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旅游下古城改造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文化旅游下古城改造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民族文化旅游下古城改造对策

摘要: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优势,近几年在旅游业大势所趋之下,西南地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复兴这一议题被提出。本文以贞丰古城为例,探讨当地以布依族为主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浅谈对古城改造的具体建议与措施,及当今社会对历史古城的改造与传承。

关键词:贵州贞丰;布依族;古城保护;历史建筑;修复

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科技正在飞速发展,标准化设计代替了手工制作,全球化的趋同性日益明显,同时“千城一面”的弊端也显露出来,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反而显得弥足珍贵。当今社会文明程度已然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强,去到不同的城市看不同的风景,探索不同的地域人文,导致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这其中在历史的长河中顽强保留下来的传统古城、古村建筑的重要性逐步凸显出来,各地政府也在积极对其进行保护、修复以及再发展。但“路漫漫其修远兮”,面对社会发展的契机,探索不同的道路,将仅存的文化遗珠进行保护和传承任重而道远。

1民族文化与旅游业发展的共生与矛盾

1.1民族文化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

曾说过:“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从前是经济落后大省,在保护绿水青山的时候撬开了旅游业发展的契机,开始重视自己的独特宝藏――藏在绿水青山中的传统文化。贵州具有独有的喀斯特地貌和多种少数民族聚居的优势,使得贵州多地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人们对于大山深处的神秘民族趋之若鹜,也正因为浓厚的民族文化使得贵州旅游业不同于其他发达城市,别具一番风味。

1.2发展的同时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近些年高铁的飞速发展使得外省甚至国外到贵州旅游的人数突然增多,原本落后的地区面对这些变化有些应接不暇,虽然政府投入了很多精力应对,但仍然力有不足。不少外地人表示抱着极大的期望历经千山万水来到贵州,结果所谓的百年古城内部的基础设施差,人文气息弱,虽然有原生态的山水和民族特色,但文明程度差、保护力度小,甚至到处可见危楼,很多人表示不会再来第二次了。旅游业作为贵州经济转型的一大重点,如果投入巨大的精力仅仅只是打造一站打卡网红景点,而不尽快改变建设策略,那么几年以后当热度过去,景区再次萧条,则会给传统古城带来二次破坏。

1.3发展的同时缺乏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部分地区的古城虽然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有了一定的改善和修复,但往往停留在表面功夫上,缺乏真正与时代接轨的新功能引入,仅仅只有到此一游的游客们留下印记,到了旅游淡季城内则呈现一片荒芜。反观大部分本地人,对于古城也没有留恋,在古城对面修建一栋又一栋新楼。谈及古城,在当地人心目中似乎只是赚钱的工具,一旦失去了价值也可以马上抛之脑后。究其原因,就是古城与时代的脱轨,功能上无法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的需求,被取而代之,只能说是时展的不可抗力。

2贞丰古城修复前的概况

2.1贞丰一带民族文化

贞丰县位于贵州省西南部,隶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县内少数民族众多,有汉、苗、布依、仡佬、回、瑶等25个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48%。同时,县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有4项为国家级等级,7项被列入省级保护名录,12项列入黔西南州级保护名录,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布依族铜鼓十二调、布依族勒尤演奏与制作技艺、布依族“三月三”、皮纸制作技术,布依族以及其他民族的婚丧嫁娶、服饰、装饰、节日、手工艺品等都是该地区凸出的民族文化。

2.2贞丰古城的历史建筑

贞丰县城东北角有一历史古城,占地约12公顷,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文昌宫、马二元帅府),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点)11处(东门三拱桥、阁楼、文笔塔、东门放生塘石碣、烈士陵园、清代一条街、马仲墓、文庙、珉球石、蛤蟆石、两湖会馆)。街区内道路保持着原有的空间尺度和格局风貌,街巷纵横有序,其他建筑主要为商铺或民居,大多为平地楼,木结构为主,砖石为辅。屋顶形式多为悬山或硬山,很多沿街面建筑修建了防火山墙,类似于马头墙形式。建筑细部保留了很多布依族特色,青砖铺地,青瓦盖面,明间穿插月枋,门窗雕花细致(如图1)。

2.3贞丰古城存在的现实问题

贞丰古城历经百年风剥雨蚀,在旅游浪潮中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定位,古城呈现一种破败不堪的状态。经过现场调研,贞丰古城一带纯木建筑已年久失修,城内建筑物残损严重,居民乱搭乱建,任意拆除,很多木建筑为了达到结构稳固,建筑底层、侧墙都以重新修建,仅存的纯木建筑极少且大多为无人居住的危房(如图2)。探究原因发现,城内老房子格局没有改变,满足不了新时代的市政基础需求,卫生、照明、通风等都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标准,原来的公共场所节点功能退化,新的需求又没有设置出来,因而古城自然不再具备昔日人文环境的凝聚力,而逐渐成为了贞丰一处的模糊地带。

3具体保护建议与措施

3.1重置古城的功能定位

贞丰古城主要以布依族风貌为基础,以城内保护单位为依托,重塑古城的人文气息,营造浓厚的布依文化人文风情,并重点展示凸出其文化遗产特色,打造独特的古城名片。古城由于功能未与时俱进而逐步破坏,因而重新进行城市规划则是一切修复的前提,对古城的新功能进行深层次,有前瞻性的定位,再结合旅游业态的未来发展需求,从空间舒适感、城市新功能置换、重要历史建筑节点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在城市内部设置特色风情休闲区、运动体验区、山水养生区、商业街区以及综合服务区等,分片区分节点重置古城功能。

3.2改善古城内部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古城风貌改造之本,街道的清爽整洁,水系的复兴,水电设施的合理改善,休憩小品的增设,标识、安控等系统的完善等是古城改造的根本。只有完善基础设施才能真正留住旅客,留住当地人,基础设施往往是文明程度的直接展示,好的基础设施甚至可以与当代互联网、大数据结合起来,如同乌镇一带智库建设。首要任务当然还是重新梳理城内水电结构,以青石板铺设街道,将水电设施加以人文装饰融入古城,照明、标识、安控系统等也以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特色为元素重新设计。基础设施与城内景观节点融合,紧扣古城的全新定位,利用景观小品、艺术节点等共同营造古城历史韵味。

3.3改善古城建筑风貌

实地调研古城建筑的历史价值,并将其等级分类,根据不同的等级采取不同类别的保护和更新措施。城内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秉持修旧如旧,整体保护,传承历史的原则,原貌修复建筑,辅助更为人文关怀的室内外景观,营造旅游场地古香古色之境(如图3)。沿街商铺则选取原有历史要素重建,融入现代功能需求,如餐饮、酒吧、咖啡、酒店等,重新加固结构以适应不同尺度的空间需求。普通民居更须注意实用功能,实地调查当地人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在吸引本地人留恋的前提下设立建筑物的基本功能,如重新划分建筑空间,设计方便的洗浴、餐厨位置,加大天井、庭院的采光,调整建筑结构,在外形上除了保持古风以外,可以适当结合具有当代人文气息的元素,在局部点缀,画龙点睛。

3.4驻入与古城和谐并存的新建筑

古城改造从字面意思上看,包含“改造”之意,也即不能原封不动照搬历史,完全做一堆仿古建筑看似在恢复实则意义不大。对于已经破败不堪、功能又不是重要节点、完全无修复价值的建筑单体是否需要还原也一直备受学术界争议,这也是文中“3.1重置古城的功能定位”时的重点。在某些特定的节点处,驻入与古城和谐并存的新建筑并不会违背古城的自然发展规律,历史的书写是长情的,既然存在必有道理。在老建筑中加入低调、和谐、因地制宜的当代建筑既是对古城改造的突破,也避免古城的千篇一律,是对周边新城建筑设计的一种启发式思路,老与新的融合与更替是亘古不变的研究话题(如图4)。

4结语

弘扬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是光荣的历史使命,从城市规划、建筑学角度去探讨古城的历史价值以及当代定位,改善历史古城的基础设施、实用功能以及建筑风貌,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助力,增加新时代的科学技术,结合贵州在互联网、大数据上的优势,提高本地人对历史古城的保护意识和敬爱之心,并将古城功能与当地人需求紧密结合,让古城重新鲜活起来,形成融合西南地域、少数民族、历史人文、当代艺术为一体的特色生态旅游资源,才是一种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布依族文化大观[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2.

[2]夏勇.贵州布依族传统聚落与建筑研究――以开阳马头寨、兴义南龙古寨和花溪镇山村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2012.

[3]谭志满,陈潇翔.旅游发展背景下土家族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研究――以恩施土家女儿城为例[J].理论月刊,2016(12).

[4]单德启.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5]尹秋花.旅游发展对民族村寨传统文化利用与保护研究[J].农村经济,2019(3).

作者:郭婵娟 单位: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