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在乡村儿童教育中的实践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文化在乡村儿童教育中的实践,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族文化在乡村儿童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促进乡村儿童实现高效教育的一大重要因素是为乡村儿童创设有效的教学实践活动,这也能进一步发展乡村儿童的核心素养。在乡村地区,实施对儿童教育时可以民族文化为主导,丰富儿童的教学活动。本文针对乡村儿童群体,以民族文化特色为基础,以民族元素为载体,依托民族节日,论述相关民族文化背景下的乡村儿童教育策略。

关键词:民族文化;乡村儿童教育;实践研究

乡村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发展群体,教师设计有效的区域活动可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区域活动是培养儿童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乡村儿童一般地处偏僻的乡村,教师可将民族文化融于课堂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得教学内容更易被儿童掌握,这是实施乡村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使得乡村儿童学习的载体为民族文化,本文将针对此展开分析。

一、乡村儿童教育现状

乡村儿童的办学规模与城市不同,总体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从教学活动与课程设计而言,乡村儿童以活动为主要内容,其分为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主题活动及自由活动等。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能力水平有限,教学活动中,无法科学合理地安排儿童运用教具,当前都是使用统一的儿童教材,教师授课内容与乡村儿童的生活活动形式、内容都比较单一,并没有体现地方特色。在文化课程方面,经调查研究发现,乡村幼儿园使用的教材均为国家统一出版的教材,而国家教材的内容都是以大中城市的生活环境为基础编排儿童的教学内容。总而言之,现有课程并不符合乡村儿童,有待改革和完善。

二、民族文化与儿童教育整合的意义

(一)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每个民族的重要积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民族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指文化在所有的民族同胞中将其作为接力棒不断传接的过程。此过程会受到文化背景以及环境因素的制约,所以需要具备模式化与强制性的要求,从而形成文化传承的机制,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模式等[1]。在对乡村儿童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与授课的同时,还需肩负传承和延续民族文化的重要责任,关于课程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性,文化是课程的主体,而课程是文化传承所需依附的载体,所以,要持续地选择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融入乡村的儿童教育中,将民族文化作为乡村儿童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授课内容,有助于促进文化的传承。

(二)促进乡村儿童基础教育的公平

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儿童的课程教育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在创新中以学生为中心,抛开精英主义与权威主义等理论,实现受教育的机会均等,进而帮助儿童实现均衡发展。在具体的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推广较为困难,而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这使得学生并没有实现全方面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乡村儿童的课程模式都是照搬主流文化的模式,缺乏创新和特色,照搬的课程没有考虑和结合当地独有的文化特点以及儿童的心理情况等,这样的课程文化与学生的文化背景有裂痕,导致学生不理解和适应所学的课程。所以,应强化乡村文化与课程两者有机融合,这样不仅体现出了对于不同民族文化的情感和价值的尊重,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同时加强了儿童适应课程的能力,推动了教育公平的发展。

(三)进一步提高儿童跨文化适应能力

文化适应是群体中具有不同文化的人经过多次接触,从而使得接触双方最初的文化类型会发生变化。此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阶段。儿童跨文化适应力的起点和基础是其原有的文化习惯,文化适应的过程需历经好奇、文化的冲突、文化的复苏以及最终的文化融入等几个方面,文化冲突是实现文化适应的一把枷锁。在儿童的实际教学中有机融入民族文化,使其接触、学习不同的文化,同时了解不同文化的行为与信仰,促进文化间的融合与对话,从而使儿童能以一种更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学习不同的文化,在沟通和交流中学习跨文化的适应技能和知识,这对构建和谐社会大有裨益。

三、民族文化在乡村儿童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一)开发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乡村儿童课程

对于乡村儿童的教育课程应重新构建,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和原则下,将乡村儿童的文化开发作为重要关注点,应充分意识到乡村儿童民族方面的意识,将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历史文学、信仰等素材作为基础来着重开发儿童课程。应高度重视乡村儿童的生活经验,采用乡村儿童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和主流文化教育相结合时必须采用“对话”的模式,研发出既具备民族特点也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乡村儿童课程内容。对于乡村儿童的教育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重教育方法。在具体实施乡村儿童教育时,其文化的多元特点要求教育的方法应以生活性、多样性为主,在实施中应依据乡村儿童的课程目标进行民族文化融入,同时设置主题并整合所有课程。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若仅将民族文化融入课程,而不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整合,不考虑儿童的认知和年龄情况就进行授课,得到的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因此,应在乡村儿童的课程基础之上,筛选出最具价值且最适合的民族文化内容融入乡村儿童的课程中,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认知情况确定主题,从而设立乡村儿童课程。研发乡村儿童的课程时,应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与手段,这有助于乡村儿童教育的开展和儿童的学习。

(二)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实际教学中

乡村儿童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儿童区域活动,这是提高乡村儿童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以民族文化为乡村儿童教育的基础,重点完善教学设施,采用儿童较为熟知的民族文化,进而吸引儿童的学习兴趣,并丰富教学内容。在乡村儿童的实际生活中加入民族方面的元素,如将地方独特的民族特色融入到教学活动区域中,进而让儿童自主参与,如举办“民族手工艺制品日”“民族特色服装展示”等有关活动。将区域游戏与民族元素有机结合,为乡村儿童呈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2]。在乡村儿童健康方面,教师需组织好儿童积极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具体展现出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融于游戏中,从乡村儿童兴趣入手,寓教于乐,极大地丰富乡村儿童的教学生活。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对于传统民族故事传说等采用儿童喜欢的形式进行展示。让乡村儿童在新奇有趣味性的环境里创造、创新、大胆想象,不断培养乡村儿童的核心素养,深化素质教育。在班级的表演区,教师可播放相关民族舞片段,让乡村儿童自己较为熟悉的舞蹈走进教室,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学习一些民族传统舞蹈。在班级的美工区,教师可搜集相关民族传统文化用具、器皿等帮助乡村儿童了解民族文化用具与素材。让乡村儿童在熟悉素材与工具的基础上模仿制作工艺品。教师在进行民族文化教学过程中要以民族元素为基础,创设相关环境熏陶儿童,引导乡村儿童了解民族文化,在学习中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三)依托民族传统节日,适时进行教学活动

一些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节日是乡村儿童学习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是乡村儿童了解民族文化、建立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民族节日有机融入教学中,将儿童熟知的生活场景,在教学中以多样、新颖的方式呈现,激发儿童的兴趣。首先,基于民族传统节日习惯,在具体的教学方案创设中,可在实际教学中适当加入具备民族特色的实物和食品,在欢快融洽的氛围中,让儿童能深切地感知民族文化所具备的特殊魅力;其次,在教室的美工区,以民族的风俗为基础,加入地区的民族特色文化,在区域中组织相关的民族活动;最后,组织的教学活动应与乡村儿童的个性发展相协调,进而使民族文化成为促进儿童学习的有效因素,使得教学空间更富有活力[3]。传统的民族节日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因此,依托节日的欢快氛围,进而促进教学活动更好地开展。儿童通过参与民族节日活动,能够深刻感受民族文化和艺术的魅力,进而有助于儿童深刻了解民族文化。总之,民族文化具有教育性和包容性,将其有机融入儿童的教育中,可为乡村儿童的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结语

在乡村地区,实施对儿童的教育时可以民族文化为主导,针对乡村儿童群体,以民族文化特色为基础是实施乡村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以民族文化为主导,建设有民族特色的教育环境,利用教学活动、生活活动、主题活动及自由活动等科学合理地安排儿童学习民族知识。以民族文化为乡村儿童教育的基础,将改善教学环境作为重点,选用儿童熟知的民族文化,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丰富乡村儿童的教学内容,为促进儿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玉昌.民族文化资源应用于乡村幼儿园教育的实践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1):9-14.

[2]卢彬彬.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6,(34):221-221.

[3]于影丽.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教育传承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1):55-59.

作者:李宁 赵佳 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