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儒学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儒学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摘要: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其思想观念和政治主张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和治国观念,“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至今仍然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推崇。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儒学得到了全所未有的发展壮大。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儒学的传入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不仅加快了民族文化发展的进程,也加强了各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学习,促进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的形成,文章在深入剖析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影响的基础上,探索儒学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儒学;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影响

一、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儒学的传播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道德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氛围,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他们提出了一系列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新思路。儒家思想经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完善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所包含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层面的思想内涵,使我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以“仁、义、礼、智、信”为内涵的民族性格。在这种道德体系的约束下,中国人勤劳勇敢、明礼诚信、重情重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由于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其道德体系相对于儒家文化所提倡的道德体系还较为欠缺,因此,儒学的传入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道德体系得到重构,特别是一些比较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还遗存原始社会阶段的生活习俗,儒学所倡导的道德体系对于这些民族来说是一场文明的洗礼。

(二)儒学的传播丰富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经过了历史的检验,成为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少数民族由于在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劣势,使得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的闭塞使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缺少交流的机会,且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天然的排他性,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化个性鲜明,很难使两个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融合,而儒学文化具有普适性,在与不同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融合发展时不会出现排斥性,相反的,儒学所带来的思想观点,能够在保持各少数民族文化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丰富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为少数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使少数民族文化更能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更能切合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需求。

(三)儒学的传播促进了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的形成

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是各少数民族仍至中华民族发展的前提条件,在民族关系的处理上,任何一个不和谐因素都会破坏中华民族的和谐统一,都不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国家的发展、历史的进步都要以和谐为前提。儒家文化提倡“和为贵”,这与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关系不谋而合。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种类繁多,思想观念、生活习俗千差万别,要形成稳定和谐的民族关系,就需要统一的思想观念作为桥梁,形成共同致力于和谐、稳定的民族关系建构的共识。而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可以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儒学思想的内涵、观点可以在不同民族文化氛围内进行传播,通过对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影响而促进各民族在民族团结上达成共识,这不仅是儒学与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也是我国传统儒学思想参与现代社会治理的生动实践。

二、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

(一)冲击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朴素平等和民主观念

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消极影响首先体现在对民族地区的平等与民主观念的冲击上。汉代的儒家文化在董仲舒的努力下,顺应统治阶级的统治需求,提出了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人们需要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远离政治的中心,在儒学传入以前,平等、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儒学思想的传播,民主观念也逐渐被等级制度所取代,少数民族地区也形成了强调个体必须在群体中保持绝对稳定的序列和位次,在宗族内强调长幼有序,除个别少数民族地区外,男性在家族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三纲五常”思想逐渐在少数民族地区被人们接受。

(二)降低了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丧失婚姻自由权利

在儒家文化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形成了以男性为尊的主流观点,政府官员、家族族长全部都由男性担任,女性是作为家庭的附属而存在的。在受儒家文化影响之前,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水平低下,人们主要从事繁重的农业生产活动,女性和男性的地位是一样的,甚至很多少数民族地区保持着母系社会的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比男性还要高。然而,随着儒家思想的传播,特别是“三纲五常”等观点的传播,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下降,女性成为家族的附属,没有担任公职的权利,没有财产的继承权,需要遵循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需要依附于丈夫或者儿子生存,这也就形成了“养儿防老”的封建落后的思想观念。在当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充分的提高,女性也承担起了社会建设、发展生产等各项职能,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社会婚姻自由已经成为社会公众的普遍共识,人们的婚姻自由受到了法律的保护,然而历史上我国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包办婚姻,从汉代儒家文化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很少有婚姻自由,讲求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特别是很多女性更是因为包办婚姻成为家族利益的牺牲品。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有本民族的婚俗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具有完全的婚姻自主权的,但是,随着儒家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女性社会地位的降低,少数民族地区的婚姻自主权也大多丧失。

三、儒学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因

(一)儒学自身的优越性

儒学之所以能够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归根结底还是由儒学文化的优越性决定的,相较于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儒学文化不管是在思想基础、人才优势等方面都具有少数民族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一,儒家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儒家文化经过历史的检验,在历代王朝更迭中,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一整套思想理论,虽然很多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求,但是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时代背景,对事物进行评价时应当把其放在所属的时代中去,这样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儒家文化中的一些观念虽然不符合当前人们的思维习惯,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却有自身的合理价值。第二,儒家文化具有普适性。不同于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明特性,它可以与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融合,甚至能够与西方文化进行融合。当前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儒家文化早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儒家文化中的精髓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演进而过时,甚至能够在新的时代中擦出新的火花,继续引导人们前进的方向。儒学的这些优越性决定了儒学思想虽历经千年但仍然具有价值和活力,能够不断与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发生碰撞,激发新的活力。

(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人口迁徙带来的文化交流

儒学之所以能够继续影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人口迁徙带来的文化交流。我国人口分布特征明显,汉族主要生活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等西部地区,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民族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各地区人口流动加快,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也带来了文化的交流,这种文化的交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科学文化知识的简单学习,更是一种包括生活方式、举止言谈等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人口的迁徙为儒学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提供了载体。

(三)儒学文化的思想主张符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

很多事物之所以能够产生并持续发展,有时并不是由于它的作用有多大,能够产生多大的收益,而是由于社会和人们的需要,儒学作为一种文化,其虽然不能直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但是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它能够满足民族地区人们的心理需求,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历了很多的动荡,人们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而儒家文化提倡“仁政”“和为贵”等,这些思想符合当地人们的心理诉求,虽然不是这些文化直接带来了当前我们和平稳定的生活,但是,它却是我们心理诉求的一种体现,需要通过这种文化的影响力来感染更多的人,从而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通过儒学进一步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措施

(一)弘扬儒学要注重与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融合

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鲜明,要想进一步发挥儒学对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作用,首先就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一个少数民族在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发展水平等方面都不尽相同,因此在将民族文化与儒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就应当根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区别对待,有些民族存在封建的等级观念,这就需要充分宣传平等、仁爱等思想观念;有些地区社会矛盾突出,这就需要积极宣传儒学思想中“以和为贵”的思想观念。其次就需要将儒学思想与各民族文化进行深度的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分属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只有在将两种文化进行融合的基础上,才能更加容易地被接受吸收,因此应当将儒学思想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融合,这就需要寻找文化融合的突破口,以两种文化的共同特质为切入点,适当地对公众进行引导,利用儒学的普适性和可塑性,让儒学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特质,从而更有利于儒学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完美融合,更好地发挥儒学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发挥教育的引导作用,将儒学经典引入课堂教育

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基础,通过教育才能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得以流传至今,对于儒学经典的传播来说,教育同样至关重要。要将儒学引入中小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中去,通过中小学的儒学教育,可以培养中小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而且也可以及时发掘在儒家文化的传承上有较深造诣的人,进而使其接受专业的培养,成为儒学传播的重要力量;通过在高校进行儒学教育,可以加强对儒学的科学化研究,使儒学更成体系。为了使教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方面应当在师资力量上给予保障,应当让儒学大家进入校园,他们接受过专业化的儒学教育和研究,对儒学有更加深入和独到的理解;另一方面,学校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当结合儒学的实际情况,平衡好儒学与其他课程的比例。此外,在发挥教育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应当考虑不同民族的客观实际,在教学频率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到因时而异、因地而异。

(三)翻译出版儒家经典大众读本,倡导全民阅读

儒学经典的传播面临的主要困境便是语言上的障碍,儒家经典大多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自我国“五四”白话文运动以来,人们的阅读习惯已经发展了改变,缺乏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和知识,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们来说,他们大多有自己的民族语言,对汉语的掌握已经很困难,别说更加难懂的文言文,因此应当编辑出版最符合原著的大众读本,没有过度的引申,只是客观地转述原著的中心思想,让更多的人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阅读来感受历经千年仍然被称为经典的儒学著作。儒学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贯穿于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从儒学形成以来就开始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中进行碰撞、融合。可以说儒学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并不是完全割裂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儒学为适应历史发展需要,其内容并不完全是科学合理的,因此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其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也不全都是积极的,还包括一些消极的、不利于民族文化发展的沿袭,但现在随着社会对传统儒家文化的越来越重视,儒学能够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信在未来,儒学一定会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注入更多新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周勇,徐文华.如何增加儒家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理解度[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2]余仕麟.儒家文化与藏族[J].阴山学刊,2014,(7).

[3]韦启光.儒学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J].贵州民族研究,2004,(2).

[4]晏锂波.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综论[J].思想战线,2007,(3).

[5]王永样.儒学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方式探析[J].民族问题研究,2001,(2).

作者:李楠 单位: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