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育路径

摘要:贵州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大多鲜为人知。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地处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地带,在校学生大多为当地少数民族子弟,在贵信院的思政课中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作为思政课的教学案例尤为重要。这不仅是丰富课堂,活跃气氛,更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达到教学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故事;融入;思政教学

少数民族文化是相对于汉族文化而言,两者皆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如今汉族文化的“强势”扩播下,少数民族文化逐渐“没落”,许多本民族的青年学子并不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实属遗憾。把民族文化融入课堂是很有必要也是很迫切的,国内有人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开发多样性民族文化资源,从而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时代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在强调要准确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通过其的精神力量助推中国梦。党的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贵州省是少数民族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尤其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里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当地政府根据党和国家政策,通过各种途径弘扬少数民族文化。

一、丰富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故事急需挖掘传承

文化具有引起一个民族灵魂的共鸣、串联民族团结,构建人民精神家园的功能。各民族在人类历史的长河的变迁中不断繁衍生息,其中可歌可泣的励志故事数不胜数,但大多少数民族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只能以故事的形式口口相传,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奔跑。而今时代变迁,各民族融合速度不断加快,很多没有文字记载的民族文化故事,逐渐被淡忘。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故事,分析其文化内涵,把优秀的故事当作教学案例使用在思政课堂里,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也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在贵州有很多广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如苗族的蚩尤文化、栽岩习俗、仰阿莎传说、侗族大歌、侗族的萨玛、珠郎娘美、水族的水书、瑶族药浴等等,这些无论是人物还是传说的背后都有很多可歌可泣的励志故事,激励着当地一代又一代人,把其中的文化内涵搞清楚就能在课堂当作案例使用。如黔东南榕江、从江等地区一直广泛保存的传统习俗——苗族栽岩习俗。栽岩习俗是苗族人民通过村寨里面德高望重的寨老举行的庄重栽岩仪式,是用来解决人们生活中时常发生矛盾纠纷的一种“立法”活动和公众议事,类似于古代汉族在无文字时期“悬刑象于象魏”的制度,在苗寨的周边都有看到无字石碑,它和刻有法律内容的石碑的作用是相似的,生活在石碑周边的苗族人民了解并认同立碑的目的,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当有类似问题发生时,寨老可以作为法的依据和“先例”来处理当下的案件。该习俗囊括民族的风俗、道德、法律等生活方面的内容,是苗族人民思想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准则。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很多章节都可以引用这个习俗文化当作案例来讲解,这不仅能让学生深刻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同时能引起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产生浓厚兴趣,这样就能达到教学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双重目的。

二、民族地区院校学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苗、侗、汉、瑶布、土家依、水、壮、等33个世居民族,据统计,2015年黔东南户籍人口473.54万人,常住人口348.54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2%,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府凯里市中心,大部分生源都来自黔东南州,少数民族学生众多,据学校教务处统计2017级高职学生人数为3349人,少数民族学生为1643人,占总人数49%;2018级高职学生总人数为3845人,少数民族学生人数为2010人,占总人数52%。所以民族地区高职院校也是一个民族学生聚集的院校之一,可以成为广泛宣传、弘扬、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2019年春季在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做一次课堂调查,随机抽取12个行政班级共665人,现场提问学生,有谁知道自己本民族有哪些典型的文化故事及相关人物,仅有一个毕节大方的彝族学生知道奢香夫人及其故事,有一些苗族学生知道蚩尤、仰阿莎等相关故事,有一些侗族学生知道萨玛、珠郎娘美等故事,但问及背后的文化故事更是无人所知。如今大多人追求快餐文化,花大量课余时间追剧、刷抖音快手、看外国电影、打网络游戏、看直播,对自己民族的文化不感兴趣,就算有兴趣也不知道通过哪些途径学习学,因为民族文化故事鲜为人知,更没有人推广,所以较少有人知道民族文化故事的魅力所在。

三、少数民族文化故事融入思政课具有远大的意义

据调查大多学生觉得思政课理论知识较多,课堂较枯燥,因为思政课大多是大班教学,普遍给学生的感觉是“这门课比不是很重要”,所以很多学生除了上课听,下去就不会再看,如果遇到照本宣科老师,学生更是睡觉一大片。现今有很多人都在研究思政课该如何上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最大程度达到教学的目的,怎么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关键。但是课堂就短短几十分钟,怎么让学生感兴趣,并且学到有价值的知识就变的更难了,很多老师提倡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效果甚佳,但是目前案例资源库有限,很多都是陈旧的故事,老师都快用烂了,学生也听腻了,所以适当增加一些民族民间的文化故事融入到课堂里面,这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案例,也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大多少数民族学生不了解本民族文化,缺少文化自信,觉得自己的文化没有汉文化历史悠久,有内涵,上档次,所以很少对外面的人宣讲本民族的文化,也无从说起。本人私底下跟数十名当地少数民族学生交流过,都有过同样想法。当中有很多学生觉得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不了解,从小随大流学习课本知识,大部分时间在学校生活,没有机会和时间学习本民族文化,甚至日常交流的民族语言都逐步退化,学生如果能在课堂上学到自己的本民族文化故事,建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意义重大。

四、少数民族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路径策略

(一)丰富融合形式,强化融合力度

为更好地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高校要拓宽融合路径,例如通过QQ、微信、各种自媒体等互联网手段构建思想政治教学教育平台,把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有效连接起来,不仅扩大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途径,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度,也提高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教学水平和文化素质,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与思政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将大学生培养成有文化、思想、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二)少数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平台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发展的有利阵地。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根据民族文化的特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例如不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少数文化学习讲座等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也能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影响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仅提高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度,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完善课程思政的路径研究,为提高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奠定良好基础。

五、结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提倡一花独秀不如百花嫣然。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身处贵州凯里民族文化中心地带,有挖掘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巨大优势。在文化体制改革之际,只有人人有弘扬文化使命感,保护文化归宿感的心,才能做到民族文化百花齐放。挖掘当地的民族文化,建立民族文化案例资源库,助力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弘扬贵州民族文化,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李丽.融入民族文化培养的文化自信——议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105-107.

[2]李莎.广西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12):176-177.

[3]陆晓蓉.多元化语境下桂西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民族文化融入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95):145-146.

[4]许向东,徐向荣.区域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研究[J].传播力研究,2019,3(30):230+232.

[5]徐丽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J].管理观察,2019(25):125-126.

作者:刘忠华 单位: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