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外宣翻译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民族文化与外宣翻译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索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外宣翻译应遵循的理论指导原则,并举例分析在理论原则指导下行之有效的翻译策略,以期对提高民族文化景观外宣翻译的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交际翻译;民族文化景观;翻译策略;外宣翻译
一、引言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省份,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其秀丽的自然风光,更得益于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景观。旅游和文化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甚至对山水草木等自然风光的介绍都或多或少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内容。游客在欣赏壮丽美景的同时更需要的是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感受异域风情,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从而提升旅游体验感。因此,在云南这样一个不断对外开放及发展的旅游大省,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二、理论探索
1.交际翻译理论。皮特·纽马克(PeterNewmark)是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同时也是颇具实践经验的翻译家。纽马克在他的著作《翻译问题探讨》(ApproachestoTranslation,1981)中提出了两种翻译理论: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纽马克认为,在所有的翻译中都存在着三对矛盾: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矛盾,源语语言与目标语语言的矛盾,原文作者与译者的矛盾。由此他还提出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忠实于源语与迎合目标语之间的分歧问题[1],为了尽量解决这一分歧问题,纽马克提出了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语义翻译强调源文本的语义内容,而交际翻译更注重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译文读者的阅读感受。交际翻译力求做到使译文读者在读译文时所获得的效果尽可能地等同于原文读者读原文时所收到的效果,以达到交际的目的。纽马克认为任何一种翻译原则都不具有普遍适用性,主张人们去探讨翻译原则与文本类型之间的关联性。而任何文本都具有语义功能和交际功能,但在翻译时若二者不能两全,译者应舍前者而顾后者。也就是说,交流是翻译的首要任务,而信息是翻译中的定量,翻译就是要把原文信息以读者可接受的方式尽可能准确地转换到译文中,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信息,以到达交流的目的。
2.民族文化与翻译。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给民族文化景观的翻译带来了两方面的障碍。一方面,中西双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造成了双方社会中不同的文化现象,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若一方文化中不存在某种文化现象,那么对应这种文化现象的词汇在该语言中就是缺失的,这时候两种语言间找不到语义共鸣,而造成了词汇空缺或语义错位。即使汉语中的某些词能在英语中找到词义相同的词,其联想意义和隐含意义也不尽相同。因此,文化空缺现象要求译者在克服语言障碍的同时也要克服文化障碍。另一方面的翻译障碍在于英汉两种语言间语篇层面不同的修辞与行文方法。“汉英两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就是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的差异。”[2]汉民族受“儒家”“道家”等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行文有辞藻丰富,对仗工整,讲究音韵美等特点,而西方哲学强调分析型的抽象与理性思维,反映到语言形式上就是英语重形式,句式结构严整,表达逻辑缜密,简洁直观。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曾归纳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和障碍,译者并不是无计可施,只要遵循正确的原则,云南省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翻译质量必会大大提升。根据现代翻译学理论,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介绍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和“召唤型文本”,具有信息传递和吸引游客的功能。其传递的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对于外国游客来说是相对异域的、陌生的,所以在翻译时要遵循以文化交流为目标导向的原则。
3.外宣翻译。目前国内对外宣翻译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各学者对“外宣翻译”这一术语的定义还存有一些分歧。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健认为,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旨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3]还有的学者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外交流的不断加深,需要把大量有关中国的各种信息从中文翻译成外文,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及国际会议对外发表和传播,这就是外宣翻译。[4]不同学者对外宣翻译的定义不同,但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外宣翻译的定义具有以下共同的因素:(1)外宣翻译的时代背景是全球化以及中国的对外开放;(2)外宣翻译的内容是有关中国的各方面信息;(3)外宣翻译是以外国民众为受众的交际活动;(4)外宣翻译属于非文学翻译的应用型文体翻译。外宣翻译作为翻译的一种形式,首先应该遵循翻译的一般原则,即“忠实”,译文必须准确,做到信息等值,以达到翻译的基本目的。其次,以上题道的(3)(4)两点外宣翻译的自身特点决定了译者在忠实的基础上要掌握灵活性原则,遇到特殊语句或文化点,在不歪曲原文意思的前提下,要重视译文读者的接受度,灵活翻译。民族文化景观的翻译属于外宣翻译,但在外宣翻译的框架下又突出了民族“文化”的翻译,故少数民族文化景观的外宣翻译应遵循两大原则:一是尽可能地保留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信息,做到信息传递对等,以发挥交际功能;二是注重文化传播的效果,有关文化的外宣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传播行为,因此译文要考虑目标语受众的理解和接受度。又如前文所述,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的原则是与此契合的。
三、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景观外宣翻译策略探析
1.音译。目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景观中涉及的各类专有名词的英译大多数都是采用汉语拼音音译法。少数民族文化中涉及的专有名词大多是从民族语言中音译到汉语中的,英译时再由汉语的拼音音译到英语中,这类词包括节日名称、人名、地名等。如:哈尼族传说中的发祥地“惹罗普楚”祖先大寨-theHaniancestors’village“Reluopuchu”;傣族的嘎光舞-GaguangDance;藏族的昂曲节、格冬节-AngquFestival,GedongFestival等。这样的拼音音译法并无错处,对译者来说容易操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翻译习惯。但如若译者再多做一些“功课”,能够了解到专有名词在原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发音,那么英译时便多了一种选择,即直接用民族语言语音拟声的方法来进行音译。如:额尔古纳河-ErgunaRiver,鄂嫩河-OnonRiver,铁木真-TemUjin.这几个词本就是由蒙语音译成汉语的,若再由汉语拼音音译法译成英语便有一些不伦不类,且折损了原民族文化信息。采用民族语言语音拟声的音译法则贴近原民族语言读音,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也符合英语的发音习惯,易于目标语受众接受。
2.增译。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应在翻译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当原文涉及到一些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内容,但由于版面限制而表述比较简略时,译者应当在译文中适当增加解释说明。如下面这句话摘自丽江黑龙潭景区中对龙神祠的介绍:原文:始建于清乾隆二年,光绪十五年玉泉龙潭被敕封为“龙神”而悬匾“龙神祠”。译文:BuiltinthesecondyearofQianlongRegimeofQingDynasty(A.D.1737),thePoolofYuquan(Longtan)wasroyallybestowedfor“Longshen”(GodofDragon)inthe15thyearofGuangxuRegime(A.D.1889)sotheplaqueof“LongshenCi”(GodofDragonTemple)washungsincethen.在这句话中“乾隆二年”,“光绪十五年”是具有中国历史文化特色的帝号纪年法,是外国游客不一定知道的时间概念,故在译文中需增补目前世界较为通用的公元纪年法,使游客直观准确的把握历史信息。“龙神”和“龙神祠”是两个专有名词,在音译“异化”引起目标读者兴趣的基础上增加意译,能够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信息,达到文化信息传递对等的效果。
3.改写。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结构差异,也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习俗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要使译文读起来如原文般流畅自然,译文在句式结构,语言逻辑及表达顺序上需进行改写、调整或重组。例如:原文: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西双版纳各民族与热带雨林及其中的生物资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日常生活、医药卫生、生产活动、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等无不与热带雨林相关,形成了独特多样的民族森林文化。译文:Historically,theeverydaylife,themedicalandhealthcare,theproductiveactivities,theliteratureandartandthereligiousbeliefsoftheethnicgroupsinXishuangbannahavebeeninterrelatedandcloselyconnectedwiththetropicalrainforestanditsbiologicalresources,whichhashelpedformtheuniquebutalsodiverseethnicforestculture.该句原文的汉语表述体现了中国人的螺旋式思维,语义表达迂回曲折,“各民族与热带雨林相互影响”和“其日常生活与热带雨林相关”两句话在语义上是重复的,因此考虑到西方受众的直线型思维和英语开门见山的表达习惯,译文将这两句话合二为一来翻译,简单明了。此外,汉语是意合语,分句之间多并列,靠上下文语义来组合语义间的逻辑,但英语是形合语,主次分明,分句之间需要有逻辑连接词,所以该句译文用了一个“which”来标明主次及句间逻辑。进行语义合并和句式改写后,原文的信息并没有因此而丢失或改变,而译文却更加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目标读者的思维与阅读习惯,这就是十分有效的翻译。
四、结语
综上所述,根据民族文化景观外宣翻译的特点,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提出的翻译原则对其是适用的。一方面要准确地翻译出原文中的民族文化信息,达到信息传递对等;另一方面,要有目标语受众意识,照顾目标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思维。在这两条原则的指导下,灵活运用多样的翻译策略,提高民族文化景观的翻译质量,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对外传播。
作者:孟容静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