在十七大报告中,同志就曾指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同志又强调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到党的十八大,同志再次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充分体现出了我们党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高度重视。而最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学者乃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将“软实力”定义为美国拥有的除军事势力和经济实力之外影响国际政治和经济事务的能力,后来他又将“软实力”进一步发展为一种与硬实力相对应而存在的国家力量,这种软力量以美国文化、政治理念为资源,是一种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自己政治目的的能力。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软实力”的强大固然离不开硬实力基础,但最为突出地体现于一个国家自身的文化魅力中。正是在这种国际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许多学者对文化软实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文化软实力概念做出了不尽一致的解释。有学者指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的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而形成的思想、道德、制度和政策的力量。”“文化软实力是相对于硬实力来说的,是指该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文化因素对内发挥的凝聚力、动员力、精神动力和对外产生的渗透力、吸引力和说服力。”“文化软实力就是一个国家借助文化媒介同化与引领其受众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以实现共同目标(利益)的能力。”但不论何种观点,均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要形成强大的软实力,都无法回避以下三点:第一,这种民族文化本身是先进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第二,这种民族文化能够获得受众认同并在受众中流行;第三,这种民族文化能够内化于民心、外化于民行。而其中的核心就是民族文化认同。

因此,民族文化认同无疑是文化软实力的支撑,它从多方面发挥着强大的软实力价值。首先,民族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保护伞”。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与《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两书中,分别从“认同与文明”走向“认同与安全”,把眼光从“冷战”后多元文化发展态势转向了美国自身的“认同危机”。他曾明确指出,“美国应该发扬盎格鲁———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是美国的根本‘特性’,否则美国就有分化和衰落的危险。”这种观点说明,美国若失去了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认同,那么美国也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美国。可见,民族文化认同的缺乏往往是造成安全威胁的开始,诸多安全问题的突显或多或少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有关。历史上,由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位而造成国家分裂的例子比比皆是,苏联的解体即是最好的证明。俄罗斯曾经拥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但在激烈的世界文化竞争中没能在继承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民族文化,致使民族文化认同弱化,最终导致政治危机的发生。其次,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凝聚我国各族人民力量的“粘合剂”。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性、稳定性、深层次性的要素。中华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在长期交流互动中产生的、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文化整体,它凝结着各民族文化的共性,代表着各民族的利益诉求。在我国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织与碰撞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无疑是一种强大的精神纽带和凝聚力量,它可以把全体社会成员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给予人们共同的归属感,培育人们共同的美德,进而指导其日常行为和政治生活,使这个共同体能够世代延续下去。古往今来,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共同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民族文化传统:“胸怀天下,追求一统”的爱国情怀、“天地之间,莫贵于民”的民本理念、“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自强精神,……所有这些带有民族共性的优秀文化传统,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使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内聚力量,从而使我国不断地突破“重围”,奋发进取,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二、文化认同危机: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

凸显毋庸置疑,在当今激烈的国际角逐中,人们已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了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亨廷顿曾经预言:“新世界的冲突根源,将不再侧重于意识形态或经济,文化将是截然分割人类和引起冲突的主要根源。在世界事务中,民族国家仍会举足轻重,但全球政治的主要冲突将发生在不同文化的族群之间。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断层将成为未来的战线。”这种文明冲突论固然带有强烈的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色彩,但也敲响了我国现存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警钟。

1.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凸显的主要表现

我国民族文化认同出现的问题,是伴随着世界文化的激荡与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而逐渐显露的,它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分散着民族凝聚力,削弱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由于中华民族文化主要由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古老传统文化及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构成,所以,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凸显,主要体现于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和对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危机两个方面。传统文化认同危机的实质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怀疑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时期过度批判我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遗留问题。随着时代急剧变迁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人传统美德意识淡化、精神世界空虚的现象,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珍视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来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然而,特定的文化有特定的语境。在当下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不断有人质问: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否适用于现代人的生活?倘若适用,传统文化怎样与现代文化结合?诸如此类质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所处的尴尬境遇。而如今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涌现,更让我国人民徘徊在一种西化和回归传统的两难选择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动力来增强我国民族凝聚力当然也就显得势单力薄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认同危机的实质是不少人对我们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怀疑,是当前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凸显的另一表现形式。民族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的一种文化心态,“是迪尔凯姆称之为‘集体良知’的东西,是将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的内在凝聚力。……是形成国家,建立国家和现代化、民主政治过程的政治资源。”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局面的出现,我国原有崇尚集体主义的文化发展模式正在失去其社会影响力,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渗透力日渐减弱。同时,党内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等得不到妥善解决,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人们对我们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念的认同。此外,有人认为:我们对西方文化批判的多,吸收的少;作性质判断的多,作价值判断的少;贴意识形态标签的多,进行借鉴创新的少。这就使得人们在面对西方文化产品所呈现出的强大影响力时,对我们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的统一性多了一份疑虑,弱化了人们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

2.我国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凸显的成因

在传统中国社会,由于自然交通的阻隔及信息流通的受限,人们被束缚在相对狭小的圈子里,各司其职,各安其事,从而导致人们对于建立在农业文明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使在与其他族群进行文化交流时,人们也总是以泱泱天朝大国的臣民自居,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始终抱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对其他文化样态抱有的只是一种好奇或学习的心理。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总体上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认同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是近代中国历史演进的产物。自鸦片战争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我国的国门,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开始侵蚀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在与西方列强的博弈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性日渐陨落,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也就开始逐渐突显出来。而今,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社会的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利益主体追寻不同的价值诉求,这一方面催生了与之相应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功利性、实效性的价值追求也呈现出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复杂背景下,我国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人们更多地从各自利益出发来决定自己的价值选择和评判标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们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与此同时,现代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虽然促进了各民族国家的物质、文化交流,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却运用其经济上的优势推行其自身文化价值观念,从而导致世界各种文化样态、各种文明形式出现了一种交流、融合与冲突并存的态势。在这种文化交融、冲突与碰撞中,人们也在将自己的民族文化与他者文化进行比较,并不断地反思自己该认同什么样的文化。此外,我们无法忽视的一个历史事实是,凡是在物质方面处于劣势的文明,在面对现代化、全球化的挑战时都会遇到一种思想危机,即“一方面,自己有着伟大的精神传统,因此相信自己有优秀的精神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物质方面的明显失败,于是只好相信原来的精神传统是错误的,结果,对自己的信心就只剩下对能力的抽象信心”。在现代社会,西方在物质文明方面的巨大成就及精神文明方面的强大渗透力,很容易让人艳羡西方的成功而贬低自身的文化价值,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民族文化认同方面处在一种拉锯状态甚至直接接受西方文化,这自然也就影响了人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

三、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之道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认为: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一个民族的文化才是它内在的生命和各种行动的源泉,因为在文化中反映了人们的思想热情和理想。因此,为了延续中华民族的这种强大生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存在的文化认同危机问题,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化解危机,以增进全体国民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调整文化心态,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现代性的发展使文化出现多样性展示、流变性呈现和断裂性改变,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交流和交锋中都经受着各种历练,使彼此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态势。要使文化有一个健康的发展态势,必须树立良好的文化心态。所谓良好的文化心态,应是以自尊、自觉、自信的态度对待本民族文化,以理性平和、包容差异的态度对待他者文化,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强权政治”,以不卑不亢的胸怀、不屈不挠的志趣、不偏不倚的气度走出一条理性沟通、利己利人的文化发展道路。固然,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交流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面前,保持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针对性。面对西方文化,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必有自卑心理,既不能一味排斥,也不能全盘接受。我们唯有客观公正、理性睿智地看待西方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在自身发展中不断汲取营养,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也唯其如此,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得以真正树立,全体国民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才能进一步得以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充分得以彰显。

2.发扬文化传统,盘活民族文化资源

民族文化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曾编织着不同时代的人的生活背景,塑造了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的思想价值观念,是人们必须面对的思想文化遗产。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这使我们认识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深深地打上了历史文化的烙印;只有正确对待民族文化遗产,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倘若忽视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全盘否定民族文化,犯民族虚无主义错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难以在现代化浪潮中激流勇进。当然,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目的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化传统的延续,而是要通过文化传统的弘扬,去培育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的文化本位和民族精神,去焕发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意志力和生命力,让全体人民在深刻感受传统文化力量的同时也能认知、认识、认同具有现代气息的民族文化。因此,惟有通过充分挖掘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丰富的软实力资源,才能使我国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走得更远。

3.加强文化交往,促进文化整合创新

文化软实力的展示离不开文化交流。一个国家要扩大其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就必须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挖掘本民族文化的亮点、整合本民族文化的资源、实现本民族文化的创新。目前,我国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经济上的国际影响力很不相称,文化产品输入国角色与物质产品输出国地位很不匹配,要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越能输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表明其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辐射力越广,其文化软实力越强,其民族文化的认同率越高。要实现民族文化认同,仅依靠民族文化自身的魅力还不足以同化人心,更需要现代化的传播方式与手段。有学者坦言,当今时代,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在面对各民族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当下,我们要注意搞好文化发展理念创新、文化建设机制创新、文化传播手段创新,让更多含有中国元素的文化样态走向世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和亲和力,更好地促进世界人民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从而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作者:宁德业 周磊 张珊 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