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及途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留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及途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留学生的民族文化认知及途径

摘要:作为面向东盟合作的桥头堡,广西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成为重要议题。为有效探讨东盟留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认知情况及途径,本研究对广西南宁、桂林等地的6所高校中的东盟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其中15名留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共回收问卷443份。研究数据表明:当前东盟留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仍有待深入,可从拓宽传播渠道、创新传播内容、举办特色民俗活动等方面着力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民族文化;东盟留学生;文化认知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广西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广西在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交流合作的同时,也为我国向东盟国家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平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越南、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广西也成为中国东盟留学生人数最多的省区之一。留学生拥有着学生与外国旅居者的双重身份[1],其在中国的学习生活过程中不断接触中华文化。留学生是文化交流的媒介,他们学成归国后,便具有了双重属性的文化个体,既是中华文化的接受者,也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2]。从这个意义上说,留学生对求学所在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关乎他们学成归国后对所在国文化的传播程度。那么东盟留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如何呢?他们又是从哪些途径了解广西民族文化的?目前学者们关于文化认知的研究多是以生活在国外的受众为对象,通过认知、态度、行为三个层面衡量外国民众对我国文化的了解程度。如吴瑛以5国16所的孔子学院的学生为对象,探究外国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态度和行为[3]。也有学者以在华留学生为视角探究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态度、评价,如朱佳妮和姚君喜以外籍留学生为对象,探析了外籍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态度和评价[4]。故本文亦以东盟留学生为对象探讨其对广西民族文化的认知情况。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多是探讨中华文化的认知情况,研究广西民族文化认知情况与途径的具体研究甚为罕见,以在广西高校的东盟留学生为视角也并不多见。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和深入访谈法,基于对广西高校东盟留学生的调查,探究东盟留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认知情况及途径,以期为进一步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思路。具体研究问题有以下几个。1.东盟留学生来华之前对广西的主要印象是什么?2.东盟留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情况如何?3.东盟留学生接触和了解广西民族文化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其中广西对外宣传媒体的作用效果如何?

二、样本说明

本研究对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6所高校的东盟留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研发放问卷5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443份,回收率88.6%。在样本结构上,越南留学生有156人,泰国留学生有116人,老挝留学生有65人,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有41人,马来西亚留学生有29人,缅甸留学生有15人,柬埔寨留学生有15人。由于广西各高校中菲律宾、新加坡和文莱的学生较少,故没有对这三个国家的留学生进行问卷发放,最终收集到7个国家的东盟留学生数据。

三、研究发现

(一)东盟留学生对广西的印象

本研究设置了“来到中国之前,你对广西的印象是什么?”的多选题项以了解东盟留学生对广西的最初印象。在对广西最初印象的题目中,选择“桂林山水”的人数最多,为298人(68.8%);其次有149人选择“少数民族”(34.4%);选择“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有131人(30.3%);选择“米粉等美食”的有125人(28.9%);选择“刘三姐”的人数仅有66人(15.2%)。由此可知,东盟留学生在到达广西留学之前,首先对广西的桂林山水等有所了解,东盟留学生对广西的最初印象多是物质文化。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也有较多留学生选择了“少数民族”这一选项。总之,东盟留学生对于广西的最初印象集中于自然风光、饮食资源等物质文化。

(二)东盟留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

为调查东盟留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本研究以李克特1-5等级量表设置了“刘三姐”“花山岩画”“恭城油茶”“三江侗族风雨桥”“广西绣球”“广西铜鼓”“壮医”“壮锦”“桂剧”和“骆越文化”这十个题项,从“没听说过”到“非常了解”五个层次分别赋值1-5分,各题项分值加总得出东盟留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程度。从问卷结果来看,东盟留学生对于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均值最大的选项为“广西绣球”(2.836),其次是“恭城油茶”(2.775),均值最低的是“花山岩画”(2.279)。从数据结果来看,大多数东盟留学生选择了“不太了解”,选择“基本了解”或者“非常了解”的东盟留学生较少。总体处于对广西民族文化“不太了解”和“不确定”之间,且东盟留学生对物质层面的广西民族文化认知程度较高。“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的节日,期间政府和民间都会举办多种多样的民族活动,不少高校会组织东盟留学生前往观摩或参加活动。东盟留学生在“我参加过广西三月三节日庆祝活动”题项上的均值为2.814,可见“三月三”活动在传播广西民族文化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从深入访谈的结果来看,如广西大学等学校会在“三月三”期间举办民族运动会,活动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东盟留学生对广西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三)东盟留学生了解广西民族文化的途径

本研究通过“你通过以下哪些渠道了解广西民族文化?”的多选题,调查东盟留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途径。选择“手机媒体”的数量最多,有280人(64.2%);其次选择“网络媒体”的有178人(40.8%);140位东盟留学生选择“电视”(32.1%);仅有35名(8%)东盟留学生选择“杂志”。从结果来看,东盟留学生多是从微信、微博等手机媒体获取关于广西民族文化的信息。从深入访谈的结果看,东盟留学生喜欢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获取信息,可见在新媒体上做好广西民族文化的宣传至关重要。为了了解东盟留学生除了大众媒介之外的文化接触渠道,本研究还设置了“你在生活中通过哪些方式接触过或者看过有关广西民族元素的内容?”的多选题项。选择“地铁”的数量最多,有243个东盟留学生(55.5%);其次有202人选择“老师同学等的介绍”(46.1%);有178位东盟留学生选择“美食节”(40.2%);选择“宣传册”的数量最少,仅有37人选择这一选项(8.4%)。从结果来看,东盟留学生多是从地铁这一户外媒介和老师同学介绍的人际传播渠道了解广西民族文化。南宁市开通的地铁上运用了壮锦等民族元素进行装饰,东盟留学生在搭乘地铁时会潜移默化的对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留有印象,可见户外媒介是广西民族文化宣传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老师的授课、同学间的交流都使得东盟留学生加深了对广西民族文化的理解,可见学校是一个很重要的宣传阵地。广西作为面向东盟传播的桥头堡,开办了不少对外宣传媒体。那么其对东盟留学生的传播效果究竟如何?本研究调查了东盟留学生对广西对外宣传媒体的接触情况。题项包括“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北部湾在线网站”“北部湾之声广播”“广西电台北部湾在线公众号”“中国—东盟博览会公众号”和“《荷花》杂志”,采取李克特1-5等级量表,从“几乎没用过”到“最常用”五个层次分别赋值1~5分。从问卷结果来看,均值最大的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官方网站”(2.136),其次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公众号(2.083),最低的选项是“北部湾之声广播”(1.756)。从数据结果来看,大多数东盟留学生选择了“少用”,选择“常用”或者“最常用”的东盟留学生很少,东盟留学生对于广西的对外宣传媒体接触程度还是比较低,处于“少用”和“一般”之间。

四、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数据结果可看出,东盟留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东盟留学生主要通过手机了解广西民族文化,户外媒介在传播广西民族文化上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目前广西的对外宣传媒体在东盟留学生中的应用不太理想。为了进一步增强东盟留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的了解,增加这个群体回国后成为广西民族文化传播者的可能,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发力。

(一)拓宽传播渠道,打造传播矩阵

目前广西民族文化的宣传形式主要集中在报纸、网站和公众号,而从东盟留学生接触的媒介形态上看,手机成为东盟留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故目前的民族文化传播形式与东盟留学生群体的媒介使用习惯有所偏差。加大社交媒体传播广西民族文化的力度。从深入访谈中发现,东盟留学生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类媒介和抖音等短视频APP的频率较多。故在传播广西民族文化时需要扩宽传播渠道,不能满足于既有的报纸、网站宣传,需打造三微一端的传播矩阵,在东盟留学生常用的媒介上加大传播力度。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6.09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5.94亿。陆地等在研究中亦指出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短视频成为信息的最佳载体[5]。同时,吕映学等在研究中也提出音乐社交短视频软件抖音APP对城市旅游景点的传播成为塑造城市形象的新途径[6]。在深入访谈中,有不少东盟留学生提到他们会通过抖音APP上关于南宁的短视频来认识南宁。因此,可以在抖音APP等短视频软件上拍摄关于广西民族文化的相关内容,从而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播。充分利用户外媒介传播广西民族文化。在调研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广西民族大学的建筑富含民族元素,如校内桥梁以桐族风雨桥为特色,这令东盟留学生在生活中就能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广西民族文化。在问卷中,通过地铁、公交车等户外媒介接触广西民族文化元素的东盟留学生占比较高,在深入访谈中,不少东盟留学生都提到在地铁看到过壮锦等图案,给他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本研究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户外媒介拓宽传播渠道,从地铁等公共设施到宿舍的装饰都可以运用壮锦等民族元素,让东盟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并认同广西民族文化。

(二)基于东盟留学生需求,创新传播内容

在传播内容上,可以将旅游、文化与饮食相结合,而非仅仅是停留在官方的广西民族文化活动宣传报道上。在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对于旅游、饮食等内容比较感兴趣。据此,媒体在创作相关节目时,可以从留学生的视角出发,把广西民族文化有机融入旅游、饮食等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中进行传播;校园媒体、学校社团作为学校对留学生宣传的舆论阵地,在为留学生举办相关活动时可将广西的旅游、美食和文化作为主要交流内容,激起留学生们的兴趣,加深他们对广西民族文化的印象。在深入访谈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反映广西对外宣传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太枯燥、大多不感兴趣很少主动关注广西民族文化的报道。泰国的张灏表示:“我很少看外宣媒体的新闻,因为里面的内容比较无聊。”我们发现当前关于广西民族文化的内容多是集中于宣传性的活动报道,且内容同质化严重,与受众的语境产生了隔阂。谢卓华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由于民族文化等多因素的影响,广西对东盟的传播内容在参与性、互动性和语境性等方面都存在障碍[7]。因此在报道时媒体应该注重根据不同国家留学生的特点进行精准传播,真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传播内容的选取上可以选取我国价值观中符合东盟语境的内容进行宣传,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文化的层面,可以延伸到精神层面,进一步通过新媒体创新我国价值观传播的语境。

(三)举办特色民俗活动,设置本土民族课程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对于老师的评价都比较高。同时,留学生喜欢询问中国朋友关于课程、旅游、美食等信息,中国朋友也会邀请他们参与活动。因此,可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富有广西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课程,使留学生对广西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入地了解,从而增加其文化认同。同时,亲身体验是一种了解文化的有效方式。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会组织留学生参加“一带一路”夏令营等的活动,这种让留学生亲身感受的方式可以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播。广西与东南亚国家的饮食风俗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广西民族文化中与东南亚国家相同的元素,求同存异,打造一系列既富有鲜明广西民族特色又体现各个少数民族地理、历史等特点的民俗活动,让留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感受民族文化,认同民族文化。总之,作为面向东南亚国家的桥头堡,广西与东南亚各国不但地理位置接近,在一些民俗习惯上也有相似之处。在桂东盟留学生既是文化的接受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重视东盟留学生这一群体,抓住共同的意义空间,创新传播内容,以符合东盟留学生接收习惯的传播策略,进一步提升广西民族文化传播效果。

作者:江宇 殷格格 付玉敏 单位:广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