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文化自信培养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文化自信培养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文化自信培养探析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各有不同,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博大精深,各民族音乐的独特性、民族性在多民族文化中绽放异彩。弘扬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重要环节。音乐教育是实现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提高全民族文化自信需要重点激发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兴趣。民族音乐需要不断创新,需要通过现代网络电视媒介传播与现代音乐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本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高校需要通过举办各式各样民族音乐活动,使学生自发受到民族音乐感染,从而营造良好音乐氛围,建立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校教育;文化自信;音乐文化;独特性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在多个场合中提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并对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念表示认同。建立强有力的文化自信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能够提升全民族的自信心。通过弘扬文化自信,民族音乐得以快速传播与发展,文化自信更加坚定。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民族音乐是吸引学生建立民族认同感、自豪感的必然要求;是弘扬民族音乐,传播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建立强有力的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一、民族音乐文化多元化

要建立强大的民族文化自信,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的民族声乐作品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格迥异,每个民族都有其特有的音乐形式与音乐特征,少数民族独特的音乐魅力是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和发展的希望。[1]

(一)畲歌。畲族作为一个来自山区的少数民族,展现出其独特的音乐魅力。人们主要生活在我国广东省以及浙江广大山区,拥有独特的畲族语言—畲语。用畲语演唱的畲歌是畲族人民特有的歌曲类别。[2]在畲族,人们能歌善舞,一首首原生态畲歌,一段段优美的舞蹈,都展现出畲族人民热爱生活、生活幸福的一面。在火把节、祭祀、婚丧嫁娶等重要活动中,木偶戏、竹杆舞、山歌对唱、婚嫁习俗等畲族传统风俗表演,无不展现出浓郁的畲乡风情。《开放歌》《改革歌》《畲民与党心连心》《歌唱三月三》等都是传唱度较为广泛的畲歌,反映了畲族人民积极向上生活态度,展现了中国民间声乐的独特魅力。[3]随着时代的发展,年轻人会畲语的越来越少,畲歌同样面临发展困境。改变畲歌发展困境是畲族人民的共同期望。只有将畲歌与当地旅游业相结合,让人们直观地观赏到最原生态的畲族文化表演,感受到畲族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才能摆脱现有的困境。畲族音乐必须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仅要利用新媒体的力量广泛传播,还要开设畲歌艺术文化交流会,让畲族音乐彻底活跃起来。

(二)白族调白族调,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白族音乐从唐代流传至今,音乐形式较为粗犷,音乐体裁丰富多彩,音乐旋律明亮高亢,节奏简约大气。追溯到古代,白族音乐早已传入中原,例如南诏有名的《狮干舞》作为与舞蹈相结合的踏歌在唐朝颇为盛行,《南诏奉圣乐》《白族调》等歌曲也在唐代广为流传。白族民间音乐有较强的辨识度以及独特性,如“大理白族调”“剑山白族调”等。[4]白族音乐经过长时间与各民族交流过程中,逐渐在音乐上有相互融合的趋势。音乐内容与时俱进,在发展中融合多民族音乐元素,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吸引越来越多的专业音乐人士以及听众。民族音乐无限贴近于人民生活,是人民生活状态的反照,民族音乐中多是人们对劳动的热爱或是对祖国或亲人、爱人情感的表达,在传播的过程中也最贴近于自然。民族音乐中有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淳朴的生活,与日常劳作密不可分,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

二、高校中美育与德育协同发展

(一)美育推动德育发展。音乐是人类文明中最古老、最有感染力、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研究表明,音乐可以主动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不同类型的音乐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聆听舒缓的音乐可以放松我们的大脑,疲劳感减弱,身心得到放松;人在聆听欢快的音乐时,心情会随之愉悦起来,身体也会不自觉地随着音乐律动;人在聆听悲伤的音乐时,会情不自禁地被悲伤的情绪感染,想起过往的悲伤往事。音乐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舒缓情绪,还可以提升人的精神状态,面对不同需求时发挥不同的作用。美育是德育最好的途径,在培育学生美育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从而培育思想道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5]在大学的德育教育中,发掘美育道德价值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6]战国时期的孔子有着极高的音乐素养,他强调音乐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主张音乐能教化人,注重音乐对人心理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审美素质教育的学习与实践,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展开符合大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美育教育,将美育贯穿于大学生素质发展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达到“以美辅德”的教育目的。

(二)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兴趣驱动学习,建立文化自信要从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兴趣出发。为了解到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真实感受,采取更多有效信息,我们对辽宁省锦州市的一所高校进行了一对一访谈。访谈的对象是锦州某高校大一到大四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各一名,分别为法律系、计算机系、会计系、音乐系、美术系、食品安全系共二十四名志愿者。在进行了长达一星期的访谈工作后,统计结果显示,有86%的学生喜爱流行音乐,只有14%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喜爱民族音乐、古典音乐等的学生中,有78%是音乐专业的学生,通过本专业的学习以及长时间的音乐熏陶,对民族音乐和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有22%的学生是由于受到其长辈以及家庭环境的熏陶从而喜爱民族音乐。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学生对民族音乐缺少兴趣主要原因是生活中缺少民族音乐元素、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缺失、社会主流音乐文化的影响。现如今,网络音乐铺天盖地,流行音乐随处可见,抖音等快手歌曲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知度渐行渐远,民族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我们必须从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兴趣入手,将民族音乐带到学生生活中,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极大魅力,使学生受到伟大民族文化的感染,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三、高校中音乐文化自信的渗透

(一)民族音乐创新驱动发展。艺术在文化视野中的美好建构,将音乐文化扎根于我们美好生活的图景中。北京师范大学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大型原创音乐剧《往事歌谣》。《往事歌谣》以“西部歌王”王洛宾为代表的一群历史人物为主人公,以王洛宾投身西部边疆、献身音乐艺术的故事为题材,以音乐、舞蹈、乐器演奏、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为演绎方式,搭建起一座别开生面的音乐剧舞台。[7]音乐剧秉持“逐梦中国”的爱国初心,剧情展现出当代青年与新时代共进,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中的精神。在北京师范大学各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为全国观众呈现了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视听盛宴,是当代大学生的榜样,传播了坚持不懈、自立自强的价值观,使观众感受到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的爱国信念。如今,人们有兴趣走进剧院,不仅提高了民族声乐的影响力,还坚定了民族文化自信。今年浙江卫视的音乐类节目《声入人心》大火,一群有舞台梦想的年轻人颠覆了人们对美声的刻板印象,节目打破了民族声乐作品传播的局限性,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使民族音乐重回大众视野。创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推动着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创新让更多人了解以及欣赏民族声乐作品。民族音乐的改编使民族声乐更具感染力,改编后的民族音乐更容易被大众接受,成就民族文化自信,展现中国民族声乐学派的魅力。民族音乐逐渐平民化、常态化,这不仅拉近了观众与民族声乐的距离,还让人们越来越了解民族声乐。民族音乐映入大众的眼帘,将娱乐综艺与民族音乐相结合,对建立民族自信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民族音乐不再仅限于音乐会及演出,以综艺节目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使民族音乐更具广泛性和传播性,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性。我国文化底蕴与民族文化自信的建构不断完善,使文化自信渗透逐渐常态化,高校和大众传媒逐渐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媒介,开展不同形式的文化实践活动,建立文化自信长效机制,确保文化统战建设富有成效。

(二)“高雅艺术进校园”教育成果引发思考。2006年,为加强学生审美教育,由政府购买的惠普艺术教育项目“高雅艺术进校园”以高校学生为受众,在全国各大高校开展开来。自从“高雅艺术进校园”大范围演出以来,演出剧目以弘扬中国传统为主,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四个类别,中国现代经典剧目、西方经典剧目、中国传统经典剧目以及民族优秀剧目。近年来,参演团数和校园演出场数不断增加,演出高校保持全覆盖,在不同的高校均安排演出场次,达到高校层次分布的比重更加均衡。在高雅艺术走进校园的同时,获得了学生的好感,传播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使学生能获益匪浅。

四、中国民族音乐面向世界姿态

美美与共,和而不同。音乐是无国界的,我们中国的民族艺术一定有它神奇的力量。在世界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也是提升本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并喜爱中国的民族声乐文化,建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一)民族音乐走向世界舞台。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雷佳于2016年9月5日在杭州G20峰会上演唱《难忘茉莉花》。雷佳近乎完美的演唱,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俨然成为了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2018年,中国中央民族乐团访问美国首次演出《茉莉花》,优美的歌声响彻歌剧院的每一处角落,所有华人都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得到了美国音乐人士的广泛关注。20世纪梅兰芳使京剧走出国门,在美国掀起一股“京剧潮”。两首《茉莉花》虽然歌曲各有不同,但是为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促进了民族音乐的传播。

(二)成为中国音乐“新名片”。与此同时,始于2012年的“中国京剧节”已成功举办了九次海外演出。其大型新编京剧史诗《赤壁》在欧洲巡演大获好评。海外观众在欣赏中国国粹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发展,中华民族感到无比自豪。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本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源动力。中国歌唱家通过在世界最顶尖的歌剧院开办音乐会对民族音乐的传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世界各地的人欣赏并喜爱。这部歌剧致力于利用本民族的声乐元素。近年来,民族音乐成为中国音乐的“新名片”,改革开放后,我国著名歌唱家、戏曲班子,纷纷来到世界各地著名剧院开办音乐会,受到世界各地友人的喜爱。民族音乐走出国门,加快了民族文化的发展,积极建构社会主义新时代,发挥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使美妙的民族音乐绽放辉煌。民族音乐受到国外听众的一致好评,展现出中国文化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坚定民族文化自信,为新时代民族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在高校中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思考

(一)积极的政策支持。美育是德育的基础,弘扬民族音乐是发展美育的重要一环,需要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出台积极的政策支持,增加设立具有丰富的时代历史意义的文化馆、纪念馆、图书馆等,举办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活动、民族乐器展览会、民族音乐文化音乐节,渲染民族音乐气氛,推动民族音乐的广泛传播。政府要鼓励大学生学习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学习民族乐器,对音乐特长生制定适当的高考减分政策,政府部门增加民族文化类别的职位需求,吸引优秀大学生就业,创造健康绿色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建立全民族文化自信。

(二)民族音乐走向校园。高校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民族音乐课程。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创建民族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养,从而增加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最终达到学生能够独立欣赏民族音乐,感受民族情怀的目的。在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基础上,学校应鼓励民乐类社团的创办,举办特色的民族文化音乐节、文化讲座、文化交流区,为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在高校与社会的积极配合下,民族音乐创新发展,加快民族文化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步伐。

六、结语

本文对于高校教育中民族音乐的文化自信做出研究,从大力传播传统文化和学习民族音乐入手。要求社会与学校相配合,营造民族音乐氛围,使学生广泛接触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不断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认同感,对高校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学习生活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民族音乐面向世界,提升民族音乐的世界地位,让民族音乐在世界各地流传开来,提升全民族的民族自豪感,民族音乐走向世界是全民族文化自信的奠基。

作者:刘星羿 单位:渤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