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旅游开发民族文化保护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在挖掘中进行保护
成功的旅游开发应抓住民族文化的精髓,将之深度挖掘、打造,一方面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充分展示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因此成功的旅游开发,有利于挽救濒临灭绝的民族文化。北川是羌汉混居区域,经过千百年来的迁徒、融合、同化,汉化现象十分明显,仅存的羌文化更多散落于民间,因而需要去挖掘、整理和研究。羌族是一个山地民族,羌民族文化与山水有着非常浓厚的渊源,如青片乡的古村寨是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地方,许多羌民都会讲羌语并保留着羌族的生活习惯,在灾后重建和旅游开发中北川羌族自治县委组建了专门的专家团队,进行了有组织、有计划的挖掘。
(二)在提炼中进行保护
旅游业的发展必然使民族村寨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禁忌习俗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旅游开发中,村民们程度不同地从原本的农牧业转移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与农牧业相联系的生活方式也就被与旅游业共生的生活方式取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换,必然引起村民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禁忌等的相应变化。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并非“冻结”,而是随着社会现代化逐渐转型,是在充分挖掘民族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提炼适应社会的现代性变迁并保存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三)在交流中进行保护
民族文化应是民族之间、中西方之间互相交流学习的文化,各种文化互相吸取对方的精华和长处,才能使使民族文化与各种主流文化进行交流得到传承、发展。文化的活力在于交流、活动、传播。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有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有助于民族地区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社会生活质量。北川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距绵阳市区42公里,距省会成都160公里,是羌族各居住地离文化发达地区最具有交流条件、最能产生影响的区域。
(四)在传承中进行保护
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是民族人民自身,羌族人民应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和传承羌文化的意识才使保护真正落到实处。对羌文化的传承,北川羌族自治县有意识地培育、激励了热爱羌文化的年轻一代,如重大节日羌民着羌服、讲羌语、唱羌歌、跳羌舞促进了羌文化传承。羌文化作为民族信念、民族精神,已根植了北川羌民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上。中国羌城——永昌、“5•12”特大地震纪念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新县城景观轴(巴拿恰商业步行街、禹王桥、抗震纪念园)、吉娜羌寨等是对羌文化最好的传承载体,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是是中国民俗博物馆北川分馆,也是中国最大的羌族民俗博物馆,是全国唯一全面展示羌族历史文化的民俗博物馆,被誉为“中国羌族第一馆”;巴拿恰商业街是集商业、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接待为一体的特色步行街;吉娜羌寨是羌族文化体验观光地,也是羌族传统文化保存最完整的村寨。
二、民族地区古村寨旅游市场是保护民族文化的最佳平台
(一)通过旅游业来保护羌文化实实在在好处的好处
使具有浓郁农耕文明特色的羌文化进入现代社会,旅游产品就是最能体现奏效的载体。凸显民族文化是包括民族村寨旅游在内的民族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以民族旅游古村寨作为舞台,展示民族文化;通过展示民族文化,促进包括旅游经济在内的民族经济的发展。通过发展民族古村寨旅游业来保护羌文化实实在在好处的好处是:一是使历史的、沉淀的、封闭的静态羌文化演绎成当代的、鲜活的、开放的动态羌文化,给羌文化注入生命活力。二是通过羌文化旅游产品的市场化,羌族人民的收入得到提高,增强羌民保护羌文化的积极性和自觉意识,让羌族人民通过保护羌文化而从中得益是长远和谐稳定之道。三是以动态羌文化为前导将能促进对羌文化的全面保护。四是随着动态羌文化的传播,羌文化在海内外必定会引起越来越大的反响和赞誉,这将整体上提高北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进入国际旅游市场。
(二)北川羌民族地区古村寨旅游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实践
作为旅游产品的开发,古羌寨的民居、饮食、服饰、歌舞、器乐、婚俗、节庆及宗教信仰,都有鲜明的特色,其中民族歌舞和服饰是传统文化中最有生命力最有价值的部分。而羌族饮食的特色与羌族的生活习惯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北川民俗旅游接待的食材大多源于自产:主食为腊肉、玉米、小麦、豆类、洋芋及蔬菜,佐食为山中的野菜与猎物,其中羌腊肉最具特色构成了羌族的“美食名片”。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立足羌区,扎根民间(五龙寨民族歌舞表演队是北川培养羌族歌舞表演人员的摇篮),以挖掘、整理和展示羌族民间歌舞、服饰文化为已任,实践过程中培养人才实现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羌寨端午节前后举行的民间歌舞活动瓦尔俄足、被誉为“天籁之音”的原始多声部演唱、原始皮鼓舞、羌笛等,都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声音细小而柔美的口弦演奏、民间戏娱性舞蹈铠甲舞、内容为羌族民族或以民族为基础创作的独唱、合唱歌曲、羌族民间歌舞、羌族服饰展示,在羌历年的庆典活动中,北川万人萨郎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三、民族地区古村寨旅游开发中对民族文化保护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民族地区古村寨是民族地区文化旅游极其重要的资源,关系到整个民族地区的社会影响力和旅游可持续发展,在对民族古村寨进行旅游开发时必须对民族文化认真加以保护,除了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区,还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普查、挖掘。
民族地区应成立专门的普查委员会、邀请国内的民俗文化的研究机构,对民族古村寨进行全国性的的普查,采录收集民族古村寨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以及各种元素并进行调查、登记,了解民族古村寨的分布,为后续的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和旅游开发进行铺垫。5.12地震后,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通过艺术实践活动收集、整理、展示民间歌舞、器乐和服饰文化,卓有成效地发挥了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为了抢救羌族文化遗产,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设立的“紧急保护羌文化遗产四川工作基地”,对整个北川及周边羌族居住地特别是古寨进行了紧急的羌文化统计工作并搜寻羌文化遗存、挖掘羌文化,同时在生活中搜寻和挖掘、整合活泼生动的羌文化元素,开发出各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
(二)整理、保存并提炼。
在民族地区古村寨的旅游开发和民族文化保护中,应发动全国的文化研究者与爱好者,对于普查、挖掘后的民族文化元素进行系统的民族文化整理,如民族信仰、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民族古村寨的建筑、手工艺文化等。在对民族文化整理的同时,北川将古村寨建筑和民俗等有特色的地区,串成了各个景点彼此呼应的旅游线,形成点、线、面结合有深度、品质的优质旅游线。调查了解了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生存状况,培养基层研究羌族文化遗产的后备力量,对非物质遗产进行了抢救性采录和收集,着手编制了《羌族文化读本》,对于羌文化的不同元素分类整理成册,运用IT技术来保存电子文本以便于传播。不断地提炼民族文化的特色之处,把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精华提炼出来,向世人展示,如从羌族的山地农耕文化中提炼其元素和符号运用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
(三)重建、监督。
地震对北川羌族古村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重建工作中对古村寨的重建或迁建、社会社区的重组等等,都经过了科学合理并着眼长远的规划和操作,避免了民族文化的二次损害。社会力量与政府配合,搭建了一个信息、资源和项目平台,吸纳了学术界、企业界、媒体及其他民间力量,为抢救、重建和发展受灾地区以羌族为主的民族文化,重建生态村落、保留独特生活起居,既要恢复羌族的“文态”,又要恢复羌族的“生态”。从中央到地方必须高度关注羌族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的抢救和重建。在灾后总体重建方案中,体现了对民族文化特质和象征符号的运用,家园恢复重建与羌族文化保护、传承、抢救和重建有机结合起来,寻找民俗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切合点,这个交汇的增长点便发展本地区的特有人文风情的羌族民俗旅游。健全羌文化的监督机制,政府建立了相应的政策制度来规范羌文化保护的措施,培养羌文化传承人,在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来监督羌文化的发展。
(四)交流和传承。
民族文化应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进行相互交流,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使本民族文化不断进步,而民族文化要得到保护和传承,最关键就是培养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只有代代相传与承袭,文化才能真正得以发展与进步。北川应尽快设立羌文化学校,培养专业人才,对羌文化中的羌笛、羌绣等进行技艺传授。同时应完善传承人的利益分配机制,使人们在发扬羌文化的同时得到实惠,有动力坚持下去。北川羌族民俗歌舞《禹羌部落》,以北川的羌族传统民俗活动为背景,以民俗活动中所包含的民歌、器乐、说唱、舞蹈等艺术形式为元素,将以“禹祭”为主的仪式歌舞,以及羌笛、羌绣等具有羌族标志性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呈现于舞台之上。演出以时间为序,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具有鲜明色彩符号的板块,将羌人一生最为重要的祭祀礼仪活动有机融入情境之中,质朴大气、结构紧凑精致、高潮迭起、精彩纷呈,使得羌民族的文化元素在地震中不仅没有受损,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演出中产生了震撼性的影响力。
作者:杨蕊嘉 景春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