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传统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传统,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英美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传统

摘要:民族文化传统与文学创作关系密切。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一方面关系着作品世界性和地方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关系着作品特色的有效呈现和作品生命力的形成。以《傲慢与偏见》为代表的英美文学作品用事实证明了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的有益性,并在文学实践中形成了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的特征和经验。对相关经验的分析提炼,有助于打消地方性、民族性文学创作中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纠结,也能提供一些破解矛盾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英美文学;民族文化传统;《傲慢与偏见》

一、英美文学作品中民族文化叙事的影响

(一)增强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

英美文学作品中民族文化传统叙事对提升文学作品的水准有着重要意义,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这样的叙事方式直接增强了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文学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多种文化基于一定的情节设置建构起来的错综复杂的文化谱系。文学作品创作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文学教化人心,因此,文化性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出发点,同时,增强文学作品的文化底蕴也就成为了文学作品创作的重要目标。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学作品让人百读不厌,多有获益;反之,文化底蕴缺乏的文学作品则往往浅薄无聊,味同嚼蜡。[1]如《傲慢与偏见》虽然是以男女青年的恋爱为题材,但是小说却在展现这个主题的同时对当时的婚姻习俗进行了深刻剖析,并通过各种文化习俗的综合展示还原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在看似普通的世态人情的还原过程中,照出了世人的愚昧、盲目和自负,让读者不仅对当时的文化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出场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入的认知。

(二)增加文学作品的地方特色

每个特定地域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正是不同的文化特色才使得文学作品和其他地域文学作品区别开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傲慢与偏见》中不乏各种地方特色习俗的叙事,其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对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英国上流社会“下午茶”习俗的展示。故事发生的时代正是英国茶文化兴起的时期,《傲慢与偏见》“取材于现实,其中不乏各种优雅、精致的茶文化场景,特别是最为正统的维多利亚下午茶会,其描述之细致令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够嗅到茶叶的淡淡清香和茶点的丝丝甜蜜,集中体现了英国下午茶文化的民族气韵与时代特征,为后人领略与研究英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文本要素”。[2]类似习俗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生活习俗、礼仪习俗都增加了作品的英国本土特色。

(三)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叙事类作品除有生动的情节之外,还需要大量的文化素材来支撑,《傲慢与偏见》也不例外。该作品描绘了几个男女青年之间的情感与姻缘纠葛,但这些纠葛的延伸主要以当时英国的婚恋习俗为基础。当时的英国女性要想结婚必须是在社交场合认识男性,并让男性对自己感兴趣,才能结婚,正是由于这样的习俗,才使得贝内特太太在新邻居搬来时,急不可耐地让自己的先生去拜访,并让自己的女儿参加各种舞会,以便结识异性,而其中的情感纠葛也多从社交场合开始。如果没有这样的传统文化习俗,不仅情节很难推动,而且也会因为缺少文化背景而使作品显得单薄。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虽然小说的新颖主题和发现是“自由的个人”,但仍然需要将“同一个分阶层的、物质第一主义的、受到严格控制的社会”作为作品的社会背景,并成为情节、人物推动的基本材料。正是有了这个背景,读者对作品中女主人公对自身的定位还局限于父权文化为她们规定的归宿,即“结婚”才能够作出跨越时代的理解和批判。

(四)提供文学作品的创新资源

创新是文学作品成功的一个必要条件,每部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有自己的创新之处,《傲慢与偏见》也是如此。文学作品中的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现有素材资源基础上的创新组合与观点创新或手法创新。《傲慢与偏见》的创新之处主要就是作者关于婚姻观点的创新,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美满婚姻的标准,而是认为“结婚只考虑财产、金钱与地位是错误的,但是完全不考虑上面的三个因素又是非常愚蠢的”。[3]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性婚姻”的观点,即“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同时,小说中人物、情节的组合也都是以婚姻习俗和婚姻观为基础的。

二、英美文学中民族文化叙事的表现特征

民族文化传统叙事是英美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这和当下部分作者在文学创作时完全割裂文化传统的做法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民族文化传统叙事不仅促成了英美文学的民族特色,同时也为民族文学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一)文化传统内容多样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英国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如“绅士风度”“女士优先”等,这些文化传统也成为英国文化的重要特色。在《傲慢与偏见》中,关于文化传统的叙事多种多样,如前面所指的婚恋文化传统,以及长子继承的文化传统,还有社交中的各种礼仪文化传统以及饮食习俗等,可以说,《傲慢与偏见》汇聚了当时英国礼仪文化、制度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伦理文化等众多文化传统,虽然这些文化传统的叙事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但是在无形中,文学作品却真实记录了当时英国乡土社会的文化场景,并生动地再现出来。

(二)文化传统叙事自然

民族文化传统对于文学作品创作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传统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傲慢与偏见》中,关于各种文化传统的叙事并不显得矫揉造作,文化传统和文学作品浑然一体。如以其中最为突出的婚恋习俗为例,虽然由于特殊的婚恋习俗才促成了情节组织,但是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并没有直接介绍这种婚恋习俗,或者生硬地对这种婚恋习俗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借助人物之口在合适的时机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可以说,虽然文化传统在《傲慢与偏见》随处可见,但是各种习俗的叙事都和情节高度契合,如跳舞时喝的白汤,看似无意,实际上却是对当时饮食习俗的一种叙事。由于有场景、情节的支撑,文化习俗在这里出现并不显得突兀,而是自然、浑融,恰到好处。

(三)文化传统无处不在

文学作品不应是文化传统的简单堆砌,而应该隐性地贯穿于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传统无处不在。《傲慢与偏见》便是如此,从开篇到结尾,从家庭到舞会,从花园到客厅,从正式的谈话到娱乐游戏,都有英国文化传统的存在,如各种棋牌游戏、社交礼仪、继承制度等等,在不同场合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文化传统这样的存在使得作品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也使得作品更加真实。

三、对英美文学作品中民族文化叙事思考

(一)文学创作必须要植根民族传统文化

首先,文学创作必须要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土壤,文学创作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文学创作实际上在民族传统文化和未来文化发展之间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如果文学创作不是以民族文化传统为基础,不仅承前启后的作用难以发挥,文学的教化作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其次,文学作品的特色形成也需要基于民族文化传统来创作。文学创作是各地区不同作者对于不同地区生活经验与智慧的提炼和总结,虽然所有文学创作都离不开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经验,如生活、友谊、爱情、生命等,但正因为不同地区文化传统不同,基于这些不同文化传统的共同文学主题叙事才显得各有特色。如果所有的文学创作都只是在普遍意义上对人性、生活等共同主题进行叙事,那么文学创作就从根本上封闭了文学特色形成的路径,其结果必然导致文学作品千篇一律,文学人物千人一面,难以形成各具特色、百花争艳的局面。在《傲慢与偏见》中,虽然作者叙事的主题也是生活、爱情,但由于创作始终是在英国的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展开的,有了当时英国特殊的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和社交习俗,才能使作品向读者铺展开一个完全具有英格兰民族风情的生活画面。有了民族文化传统的植根,作者所有的文学阐发都有了背景和依据,不仅作品更为生动,同时读者也可以在作品中感受异域风情。在领悟其中所要表达的思想的同时,也能更多地接触不同文化群体特殊的文化生活经验。因此,从英美文学作品中民族文化传统的叙事可以看出,文学创作必须要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这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文学创作才有了形成生命力的保证,这对当下有些文学创作者在文学创作中把传统和现代对立的作法尤其具有针对意义。国内有些作者出于对西方艺术的盲目模仿,导致文学作品的人物、故事、风格等等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特定社会背景,使作品不仅不符合当地民众的生活体验,而且也脱离了民族的审美习惯。

(二)文学创作与民族传统文化创新结合

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但是文学创作并不是各种素材的简单堆砌,而是对民族文化各种传统的生发整合,是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文学创作才能从民族文化传统的窠臼中跳出来,凸显新意,形成作品独特的吸引力。《傲慢与偏见》涉及大量的、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并且也正是这些民族文化传统推动了作品的起承转合。这些民族文化传统虽然是基础性、本原性地存在,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忽略创新,甚至可以说,作者正是借助民族文化传统启发并表达了创新思想,而且有的创新还直接否定了原有传统思想,形成新的悖论。如贝内特太太“单身的有钱人必须要娶一个太太”的观点,虽然是以一种嘲弄的语气表现出来,但是在最后却用实践证明了这个观点。还有的创新是在原有思想基础上的生发,如按照当时的婚姻思想,婚姻结合需要门当户对,但是作者同样也借助伊丽莎白之口表明“没有爱情可千万不能结婚”,补充、提升了原有的观点和思想。还有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生成了新的思想观点,如作者通过莉迪亚的私奔事件表明婚姻大事不仅和个人相关,还和家人、社会相关,每个人的婚姻选择都需要兼顾这三个方面,而不能只顾自己,一意孤行。由于作品在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从而使得作品既具有浓郁的英格兰风格,但又不完全是英国文化传统的复制,而是形成了作者独特的观点表达。正是这种创新,为《傲慢与偏见》灌注了顽强的生命力,直到现在,其中的部分观点仍然对民众处理情感和婚姻有一定参考意义。不仅《傲慢与偏见》如此,其他经典的英美文学创作皆是如此,《简爱》《呼啸山庄》等作品中作者都是在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生发了新的观点。简言之,民族文化传统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和外在形式,文学创作本身则是在外在形式上的延伸与创新,文学创作必须要与民族文化传统创新相结合,才能在文化传统基础上突出新意。

(三)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多样化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傲慢与偏见》为代表的英美文学创作包含着大量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是民族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却不拘于一格,方式可谓多种多样。在《傲慢与偏见》中,当时的婚姻制度与继承制度可谓是作品生成的起源,迫于当时的婚姻制度和财产继承制度,才有了贝内特夫妇对于5个女儿婚姻的种种想法,在此基础上,乡村社会的家庭舞会社交以及邻居之间的社交模式成为作品矛盾的助推器,每一次舞会,都成为几对男女青年情感走向发展的关键节点,同时,而卢牌、科默思等棋牌游戏、舞蹈会上的白汤、服饰等文化传统习俗则在点缀情节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推动着情节的发展,或者使情节发展更加流畅自然。由此可见,民族文化传统在文学创作的应用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在不同文学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在文学作品中可能是一个引子,但在其他作品中可能只是点缀;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在这部文学作品中成为主题,但是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只是背景;有的民族文化传统需要通过详细地阐释来呈现;也有的文化习俗只是在不经意中一闪而过,等等。文学作品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应用应该是多样化的,具体的应用主要取决于作者对作品的构思,对文化传统应用的巧妙程度,直接影响着文学作品的精彩性。英美文学的成熟与发展和多种因素有关,同时也在各方面成为文学创作的表率或榜样,其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应用更是如此。虽然英美文学着眼全球,但这些作品中依然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这种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归根结底在于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成功处理。而这个问题正是很多地方性、民族性较为突出的地区文学创作者的短板,通过对英美文学中民族文化传统问题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文学创作者梳理民族文化传统问题的思路,使地方文学在追求大众化、全球化的同时也能呈现出特有的民族地域风采。

参考文献:

[1]万安迪.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及经典作品的赏析[J].文化学刊,2016,(3).

[2]单慧芳.《傲慢与偏见》中的茶文化研究[J].福建茶叶,2017,(12).

[3]王英英.《傲慢与偏见》的婚姻观全面解读[J].名作欣赏,2014,(15).

[4]刘琳,刘小刚.英美文学的特点及文化土壤解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

[5]吴道毅,马烈.阿来文学创作与藏族口传文化[J].西藏大学学报,2016,(4).

[6]蒋玉兰.传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表达[J].贵州民族研究,2017,(8).

作者:朱恒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