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推动区域跨越式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重要支撑。在区域发展中,民族文化能影响区域发展的价值取向,促进区域发展走向可持续性发展,促进区域发展走向特色型发展,促进区域发展走向开放型发展,为区域发展营造稳定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民族文化;区域发展;作用
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推动区域跨越式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重要支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每个少数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国家和地区宝贵的资源[1]。深入认识民族文化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有利于区域发展过程中充分重视民族文化因素,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民族文化促进区域的快速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与区域发展的协同一体化。
1.1广西龙州金龙布傣族群天琴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天琴文化起源于西南边境地区的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布傣族群创造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以布傣族群中具有神秘色彩的千年弹拨乐器,也就是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天琴,而不断传承延续至今,现已存在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天琴作为天琴文化的核心象征符号,被龙州当地称为“叮”或“鼎”,是由琴杆、琴筒、弦轴、琴马、琴弦共同组成的民间乐器,以极为独特的乐器发音而赋予了天琴文化神秘多彩、底蕴悠远的因素。天琴文化可谓是边境骆越族裔文化的一朵奇葩,可界定为凡以天琴弹唱为载体,以喻天为目的的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和以娱人为目的的文娱活动,以及由此而派生的一切文化形态[2]。天琴文化早期因某些因素不被认同,鲜为外界所知。直至2003年,“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以一首《唱天谣》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东南亚风情夜”晚会上大放异彩,使得天琴文化由此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在促进区域发展上产生了极大作用。随着天琴文化的不断开发与利用,以龙州为中心的区域文化产业正在努力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文艺产业链,并朝着吸收和借鉴东盟国家民族文化的方向,打造跨国的国际文化产业合作;同时,以文化为纽带的区域交流与推广也在日益加深,如全国已有约20所院校开设了天琴课程,龙州县成功举办了两届天琴文化艺术节,“龙州天琴女子弹唱组合”先后参加国内外各种比赛和演出共计超过80场次等等;以天琴为载体的文化品牌获得了高度认可,如天琴艺术被列入广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州天琴作为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指定礼品赠送给各国国家政要和贵宾等等。目前,天琴不仅成为布傣族群的文化标识,而且逐步演变为龙州乃至广西的文化品牌,并享誉中外,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文化区域特色[3]。
1.2广西龙胜壮瑶族群龙脊梯田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龙脊梯田文化是由地处湘桂边界的广西龙胜壮瑶族群创造的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其以梯田稻作文化为核心标志,主要体现了龙胜壮瑶族群开展农业生产、认识和适应及改造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和思维及方式,相传至今已有近750年的历史。作为龙脊梯田文化标志性象征的梯田群主要分布在龙脊山脉海拔300m~1100m的山间,主要包括平安壮族梯田、金坑红瑶梯田、龙脊古壮寨梯田三个组成部分。据传,龙脊梯田的壮族居民是宋末为躲避战乱,从山东的海边迁徙定居于此,为表示对大海的怀念,他们的头饰至今都还保留着蓝白相间的飘带;同时,为适应地形条件,每块梯田均开垦得小巧玲珑、精致细腻,有“青蛙一跳三块田”之说[4]。目前,融入壮瑶族群民族风俗传统的龙脊梯田文化,在促进区域发展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区域旅游发展上,龙脊梯田文化凭借其独特优势和民族特色,先后获批为第一批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紧紧依托已形成品牌的梯田农业文化,龙胜顺势打造了“公司+基地+农户”的龙脊梯田景区开发模式,极大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在区域民族关系上,龙脊梯田文化的发展充分融入了地方各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风情和民族文化,使原有的民族舞蹈、服饰艺术、建筑艺术、长发习俗、节庆习俗等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5],同时还带动区域民族收入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等方面不断向好转变,推动各民族在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中谋得共同发展,切实为区域更好发展构建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最后,在区域文化交流与保护上,龙脊梯田文化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多年来吸引了多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文学艺术家、摄影爱好者等人士到此开展科学研究和文化推广,进而使得这一文化在更大程度上得到了认可和保护。如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国稻作文化科学基地”,列为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广西唯一入选的“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等等。
2民族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之启示
2.1民族文化能影响区域发展的价值取向
建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演进历程,已经有了深刻的教训,提醒人们必须重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那些富有价值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内涵[6]。我国的区域发展,尤其是地处民族地区的区域发展,绝不能忽视民族文化的价值和作用,而必须是建立在尊重和体现民族文化的前提之上的发展。这往往促使区域发展在战略规划、经济结构、产业构建和政策选择等方面上,需要体现一直传承延续至今的民族文化价值取向与要求,立足于民族文化价值维度谋求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发展。只有在尊重民族文化价值维度和作用的前提下,区域发展才能在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实现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有效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区域内各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同、投身并支持区域内的改革与发展。
2.2民族文化能促进区域发展走向可持续性发展
民族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认识、改造与适应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文环境的过程中逐步积淀的。一旦形成,它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这些性质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在形成之后就是一成不变的,它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被丰富,从而进入新的稳定并走向新的持续循环。民族文化这一持续发展的历程,就会影响着区域发展在保持生命力时,必然要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变化而持续变化。正所谓,民族文化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力[7]。民族文化对区域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往往会促使区域发展主动应对区域范围内民族文化的新挑战,破除不愿变化、不求变革、不谋发展的壁垒,不断跟随民族文化的持续变化而走向转型革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3民族文化能促进区域发展走向特色型发展
我国是一个文化多样共存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都以各自极其鲜明的特性,形成各自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以“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居住方式,分布在国家的不同区域之中。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族群文化,不管在区域之中是否与其它族群文化有所交融,其所具有的鲜明的民族特性都会使得不同区域的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必定都是别具一格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是依托该区域内的民族文化发展起来的,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区域发展样式,不同的只是区域之间的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程度不同。为此,区域发展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打造优势,紧紧依托并深入融进该区域的民族文化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而民族文化也往往能够凭借其独特性,推动区域发展不断实现特色化转型。
2.4民族文化能促进区域发展走向开放型发展
历史发展表明,我国各民族之间从来都是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包容的,创造的文化也从来都是在各自吸收、影响、渗透中互生互融互存的,进而共同造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任何民族文化都不是在封闭空间中形成的,更不是摒弃其他民族文化和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而延续的,而是在坚持开放性、包容性贯穿始终的情况下一直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创造活力的。因此,民族文化这一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作用在区域发展上时,就会促使区域发展努力创造条件主动适应区域民族文化的开放需求,注重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区域之间的共识与发展,协调解决区域内部的闭塞与封闭,逐步走上对外开放、兼容并蓄的发展道路。
2.5民族文化能为区域发展营造稳定的良好环境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族群建立内在联系及与其它民族族群开展交流交往的前提基础,可以说,在由各个不同民族的个体和群体所组成的社会中,民族文化维系着整个民族的共同团结,连接着不同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维护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放眼区域发展的大局,民族文化正适应区域一体化的总体趋势,潜移默化地推动着各民族之间彼此尊重、信任互谅、和平共处。这无疑为区域发展与改革构建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营造了安定团结的良好环境。
3结束语
区域发展要走上快速轨道,尤其是要实现特色化发展之路,就需要极其注重区域软实力建设。而区域的软实力内涵,都主要集中于区域的民族文化内涵之中。从广西龙州金龙布傣族群天琴文化、广西龙胜壮瑶族群龙脊梯田文化的个案分析,尝试探讨民族文化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目的在于引起社会能够更多地保护和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在促进区域发展中能够更多地融入民族文化元素,打造独树一帜的区域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艳辉,曹阳.少数民族文化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作用的典型调查[J].现代经济信息,2014(6):424-426,429.
[2]秦红增.由外源及内发:民族传统文化重构反观——以金龙布傣天琴文化的发展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1):19-23.
[3]秦红增.民族文化的地方传播与区域空间——基于中越边境布傣天琴文化的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0(2):56-62.
[4]贺剑武.桂林龙胜龙脊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考古,2010(4):178-180.
[5]唐晓云,闵庆文.农业遗产旅游地的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广西龙胜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4):121-124.
[6]温军,胡鞍钢.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构想及政策建议[J].民族研究,2003(3):10-17,107.
[7]和自兴,赵景柱.丽江市可持续性评价及民族文化的作用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4):5-7.
作者:罗夏钻 单位:广西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