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
一、渝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1.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不足。
(1)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深度挖掘不够,未与其自然旅游资源优势进行有效结合以使其自然资源赋予“文化灵魂”。
(2)渝东南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力度有待加强,部分文化遗产在传承人、载体方面处于濒危状态。
2.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机遇
重庆市政府出台“一圈两翼”的战略中,明确将渝东南作为特殊的“一翼”进行发展,并进行了减政放权。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出台的加快旅游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实施“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建成休闲基地”的战略目标。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关于旅游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了优化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等主要任务,并提出了建设六大重点工程项目,其中涉及本区的重点项目是建设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包括大仙女山,乌江画廊,黔江小南海、蒲花河、濯水古镇、城市峡谷公园,石柱黄水旅游度假区综合开发等景区、景点。2013年4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在201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3.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挑战
(1)区域旅游发展竞争加剧。渝东南周边的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纷纷把将旅游业作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周边省市旅游业发展和重庆市东南部旅游业发展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进一步加深。
(2)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旅游法律法规等方面亟待完善。
二、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一)深度挖掘渝东南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提高资源文化品位。政府扶持,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培育文化品牌,规模运作
(1)以点带面,统筹规划,逐步发展。应该选取一些自然禀赋较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比较发达的景区优先打造、包装、宣传,进而带动动其他景区开发。
(2)以市场为导向,紧密结合游客需求进行开发。在开发中要对游客的旅游需求、心理、客源市场等进行深入调研,只有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才能实现更好的营销。
(3)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每一个景区、景点的设计都应该进行周密的可行性分析,杜绝为了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应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4)注重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借鉴,取长补短,避免雷同。要求点、线、面的全面结合,优化整体布局,形成黄金旅游线路来带动旅游的发展。
(二)加大对民族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力度
(1)政府应该加大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收集、记录,建立活档案,科学保护,对具有较强文化价值的民族文化应推进申报国家、省级非遗进程,获得更多资金和政策支持。
(2)民族文化遗产应该与时俱进、融入新元素,不断保持生机和活力,使游客更好地体味民族遗产的文化本质。
(三)加大市场营销,提高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打造旅游品牌
从目前来看,对渝东南旅游产品的市场整体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因此做好宣传工作至关重要。在宣传中政府应该发挥主力军作用,利用旅行社、网络、媒体、节会展、文艺演出、名人、影视多种渠道,抓住一切机会,积极主动宣传,扩大社会影响。
作者:王艳红 单位: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二)
一、档案资源在西藏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
1.档案自身价值
档案自身的价值是指部分档案资源自身就可以构成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彰显出西藏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西藏档案中,存在大量碑刻、铭钟、壁画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物,可以直观地反映藏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从而吸引游客的目光,产生巨大的旅游价值。以西藏地区最著名的布达拉宫为例,整座宫殿采用土木架构,依山而建,气势雄伟且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其内部收藏有大量文物,加上延绵的壁画,堪称艺术的殿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档案文化内涵的实现
除之前提到的档案资源外,西藏的大部分档案都是对西藏地区民族事务和风俗技艺等的记录,属于静态的文化信息,需要利用现代技术激活,才能实现其内化内涵,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的旅游价值。例如,可以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档案资源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进行整理与编排,以现代社会便于接受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就目前而言,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根据档案资源编排电视剧,较著名的包括《文成公主》、《西藏风云》等,这些电视剧或相关纪录片、电影等,都是通过对档案中文化信息的整理和应用,才得以成功拍摄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尘封的档案资源重新焕发出活力,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内外观众充分了解藏族文化,吸引游客前往,充分发挥出相应的旅游价值。
3.基于档案内容的文化景点
指结合档案的相关记录,对文化景观进行重建、修复、增添等,从而实现对于西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虽然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要务,但是必须兼顾社会和环境效益,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在对西藏地区进行文化旅游开发时,政府部门始终坚持保护优先、开发第二的原则,尽可能保持文化景点的原貌。例如,布达拉宫属于土木结构,经过了漫长时间的侵蚀,逐渐出现了损坏,加上其属于极为著名的景点,日接待人次众多,对布达拉宫的承载量提出了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一方面加大修缮力度,在布达拉宫脚下修剪展览和游客中心,缓解布达拉宫的压力,另一方面,利用相应的历史资料和照片,在日喀则修建了“小布达拉宫”,对游客进行分流,从而在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保护文化景点的完整和安全。4.对档案民俗文化的开发可以利用档案资料的相关信息,开展相应的民俗活动、节庆、会展等,提高游客对于西藏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西藏民俗文化,突出表现在建筑、宗教、服饰、饮食等方面,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当地政府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当前少数民族中,对于民俗文化开发较为成功的,包括傣族的泼水节、藏族的天葬仪式等,而对于西藏地区而言,最成功的典范,则是对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王传》的保护和开发,通过书籍、录音等形式,《格萨尔王传》的影响越来越广,在接触之后前往西藏地区亲近格萨尔文化的旅游者也越来越多,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结语
在对西藏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利用的方法和手段,做好科学的规划工作,坚持发展与保护并存的模式,避免过度开发对于景观的破坏。总之,西藏档案资源为西藏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显示出了巨大的旅游价值,但是从实际应用来看,档案资料价值的发挥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档案管理部门与旅游开发部门相互合作,相互协调,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使得档案资源可以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杨征 单位:西藏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
(三)
一、文化创造活力的内核分析
(一)从文化创造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和文化创造是一个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过程,且互为前提。文化活动只有建立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才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同时,只有在文化的创造性活动中,才能达到文化自觉。有学者指出,文化自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存在两个方面:“其一,文化自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基本内容。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中国人民文化自觉的表现。”因此,文化自信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自身文化体系和文化价值的肯定、坚持与弘扬。没有文化自觉的文化创造和离开了文化创造的文化自觉都不是文化正确的发展方向。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要求”,并进一步指出,“(文化的)自知之明可以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由此可见,从文化创造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需要不断地认知、继承和超越自己的民族文化,尊重理解和借鉴异质文化的经验和精华,从而创造一个鲜明和谐而富有活力的文化语境,形成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文化未来发展,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发展的美丽图景。
(二)文化创造活力的内涵
“活力”一词主要指的是旺盛的生命力,在对生命问题的追问和探寻中产生,且慢慢渗透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扩展到与人类社会发展相关的事物与原则上,逐渐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关注的中心。文化是通过作为社会主体成员的人的言行举止而得以稳定延续下来的。“活力是事物生气勃勃,健行不息的精神状态,也是事物永远向前发展永不耗竭的动力之源。”因此,文化活力是基于文化呈现和文化认同基础之上的文化生命力、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创造力。文化活力是社会活力的精神源泉,是内在于社会整体活动之中的深层的、机理性的力量,它隐性地影响着特定社会整体活动的演进历程。文化创造活力是文化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创造活力的一个方面,主要是指文化在其进行创造、实现自觉和自信的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和迸发出旺盛的、生气勃勃的状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并被国家或族群广泛认同,就会成为团结、凝聚这个国家或民族不断发展的推动力量。文化创造活力,并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从而可由文化创造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文化自强过程中的关键。
二、增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愈加广泛和迫切,文化创造活力也成为重要内容和衡量指标。新疆作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各民族把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这个舞台上展演,进一步展现各民族文化优秀的文化因子,促进和带动新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增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对于发展和繁荣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实现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增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任何先进文化都是激励本民族前进的思想旗帜,具有自己的民族风格,是通过继承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大力继承和发展各民族文化精华、符合民族特质和时代特点的文化。新疆各族人民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增强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必然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也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二)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是形成新疆各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为新疆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智力支撑的必然要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发展已深深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市场竞争的表面是经济之争,其深层次却是文化之争。在新疆,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难以持续。一个地区和国家的强大,绝不仅仅是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增长,而是包括文化软实力的增长。文化创造活力的增强已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社会和谐的最重要因素,并为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撑。新疆作为各民族人民群众生活和建设的家园,各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只有我们进一步增强各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形成新疆各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新疆的跨越式发展才实现得更快、更好。
(三)增强新疆各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断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文化来源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文化创造活力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增强文化创造力必须依赖于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激情。随着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新疆各族人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表现为由最初重视衣食住行等生理性需求逐步发展到更多地关注心理、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这就要求我们在满足物质文化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人民群众期待精神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期待享受思想深刻、形式新颖的文化产品的需求。因此,丰富和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就必须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四)增强新疆各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然要求。文化体制改革是对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要通过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文化的推动作用,通过文化的发展,推动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速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束缚文化创造活力的不合理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各民族文化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层次、多元化、多样化的民族文化格局以及自主性、互动性、娱乐性的大众文化消费方式成为新的趋势和潮流,从而对新疆民族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机制和提供主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增强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创造活力,对实现新疆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发展,综合实力获得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进一步贯彻十八大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工作部署,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开拓新疆民族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谭艳 魏冰 单位:新疆警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