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下的民族文化竞争力发展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生态文明下的民族文化竞争力发展,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生态文明下的民族文化竞争力发展

一、文化的时代特征

“文化产业被誉为科技前导型产业,技术创新以及新技术的应用不断为文化产业发展创新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并不断拓展文化产业新领域和边界”。现代的光、声、电以及数字、网络等技术不仅为传统文化产业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功能,更开辟了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领域,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2013)》提出: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其显著标志是,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正在出现,产业发展呈现“媒介融合”、“强调互动”时代特征。文化产业处于新业态不断涌现、新旧业态彼此调整寻找市场定位的时期,部分旧的业态诸如传统纸质出版、传统旅游等开始走下坡路,而数字出版、网络媒体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动漫产业、游戏产业等跨界融合趋势强盛,形成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速度、规模空前。

二、民族文化竞争力分析

民族文化竞争力是该民族所独特拥有的、能为消费带来特殊效用,使该民族文化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一般来说,核心竞争力通常是个性化发展过程的产物,难以完全模仿掌握,也很难从该地区主体中分离出来,从而使该地区与其竞争对手地区产生质的差别,成为该地区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

(一)生态

文化生态性坚持生态文明的绿色健康、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基本特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力图用整体、协调的原则和机制来重新调节社会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生态观念和生态秩序,从对立型、征服型、破坏型向统一型、协调型、建设型的生态观转变。广西的“生态自然”相对完整,民族文化资源的“原产地”概念显著,民族文化资源的独占性和独特性突出,体现民族地区人们特有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气质,是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元素,呈现出原生态民族文化品牌的魅力,引导人们消费行为向“健康自然”回归,用健康的生态文化塑造社会生态文明,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比较优势、潜在优势和后发优势。

(二)民族性

民族地区的民族风情瑰丽多姿,民族艺术种类繁多,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如广西的壮、苗、瑶等各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民歌、民谣、戏曲、工艺、语言、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构筑了多方位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体系,其深邃的人文精神得以传承和弘扬。而人们崇尚自然、洒脱自由、纯朴无忌、坦荡真诚、勤劳勇敢、热情乐观的人性本质,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形成了民族文化原生态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广西与东南亚多各民族在多方面存在相近或相类似的文化基因,具有文化共生的“场域”、“惯习”、“资本”,有利于缩小与东南亚各民族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在文化上形成一种合力,即文化力,有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三)创意性

任何一种资源都是相对于特定的技术手段而言的,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才能成为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才能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它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通过产业融合,凭借时尚化的创意、浪潮化的运作、巨大而高速的制作、极为迅捷的传播方式、高新技术的强大支持,产生极强的文化吸附力、扩张力与影响力。民族地区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选择低能耗、低投入、高产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走以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道路,成为保护传统山水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悠久历史文化,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主要途径。

(四)开放性

民族文化必须融入世界,成为既属于民族又属于世界的文化精品,才可能具有国际竞争力。但是,由于文化差异和文化认知程度的不同,消费群体在接受不熟悉的文化产品时,其兴趣、理解能力等方面都会大打折扣,即所谓的文化折扣。广西拥有优越的地缘文化,位于中国和东盟各国共有的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核心地带,成为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合作发展的重要基石。在民族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尽力寻求不同文化之间在文化观念、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普适价值,营造彼此之间可以共享的文化空间,实现文化对接或文化认同。通过多侧面展示民族文化传统和艺术以及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代文化精神,打造适合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产品,减少文化折扣,提高竞争力。

三、民族文化发展模式研究

(一)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一种后现代的“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出现的一种更高级文明形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导文化,与之相对应的主导文化分别是原始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和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要求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根据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一国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也就是说,产品只有在国内已经存在大规模需求才会具有最大的相对优势。而如果两个国家的偏好越相似,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中重叠部分越大,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也就越大。产业与距离因素的回归分析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区域之间的经济贸易与交流,有赖于精神上的沟通与交流,精神文化能给世界带来无限商机,更给世界带来信任和理解。相反,不同的宗教、种族、社会规范和语言,都可以在两个国家间形成距离。

(二)建设原则

1.原产地原则

文化是民族的载体,是民族的心理品质、价值观念、思维习惯的集中体现,不同民族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差异鲜明,具有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生态性等特征。保护民族文化就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使人们重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培养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非原封不动地继承和保留。因此,依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生态文化等特色民族文化元素,重构和创新独具特色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广西少数民族原生态民族文化体系,打造一批有巨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份额的地标性文化品牌,集聚民族文化板块的整体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2.国际化原则

任何文化产品的内容都源于某种特定文化,对于生活在此种文化之中或对此种文化比较熟悉的受众有很大的吸引力,相反,则会大大降低,产生文化折扣、情感距离。因此,在对待不同的民族文化时,应以开放的心态,参照世界文化发展,开发和保护民族文化,打造适合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产品。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重构和创新民族文化精品,同时广泛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素材再创造,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仅可以丰富本民族文化资源,而且可以缩短文化距离,减小文化折扣,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打开国际文化市场。

3.产业化原则

中国西部的民族文化大量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保留着原生态,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但是文化资源的多寡,与现实的文化创新能力成正比。只有经过一定形式的再创造,文化遗产或资源得到现代的诠释,才能成为具有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或商品,产生文化吸附力与文化扩张力。文化产业属于创意产业,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术,凭借建立起完善的文化机制及其复杂而完备的产业链,促进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实现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本的转换,实现产业升级,提升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

4.品牌化原则

现代商品经济是品牌经济、品牌消费。文化产业是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经济产业,是民族地区的核心竞争力。文化产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进行品牌化开发,走差异化和特色化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基础,突出地标性文化品牌资源,经过布局调整、产业融合、重构创新,依托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和打造一批文化内涵深厚、有持久竞争力、吸引力的文化精品和特色品牌,推动文化产业集中规模化发展,才能增强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路径与对策

1.树立生态文明发展理念,促进传统民族文化创新

民族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瑰丽多姿、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原生态民族文化特征显著,体现人们绿色健康、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价值追求。但是,任何一种文化现象,如果在社会中失去功能,就会自动消失。过去时代的文化资源,都必须经历一个在今天文化语境中重新阐释和创新开发的过程。只有与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需要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相联系,才能恢复传统文化应有的活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因此,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不是原封不动地继承和保留,而是文化创新,创建超越我们传统文化意义上的新文化,不断扬弃、超越传统民族文化所理解的文化框架及其文化理念,建设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稳定性和地域性的文化价值系统,传承、升华民族 特质,转换传统文化功能,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

2.依托创意产业,打造文化精品

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融合”与“创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趋势,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文化产业高度依赖文化的创新意识,通过时尚化的创意、浪潮化的运作、强大而高速的制作、极为迅速的传播方式、高新技术的支持,构成了复杂而完备的产业链,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系统,促进文化的经济化、市场化和商业化。民族文化发展必须立足于产业融合与创新,搭建产业发展载体,以地标性文化品牌资源为引领,选择、包装市场前景好、具有高知识附加值、高文化增加值的民族文化产业项目,依靠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产业集中规模化发展,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拓展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产业升级。

3.加强合作研发,构建战略联盟,建立跨国文化企业

中国(广西)与东盟各国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特色鲜明,而同源性特征非常明显,具有极其深厚的共同文化根基。在保护、发扬各国原有文化遗产与文化多样性基础上,建构中国(广西)与东盟各国文化与产业合作框架,缩小彼此之间的情感心理距离和地理文化距离,扩大彼此文化认同区间。通过各种形式诸如文化企业与外国公司开展合作研发,共同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或者结成战略联盟、兼并收购等方式,学习先进的国际化运作管理经验,利用外国公司的品牌和销售渠道等方式相互获取自身稀缺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共享国际市场,打造文化产品的国际性品牌。

4.整合社会资源,健全运行保障机制

东盟各国根据规划在2020年建成经济、政治———安全、社会———文化三大共同体,为构建区域性文化合作与交流提供广阔的前景,也必将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作为各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首先,要发挥政府强有力的调控和推动作用,加快文化体制和机制建设,完善法律政策体系,提高服务职能。其次,要突破主体限制,实行双轨协调、联动发展模式,强调非经济性的文化交流和经济性的文化贸易并重,尤其是按照(东盟)国际惯例和市场运作规律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积极探索市场化、商业化、产业化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方式。再次,要充分利用文化(产业)优势,建立新型文化交流与传播机制,打造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为国际、国内文化机构和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最后,是加强文化人才保障体系建设,优化文化人才结构,培养一批既有文化专业知识又懂国际贸易、国际文化差异、国际市场规则、国际融资和海外营销渠道等方面复合型专业人才。

作者:赵辉 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