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国画教学的民族文化内涵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中国画教学的民族文化内涵是培养既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又能面向未来的中国画创作人才的教育基础,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却存在缺失现象。针对当前中国画教学现状中的诸多问题,应改善中国画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和创新中国画教学模式,强化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学习氛围,在中国画教学改革与创新中着力体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中国画;教学;民族文化
中国画教学与其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像灵魂与形体一样无法分割,这是中国画的艺术特征和学习中国画的独特要求所决定的。但是众所周知,在中国画教学实践中对民族文化内涵忽视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导致具体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胜枚举,其原因也许多种多样,但是有一点无法回避,就是对中国画教学必须有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支撑的教学理念认识不足。已有学者提出“很多高校存在中国画教学的基本思路以及主要的知识结构不明确”[1]的问题,这是很有见地的现实思考。中国画教学要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个问题既关系到本质论,也关系到方法论。这样的认识基于两个前提:一是中国画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它的全部精神表现和审美诉求都离不开中国文化。就其本质而论,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画的灵魂,无论其外延多大,都无法逾越中国画内涵所界定的质的界限。著名书画理论家郭因先生认为“中国画如果不能文学化、诗化,如果不能体现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较高的文学素养与诗情,如果不能以优美的诗跋、书法、印章来与绘画形成一种整体的和谐美,那么,怎么还能称是真正的中国画呢?”[2]二是中国画的物质载体和创作方法、甚至创作工具都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其创作过程无法离开中国独有的笔、墨、纸、砚。没有宣纸和笔墨,将何以作画?不知笔法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不懂墨染的浓、淡、干、湿,哪来的技法精巧?而笔墨所绘画出的点和线是中国画最基本的形式结构。徐书成先生在《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一文中说:“这些‘线’和‘点’形式结构尽管还没有完全与‘摹拟’物象的因素彻底脱离关系,但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完善的艺术‘符号’———能起到一种独立的(不再依仗‘摹拟’的拐杖)表征一定的审美情感的艺术内容的重大作用。这就是中国的民族绘画艺术的最根本的美学本质。”[3]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本身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从内容到形式、从触发创作灵感的审美感受到创作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包括鉴赏过程中的审美愉悦,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因此,中国画教学实践中如果忽略了中国民族文化内涵,其教学模式将不伦不类,甚至所有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努力也将南辕北辙。
一、中国画教学现状分析
(一)缺少民族文化意识
对教育理念的理解缺少民族文化意识,这种缺失是全方位的。首先从入学的标准上就没有对考生民族文化素质的要求,无需更多赘言,单从艺术类文化课录取分数偏低就足以证明我们的教育理念有问题。认为美术专业学生只要绘画基本功过关就可以了,这显然有失偏颇。导致中国画学子们从一开始就漠视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日后的学习带来先天性缺陷。其次,由于缺乏民族文化意识,课程结构设计不尽合理,对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质,包括诗词、文学等在内的文史课程,或没有设置、或课时不足,不能满足提升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需要。中国画讲究“画中有诗”,没有文学修养怎能画出“意蕴”?中国画更讲究“意境”,“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没有情怀焉能创作出优秀的中国画作品?第三,整体教学氛围中缺少民族文化意识。中国历代书画大家都是文人,都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作的是画,体现的是文化,只有经过浓郁的文化氛围浸润熏陶,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中国画。如果没有中国文化底蕴,技艺再高,也只能是画匠。
(二)注重技艺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
这种现象是普遍的。之所以会这样,尽管原因很多,但从中国画教学实际来看,教与学两方面均重视不够是其主要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普遍对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浓厚兴趣。即使开设相关课程,很多学生也只认为是“一门功课”,满足于拿下学分即可,而没有从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角度去对待。从教师角度,教师对于中国画的教学往往只注重传授技艺,对中国画的讲解普遍着重强调怎样画,可为什么这样画,这样画的目的是要表现什么意义或作者情怀,却讲得很少,甚至不讲。由于对一幅中国画所应该具有的内涵讲的不深、不透、不够,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国画过程中只注重技法,别无旁骛。这样的教学方式,其结果,充其量只能学到一些精工巧技,而无法传承创作中国画的精髓和真谛。很多文人学者都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比如鲁迅、蔡元培等人,鲁迅很早就就形成了系统的以艺术改造国民性的启蒙思想,并积极响应蔡元培“美育代宗教”的理论观点,其核心就是“立人”。[4]所以能否创作一幅优秀的中国画,不完全决定于笔墨功夫的高低,不仅仅是简单的皴、擦、点、染。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怀、文化修养、审美倾向,甚至人格等人文观念。如果没有这些,中国画赖以升华的所谓“灵气”、“意境”以及“情感寄托”从何而来?然而我们当前的中国画教学恰恰忽视了这方面的培养,所以即使名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画出的作品“匠气”十足而“灵气”罕见的例子比比皆是,严重缺少显示作者才华、学养和人格的独特个性。因此,重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应该是中国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点,也是难点。
(三)学生对自身文化素质养成的欲求不强
如前所述,由于中国画专业招生时对考生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因此很多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养成重视不够,甚至没有兴趣。还有一些学生在报考志愿时才决定学习中国画,不要说文化素质,就是对中国画的理解也是不甚了了,只是浅薄的认为国画就是毛笔画。所以传说有的新生第一次上国画课不知道都需要什么工具的事绝不是笑话。不知道毛笔有狼毫与羊毫、宣纸有生宣和熟宣的区别,更不知道其性能、质量和使用方式的学生,绝不是孤例。诸如此类之事对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并不是新鲜事,甚至有的教师就亲身经历过,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的警觉,也很少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甚至是熟视无睹。尽管有的学校给中国画专业开设了文学讲读、诗词鉴赏、中国文化讲座等相关选修课,但是很多学生兴趣不浓,选课人数不理想,直接影响了校方开课的积极性。学生对自身文化素质养成的欲求不强,问题出在学生身上,但根子在教育理念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专门人才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相对于社会需求,中国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什么样的书画人才能够满足社会需要?如何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合格毕业生?这是中国画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必须密切关注的导向问题,其中迅速改变学生对自身文化素质养成欲求不强的问题,是首要问题。否则中国画教学的发展与创新无法收到预期效果。
二、中国画教学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中国画专业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培养学生思维模式和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也是实现培养目标价值预期的根本保障。那么,现行中国画专业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课程缺失或不足,与“继承传统文化精髓,面向时代,力求在发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培养中国画创作的专门人才”[5]的培养目标显然不相适应。培养既能继承民族文化又能面向未来的中国画创作人才,必须在中国画专业的课程结构中增加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课程,必须改变目前中国画专业没有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现状,必须尽快消除“真空地带”,创建生机盎然的民族文化园地,这是当前中国画专业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开设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课程,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性:一是改变学生“重技艺、轻文化”的错误观念,使学生领悟到中国画承载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认识到民族文化素养与专业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课程结构中保证中华民族文化的位置,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以完善,从而提高中国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促进中国画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中国画不仅仅是“状物”、“造像”,更重要的是通过画中情境艺术地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中华文明精髓,同时抒发作者的情怀和精神境界,因此中国画也是作者某种程度的人格化身。但是,“无论‘形象’属于‘具象’还是‘抽象’,都必须被赋予情感意义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格化身。”[6]因此,现在这种单纯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必须改革和创新。体现民族文化内涵课程的设置,可以从根本上促进这种转变。
(二)改革和创新中国画教学模式
改革和创新中国画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前文已经阐述,不再赘言。至于如何改革和创新,各地、各校情况不同,途径自然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方向正确,条条大路通罗马,任何遵循教学规律的探索和实践都是有价值的。尽管路数未必相同,但是有些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学界的共同思考:第一,在传授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知识方面,应该选择与中国画专业性质相关的内容。例如诗词,山水诗、题画诗就好,表现作者个人际遇荣辱的作品不宜。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宝库虽璀璨而庞杂,要根据具体情况规范一个利于学生素质提高、技艺精进的标准。同时确定一个量,究竟在课程结构中占多大比重合适。第二,在理论课讲授中有选择地增加历代画家传统绘画理论,使学生尽可能的理解中国画理论的研究与传承发展的脉络。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离开继承的发展是无本之木,似无源之水,不具有可持续性。第三,在基本技能训练方面,要注重中华民族文化的浸润与熏陶,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观念和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注重传统文化,不能排斥和菲薄现代文化,更不能诋毁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品、画法和理论。我们毕竟生活在现代社会,离不开现代之光,否则将导致刻舟求剑的荒唐。
(三)强化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学习氛围
强化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学习氛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中国画教学过程中强化各教学环节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二是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的文化环境,从而营造一个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个过程也许是艰难的,因为起码要面对以下不利因素:第一,中国画专业的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弱。前面提到由于本专业招生录取时文化课成绩偏低,绝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不重视文化课学习,所以文化素养较差,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境况。第二,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是一个综合工程,不是哪一门课程、哪一个学科可以单独胜任的,需要各方的配合与协力,这同样是个难点。基于这样的现实,在整体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开展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课堂教学环节,各专业类课程的讲授中渗透中华美学精神,强化民族文化内涵;在实践教学环节,体验优秀中国文化的精神境界,品味历代名画的意境和审美情操,等等。第三,要努力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中国文化的文化环境。例如鼓励中国文化学养较好的同学举办各种文化讲座,促成同学间相互学习、共同研讨的自学风气;积极支持相关学生社团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和帮助有条件的同学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发现并促进有才华、有成就的同学尽快脱颖而出。通过强化教学环节的文化背景和创设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文化的环境,营造一个体现民族文化内涵的学习氛围,是利于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的一个有价值的探索途径,不容忽视。能否体现民族文化内涵是关乎中国画教学改革与创新成败的关键问题,既关系到改革与创新的价值取向,也关系到教学模式的改进和不断完善。首先,中国画教学体现民族文化内涵是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也是中国画教学体系创新的内容。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画教学从本质来看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活动,中国画教学的目的是在培养中国画创作人才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所以中华民族文化无疑是中国画教学的灵魂,其在教学模式中的缺失,中国画教学便失去了“灵魂”。中国画教学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进“失魂落魄”的教学模式,完善学科的内涵建设,实现教学体系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创新。这种改革是伤筋动骨的整合与重组,这种创新是凤凰涅槃般的升华,这种改革与创新是中国画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奠基工程,虽然艰难,但影响深远。其次,做好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学科建设,改进与之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学科建设是一项脱胎换骨的建设工程,要完成两大任务:第一,要改进和构建适应培养既能继承民族文化又能面向未来的中国画创作人才目标的学科框架,要丰富和完善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体系。在这个框架里要实现传授技法和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并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灵感火花,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和创新意识,能够有效利用“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三基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第二,尽快规范新增设的文化类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环节,尽快调整师资结构,配备相应的教师以满足教学需要。文化类课程不再是专业课的附庸,而本身就是专业课,因此要进行规范化教学管理,同时要强化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配合,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共同提高。此外,在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环境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努力使文化类课程的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而又务实高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教学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保证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顺利进行。中国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现实困境是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成型经验的借鉴。因此要根据中国画教学的特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中华民族文化教学的理论探索和创新,使中国画教学改革工作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深化和完善。同时,在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使民族文化教学理论不断丰富和升华,使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和规范。另外,在中国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具体实践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进行理性总结和学术研究,以期使成形经验尽快实现理论升华,不断加强中国画教学的理论积淀,为中国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三、结语
在中国画教学中体现民族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素养的根本保障,也是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培养既能继承中华民族文化又能面向未来的中国画创作人才,不但是满足社会需求的现实任务,也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基于这样的认识,在中国画教学中体现民族文化内涵,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叶春荣.传统文化浸润下中国画教学的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7(8):80-81.
[2]郭因.谈中国画的整体和谐美[M].美、艺术、时代(丛刊):第一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179.
[3]徐书成.中国绘画的美学特点[G].齐一,马奇,等.美学专题选讲汇编.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3:268.
[4]张云翔.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对抗战版画的历史作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59-62.
[5]陆建文.关于国画教学中文化课程设置的思考[J].艺术探索,2006(3):67-69,142.
[6]钟家骥.书画语言与审美效应[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95:62.
作者:孙立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教务处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