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发展路径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文化发展路径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族文化发展路径探析

摘要:恩施州作为中国古代巴文化的发源地、苗族土家族文化的诞生地、中原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聚集地,当地的文化有着悠久的名族文化历史。1983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正式成立,经过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研究单位的努力,恩施州土家族的民族文化研究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主要研究分析恩施州民族文化的现状及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政策,这些发展政策将会为恩施州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关键词:恩施州;土家族;民族文化;发展对策

本文主要内容就是针对恩施州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本文聚焦于恩施州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助于学术界对恩施州民族文化的了解。

一、基本概况

恩施州土家族文化的基本概况主要从地理位置,文化布局,节日,歌舞,建筑等方面来分析。作为祖国最年轻的自治州,恩施州地处湖北省的西南部,东接荆楚,南临湖南,西面渝黔,北靠神农架。在恩施自治州不仅仅诞生了中国古代悠久的巴文化,而且孕育了优秀的土家族文化,同时恩施自治州还是中原汉文化和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贯通地域。[1]土家族独有的、摆手舞、哭嫁歌、撒叶儿嗬,都是恩施土家族日常生活中创造的经典民族歌舞,具有非常强的民族风情特征;恩施苗族的猴儿鼓舞、板凳龙等将娱乐和艺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女儿会、摆手节、哭嫁、四月八、苗年、还猪愿等民族特色风俗被广大居民所喜爱;土家吊脚楼、唐崖土司王城、容美土司遗址、苗族风水塔、侗族风雨桥等别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民族历史古迹遗址。自1983年建州以来的三十多年间,随着恩施州的历史研究部门和许多热爱少数民族文化的人从人情风俗、历史发展、政治元素、艺术文献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数据的深刻的研究。

二、发展成就

对于恩施州目前民族文化的发展成就研究主要分为几个点:自己对于民族历史的探讨,相关刊物资料的研究,城区建设和民族文化的结合以及政府的政策指导。

(一)少数民族自身民族历史取得突破性探讨

建州初期,少数民族“我是谁”——即寻求民族根源,确认民族成分。随着《容美土司史料汇编》及《鄂西土家族简史》的问世,土家族历史的“来龙去脉”得以论证,[2]堪称土家族“史记”。土家族民族文化研究的爱好者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激发了少数民族文化工作者的研究热情,一些优秀的著作不断问世——《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概况》、《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鄂西风情录》[3]等文化研究专集,这些成果使得我们少数民族的文库得以充实和丰富,从而对土家族文化研究产生了影响,使得少数民族自身历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二)相关学术刊物得以出版

作为恩施州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大基地”,为了满足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发展方向,第一部以土家族民族文化研究学术的杂志《土家学刊》在湖北民族大学实现了出版。恩施州政府也将之前的杂志《鄂西民族经济》重新命名为《鄂西民族》,这些学术型的刊物和研究成为恩施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的先驱力量。建立恩施州民族图书资料中心和民族书屋,湖北民族学院创立的土家族文献中心,他们合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恩施州土家族文化的文献资料库。

(三)城区规划建设与民族文化发展的互相结合

恩施州人民政府对与恩施州人民提出的建设恩施州民族风情道路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析,根据相关建议的分析,州政府做出了相应的任务规划,未来一段时间将会在恩施州地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风情路线。宣恩县建立了小茅坡苗族风俗村,恢复苗语教学、咸丰唐崖土司王城至今已近成为闻名中外的“非遗”景点、建始县兴建了民族风情园、来凤县在舍米湖、关口两地建设民俗文化村、巴东县的水布垭新镇正逐渐建设成具有民族风情特色的现代城镇[5]、州城城区土家女儿城、民族大观园、新建的民族文化中心则早已悄然变成了代表恩施民族文化的“活名片”。

(四)民族文化节日有了政策指引

恩施州民委发出的《关于在全州县市开展民族节日活动的通知》,这一份文件主要是针对恩施州现阶段民族文化建设的一个通知。这份通知的出现,让平时人们日常生活的民族文化活动以及节日活动成为了恩施州地区政府所要重视的活动。恩施州州政府成功的举办了来凤的“牛王节”、宣恩“龙舟赛”、恩施“女儿会”等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活动,为后续恩施州民族文化活动的开展做好了基础。州政府的活动参与和纯支持,为恩施州的传统的节日内容赋予新的生机。

三、现状及问题

恩施州民族文化发展的现状问题是从多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本民族文化没有形成自身的特点,其次没有充分利用好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而且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逐渐流失,面临重大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

(一)鄂西土家族文化仍未体现出自身应有的特点,有“被同化”的趋势

土家族作为恩施州少数民族的代表,虽然人口在百万之上,不可谓人数稀少,然而其地域却并未地处边疆,但是本家文化却没有形成自身的特点。土家族的文化发展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第一个比较好的特征表现就是能够帮助恩施州土家族特色的文化事物能够更好的传承下来,比如撒叶儿嗬、摆手舞、巴山楚水之间独具特色的民间歌谣等能够较为完整的传承下来;另外一个比较好的特征就是,恩施州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风俗文化都会得到新的发展,随着文化交融现代化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更多的人开始了解到恩施土家族的独特文化。

(二)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运用不充分、发掘不完全

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瑰宝理应成为民族文化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研究的重中之重。然而,恩施州土家族文化的研究在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广泛的研究的大环境下,由于恩施州所独有的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不够了解,从而导致民族文化研究人员对恩施州少数民族独有民族歌曲撒叶儿嗬、摆手舞、哭嫁歌等尚未得到系统的发掘和应用,笔者有深刻的体会,很多土家族苗族的同学连“摆手舞”的基本样式一头雾水,对“西兰卡普”的由来和流程更是一无所知。

(三)本土文化的“抢救挖掘”[7]迫在眉睫

黄大国是巴东堂戏的直系传人,黄大国有十多年的巴东堂戏的表演经验,熟悉一百多出戏的演唱,在90多岁时候,他多年传唱巴东堂戏的事迹才被《恩施日报》所报道,这也成为了恩施民族文化研究人士研究巴东堂戏文化的重要文献数据。抢救民族民间文化成为了恩施州政府以及恩施少数文化研究工作着的重点任务,如果当时没有报纸对黄大国与巴东堂戏的介绍,很可能就真的成为“土家之绝唱”了。在恩施州土家族,依旧有很多的传统民间文化以及民族文化没有得到政府以及相关工作者的重视。

四、发展对策

为了解决恩施州民族文化发展中的问题,作者针对性的提出了六大解决对策。

(一)打好“民族牌”,体现政府主导地位

打好民族牌,是根据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发展实际提出来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党和政府赋予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优势,通过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来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服务,如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党委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8]。首先恩施州政府要熟悉自己的历史以及自身的发展现状来制定合理的任务。任务包括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挖掘与整理传统文化、宣传自己的民族文化,全方位的推动恩施州文化发展的进程[9]。

(二)大力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我们在认识少数民族文化面临濒危时必须认识到“保护在先,抢救为重”的方针,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其实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10]。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一度兴起“抢救热”,但是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这项工作没有得到重视甚至停顿了,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料流失严重,许多年迈的民间老艺人相继离世,这就使得抢救工作更加紧迫

(三)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结合

对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来说,对民族文化的抢救是创新的基础。而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抢救传承的目的,将抢救过来的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就是赋予传统民族文化一条新的生命。恩施州首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大型土家歌舞《毕兹卡》、《清江舞》就是在优秀的民族文化基础上进行的民族创新,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深入大众生活,能够走向全国起到了很到的推动作用。这告诉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提升到未来规划的高度,也要从一切符合实际的观点出发——接地气,这还需要一大批专家学者和民族工作者的参与,也需要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现方式来承载。

(四)提高民族文化成果的转换工作的效率

要推进民族文化工作与地方经济工作的成果转化,利用文化的发展来实现文化产业经济的提升,这不仅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要求,而且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几年,在恩施州政府主导下,恩施州针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项目建设和投资,其中建设了很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文化工程(如施南古城、硒都茶城);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着力开展民族文化生态村落建设(如芭蕉侗族民族风情乡)。根据每个地区的发展现状,分析发展特性,抓住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政策扶持,着力在文化生态旅游上下功夫,要实现恩施州经济发展对民族文化的推动作用。

(五)共享民族文化的果实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地貌,土生土长的农民占了人口比重的绝大多数,农村山区面积也远大于城区的面积。这些年,我州民族文化建设取得明显的进步,但是农村地区很多的劳动群众不能够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许多农民群众的精神娱乐活动还局限于“棋牌电视娱乐”[11]。

(六)建立完善的民族文化发展机制

建立完善的民族文化发展机制,是促进民族文化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是要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和领导机制。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首先依靠的不应是民间自行组织,而是领导支持、部门配合的力度。其次是建立维持民族文化发展的保障机制,民族文化的发展,不是空喊口号写几本学术刊物就可以维持的,它是要依赖巨大的经济支持和大规模的人力资源支持。最后是想要建立比较完善的民族文化激励政策,恩施州的相关部门就要从基层上建立更多的民族文化交流渠道和活动场合,广大民族文化工作者要创造让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12]。最终完善民族文化成果转换的考核机制,使得广大文化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之中来。

作者:余祥民 单位:湖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