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与解决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一、家庭在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长辈对晚辈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庭教育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根据家长的经验、意识和觉悟等,随机性的、自然而然的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因为是在生活中进行的,没有固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地点,所以家庭教育具有内容广泛、针对性强的特点。家庭是一个由亲属关系组成的团体,家庭成员间有着特殊、密切的联系。基于这种特殊关系,家庭承担起了教育子女,培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是从一出身就开始了,是一切教育的根本,不但“开始”得早,而且影响深刻。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动作时刻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儿童从出生就和父母在一起,不用刻意安排时间和地点,家庭教育也是最“方便”的教育。“儿童的发展就是一个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文化人的过程。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也是儿童接受文化传承的过程,即文化的传承是一种代际传承的过程。”民族地区家庭中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进行着民族文化传承的活动。“年幼者通过耳濡目染的学习,逐渐掌握有关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藏族家庭非常注重“孝敬”教育,孝顺教育是藏族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家长会给孩子讲,爷爷奶奶在世时,要让他们吃好、穿好,不方便的时候要多帮忙做事,去世以后还要念经。藏族人在家庭中传授这些道德观念的时候,其实本身就在传承本民族的优秀道德文化。傣族全民信教,这种信仰使傣族仍保留着本民族特有的规范习俗。家长从语言或行为上教给给孩子傣族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的时候也就潜移默化地传承了傣族的民族文化。由此我们可以说,家庭教育的过程蕴含着民族文化传承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活动是同时进行着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说,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产物,民族文化制约或促进着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同时家庭教育反过来在丰富、完善或改造着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家庭教育的必要环境,家庭教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继承民族传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二、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现实困境

家庭是民族文化传承的组织基础。民族地区的家庭都生活在本民族特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长期以来形成了特定的、稳固的文化和心理特征。而个体获取本民族文化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其方式为长辈通过言传身教对下一代传授本民族历史、宗教信仰、生活生产方式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今天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却显现出了许多新的问题

(一)现代文明冲击下,儿童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许多青少年儿童渐渐不喜欢或忘了本民族的东西,甚至一些青年不愿学习本民族的文化,认为没有它也会生活得很好。我国民族地区大多数处在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生产模式下,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单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涌向都市。以上这些使得民族文化传承的效果不够理想,甚至令人担忧。另外,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着传承的语言障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一方面,儿童在学校中说的、用的更多的是普通话,长而久之,回到家他们也习惯有汉语了,很多时候长辈或父母很难用汉语去描述关于本民族的文化跟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家长对本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认识不足,也并没有学习过如何去克服这种语言表达障碍。所以,当遇到不好表达的文化现象或事物也就转为不了而了之。

(二)外出务工潮的出现,使文化传承中家庭缺乏教育者

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中显示:“2011年西部地区农民工共6546万,占农民工总量的25.9%”〔5〕。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西部民族地区很多家长为了改善生活质量都外出务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很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在农村。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更别说耐心细致的去传承民族文化,对于孩子在民族文化传承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即使有心也只是在给孩子打电话或过年过节回家时偶尔提到,家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而文化是父母教养观念的重要来源。在那些父母长期在外的家庭中,一年的很多节庆常常会因为主要家庭成员的缺席而逐渐简化,孩子们也会因为缺乏父母传统文化内涵的熏染和文化行为的榜样作用而出现文化传承的断层。外出务工潮使许多孩子失去了直接监护人,造成了家庭教育的缺位,也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脱节。久而久之,降低了子女学习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家庭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频率。

(三)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认识,家长传承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宗教习俗、民族歌舞、婚嫁丧殡仪式、传统手工艺等都是民族文化重要的内容。民族地区家庭中很多家长对本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但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和长期忙于生计,他们对本民族的文化、历史、文字、心理特征以及如何传承等存在认识不足、传承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甚至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有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不好,虽然也喜欢本民族的歌舞和传统节日,有传承民族文化的意识,但对于他们现在而言,最重要的是解决生计和改善家庭条件。而且,现在很多的孩子初高中毕业了就外出打工,他们更喜欢学习现代文化的东西,家长也就只有接受这一现状。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一些家长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传承的积极性不高,这值得我们关注和改善。

三、家庭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实现

目前民族地区和主流文化地区的学校实行的是统一的课程标准,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中主流文化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很少纳入学校课程,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很难通过现代学校教育被了解和学习。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缺乏教育的支持,民族文化与现代教育内容分离致使本民族文化在学校的传承中被弱化。通过家庭教育的途径来传承民族文化的紧迫性更加突出。通过家庭教育来传承少民族文化,主要是通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自我传承得以实现的,但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功能。

(一)地方政府应该发挥好引导功能

1.提升家长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

要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就必须发挥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要发挥家庭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就必须对民族地区家长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必要性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具有能动作用,能够促进人们积极认识和改造世界。利用这一原理,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来增强家长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而激发家长传承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可以通过学校、家庭和社区三个方面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如开展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讲座,组织民族文化展览,发放本民族文化宣传书籍等,使家长认识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进而提高家庭家长传承本民族文化意识性。期望通过此项工作不断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他们主动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掌握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养成科学的教育原则,不断思考向下一代进行有关本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方法。

2.优化家庭文化传承的外部条件

为了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增强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必须优化家庭的民族文化教育环境。家庭环境是由物质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这两方面直接影响着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是文化传承中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扶持少数民族家庭教育文化传承广播、电影、电视节目的译制、制作和播映,扶持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出版物的翻译、出版。同时,“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来看,深化改革、发展生产、教子成才与自身知识的缺欠是较为突出的矛盾”,因此,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文化典籍的整理,取其精华作为教材内容,采用文白对译的方式编写民族文化家庭教材,供家长孩子学习参考。可以邀请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或具有特殊技能的“文化人”共同合作编写本民族的发展史、传统文化项目、生产劳动知识等于一体的知识手册,文字要浅显易懂、系统,语言朴实。

3.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文化培训

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文化培训工作,并重视对其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各乡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所在地方的乡村学校共同制定并实施文化传承方案,有计划地、周期性地开展家长培训,让家长能够掌握家庭教育文化传承的基本内容和科学方法。由地方政府组织编写的知识手册可以对家长进行发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专人给家长介绍或讲授。

(二)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1.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内容

在少数民族家庭中,长辈应在日常生活教育中逐步渗透本民族文化的内容,包括本民族的历史概况,风土人情及宗教信仰等内容,随时随地对一代进行本民族文化的教授和传播。家长应为下一代接受本民族文化的教育提供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有意识有目的地向下一代传授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知识技能,培养下一代对本民族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明确的价值观,确立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意识。加强少数民族家庭教育中的品行教育,家长要有意识地为下一代传授衣、食、住、行、世界观、价值观、礼仪道德等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从小喜欢本民族的文化。

2.家庭传承民族文化的形式

民族地区保存的各种礼节,诸如成年礼、婚礼、丧葬仪等,这些礼节仪轨是重要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家长在此过程中通过言传或身教的传承方式使年轻一代接受民族文化教育。家长在进行文化传承的家庭教育时,应结合本民族实际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传承传统文化。家长可以在家庭生活中选择恰当时机向孩子系统、全面地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传承传统文化。可以通过长者有意识地在空闲时谈话中、在生产劳动时、在重要民间活动和节日时,通过言语讲解或以身示范的形式民族文化及其内在涵义传递给子孙后代。晚辈则可通过听、说、看、学直接或间接的学习,逐渐掌握有关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在对下一代进行家庭教育的同时,家长应积极参与配合学校相关的教育活动,将传统生涩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式与生动活泼的学校教育相结合,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而共同努力。

作者:敬鸿彬 周娟单位:四川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