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廉政文化内涵及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传统廉政思想中的以民为本思想、廉政为官之道以及戒奢崇俭思想对我国当代的廉政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应当营造廉政文化学习的浓郁氛围,健全和完善廉政制度,同时在社会中大力倡导廉政的价值观,推动当代廉政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
传统廉政文化;清正廉洁;戒奢崇俭;刘基廉政文化;为官之道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在中华民族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包含着人民大众在实践中的无穷智慧。在经历了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动荡后,传统廉政文化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也显示出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它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发展、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弘扬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不仅能够积极推动清正廉洁风气的形成,更能够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目前,我国正面临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而传统廉政文化所倡导的以民为本、勤政敬业、廉洁自律等思想都是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传统廉政制度对我国现代廉政制度建设也具有极大的借鉴作用,因此,传统廉政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值得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
一、中国传统廉政思想的内涵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融合,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包含对统治阶级的主政要求,也涵盖了对人民大众个人道德品质的要求。晏子说:“廉者,政之本也。”①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及“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受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念影响最为重大,基本形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戒奢崇俭的道德要求这三个层面的思想内涵,对于当政者、为官者及人民大众都形成了相应的约束力量。
(一)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
以民为本思想是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之一,它包含了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华民族经过了无数历史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总结出了这一思想。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是主要针对国家最高统治者和领导层的思想理念,决定着整个社会政治的发展方向。以民为本的思想起源于商周时期,4000多年前大禹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殷商灭亡后,统治者对于人民大众的意志逐渐重视起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景象极大丰富了民本思想的内容,尤其是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体系成为整个廉政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孔子首提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的反思,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的这一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孟子认为在社会发展中“人和”是超越“天时”、“地利”的因素,荀子更是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①从而理清了人民、国家、君王之间的关系,将人民置于重要的社会地位上。这些民本思想是将百姓作为国家、社会的根本,是君主统治、社会财富积累的基础。这就给统治者提出了为民爱民的政治要求,在封建集权的状况下,采取一些爱民的措施,倡导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对封建统治者也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民本思想提倡尊重人民的历史地位,关注民生,为百姓谋福祉,这一思想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中国历朝历代的变迁也证实了这一思想的重要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这一思想的良好体现。
(二)清正廉洁的为官之道
廉洁从政历来是中国对待官员的要求和希望,是中华民族所提倡的官员的最基本道德要求。官员廉政与否不仅关系到官员个人的形象,也关系到整个官场的风气,更重要的是它还会影响社稷安危和社会发展。《周礼》以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为标准,而将“廉”作为统率这六种品格的标准,说明“廉”在中国传统“官德”标准中的重要地位。“廉政,政之本也”,治国先治吏,治吏先尚廉。历朝历代,防治贪腐必是治国的重要内容,崇尚廉政的“官德”思想也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早在夏朝就有了“夙夜惟寅,直哉惟清”的说法。到春秋战国时期,在选任官员上已经将“廉”作为一个重要标准了。秦朝规定,“君怀臣忠,政之本也。”提出官吏的基本品德,是精洁正直,谨慎坚固,审悉毋私,微密纤察,安静毋苛,审当赏罚。②管子认为作为官员,如果能够坚持“清廉”,就不会掩饰自己的过错,拥有正直的行为,就能够很好的治理地方。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以此论述为官者清廉正直自然能够为人民作出良好的表率作用,从而树立威信,不令而行。为官只要为德,“官德”之首即为廉,在清正廉洁为官之道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出现许多至今为人称颂的清官廉吏。《史记•循吏列传》与班固的《汉书•循吏传》记录了许多清官,例如鲁相公仪休、大司农朱邑等,还有人们所熟知的“包青天”包拯、“海青天”海瑞,他们是不畏权贵、刚正不阿、为民请命的“清官”代表,还有范仲淹、郭允礼、林则徐等都是洁身自好、严于律己的好官,这些清官廉吏不仅受当时人们的爱戴,也成为当代人民称道的典型。他们的事迹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廉洁奉公是历朝历代对为官者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华传统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戒奢崇俭的道德要求
戒奢崇俭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历代统治者的治国方略,中国民族对勤俭朴素有着特别的重视,将此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个基本准则。中国历代的思想家通过实践的总结,对节俭的重要性作了丰富的阐释。早在商朝时期,商初大臣伊尹就提出只有注意节俭治国,才能永久地维持国家的稳定。殷商王朝灭亡后,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勤俭,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流派众多,但是大部分的思想家基本保持对节俭的一致意见,那就是戒奢崇俭不仅是个人修身的根本,也是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勤俭的重要地位作了透彻的分析,“俭”首先是立身之本,《左传》中就将勤俭之人作为善人,而奢靡之人作为恶人来论断。宋朝范凌认为:“俭于听,可以养心;俭于事,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凡俭,皆可以悠久而无穷。”“俭”其次是养德之本,《左传•庄公廿四年》强调:“俭,德之共也。”说明勤俭是其它道德养成的基础,有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就可以不受其它外物的影响,保持富有的精神世界。“俭”再次还是持家治国之本,晚清重臣曾国藩就认识到唯有勤俭才能使家道长远。节俭不仅关系着一人一家的成败,更关系着国家的兴亡。中华传统廉政思想的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包含着无数人民的实践和思想家的智慧精华。在封建社会中,受到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廉政文化之中无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文化,但在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传统廉政文化必有它值得借鉴之处,也必将发挥其时代价值。
二、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时代价值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廉政文化在整个文化领域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国历史中,廉洁与腐败之争从未停歇,出现了众多的被后世敬仰的廉吏。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是在与腐败斗争中形成的廉政思想,它是战胜腐败的强大动力。传统廉政文化是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所在,是我国社会道德规范的指针、公民价值观形成的导向。①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广泛吸收和提升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以促进当代廉政文化的建设。
(一)传统廉政文化是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所在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廉政思想,这些廉政思想深入人心,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圣贤主张民贵君轻,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获得民心。秦国一统六国之前正是遵循了商鞅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等变法主张赢得了民心。这些廉政思想不仅反映出我国历史上的当政者很早就开始注重廉洁从政,也体现着人民大众追求平等、公平、正义的意识。这些廉政思想对人们的行为起到指导、约束的作用,很多廉政思想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指导和约束着人们的社会行为,是我国现代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从一开始就本着执政为民的思想,坚持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坚持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传统廉政文化是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所在。
(二)传统廉政文化是我国社会道德规范的指针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它包含着众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廉政制度尚未完善之前,廉政主要作为一种道德要求,规范着官员和人民的行为。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对待为官者要求他们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不被腐败行为所腐化,不被富贵名利所利诱,提倡官员重视“官德”,以善良、公正、勤俭、明辨等作为官员评价的标准,主张崇廉尚德,这些都作为官员个人修养的重要标准;同时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包含的勤俭朴素、重义轻利等思想又是对整个社会大众的一种道德要求,它提倡社会的公平正义,稳定和谐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的一种要求和期望。它提出让人民“知耻而后勇”,人民有了羞耻之心,才能及时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传统廉政思想极其重视“仁”的思想,注重德治,讲究“仁政”,认为“唯俭可以养廉”,以节俭为荣,只有廉政才能树立威望、得到民心。这些思想都是可以成为当代社会道德规范的标准和指南。
(三)传统廉政文化是公民价值观形成的导向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中的以廉为荣,以贪为耻,这为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众多“廉吏”、“清官”的事迹一代代流传,社会给予这些“廉吏”、“清官”的褒奖,历史对于这些人的评价,都是以廉政为标准和尺度的。可见,中国古代将“廉“作为评价为官者好坏的重要价值尺度,“廉政”作为一种超脱功利、金钱的价值标准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廉政文化蕴含着人们对社会的美好期待,对当政者的内心诉求,廉政文化对为官者有强大的约束和引导作用,这种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对当代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导向作用。
三、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对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内涵丰富,每一个朝代、每一种流派对廉政文化都有不同的认识和实践,这些思想对于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都有特殊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对已有实践经验的总结,选取刘基廉政思想作为对象和案例,探讨传统廉政文化对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启示。刘基廉政文化是刘基文化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刘基文化当代价值的具体体现,其“现代启示”的意义与作用不言而喻。刘基在为官从政期间,廉洁奉公,不畏权势,民间流传着诸多关于刘伯温秉公办案、刚正不阿的故事。他的廉政思想、廉政作风都成为民间为他歌功颂德的实例。
(一)刘基廉政文化内涵的三个层面
中国传统廉政文化具有多层次的复杂结构。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廉政的基本常识和知识,宣传廉政文化基本精神的文学和艺术;二是关于廉政文化的思想理论和政治准则以及相适应的廉政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三是关于廉政的信仰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①一是关于刘基廉政思想的文字。刘基的廉政言论是十分丰富的。刘基在江西高安做县丞的任内,写有《官箴》三篇,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执政主张;刘基所著《春秋明经》中有《晋人执虞公》一文,是说贪利能亡国的道理;刘基对元末官场内幕基本看透后,写成的《卖柑者言》,其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更写尽了文官武将的昏庸、无能、污秽和腐败,刘基深刻地揭露:盗贼蜂起,天下骚乱,都由以上弊端引起,责任在于政府;《郁离子》是刘基生平最为主要的一部著作,里面就有着大量的“反腐倡廉”的相关文章。其中,有揭露官员的贪贿之心的,如《狸贪》;有揭露元朝灭亡原因的,如《贿赂失人心》等。二是关于由刘基廉政思想产生的制度规范。刘基在《饮泉亭记》的文章针对吴隐之痛饮“贪泉”而不贪,最终成了大清官的事展开议论,得出结论:人心是贪还是廉,是自我行为,是能够不受外物左右的。有人说自己贪利是身不由己,为环境所迫,这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不是真正的大丈夫。他认为“廉由乎内而不假乎外”。三是关于刘基廉政思想的践行形成的行为方式等。作为清官,首要的品质就是清廉,两袖清风,生活俭朴,淡泊名利。民间传说中的刘伯温故事,虽然基本是虚构的,但里面所反映的思想情感是真实的,里面所塑造的刘伯温形象跟历史上真实的刘基是基本吻合的。在民间,刘伯温是道德化身,是清官样板。纵观刘基的廉政文化,主要有以下几大特色:廉洁合一、言行合一和德智合一。同时他还主张,“由诚而明”,极力提倡诚于己、信于人,认为“诚信”是为人、持家、立业、立国之根本。刘基被称为“诚意”伯,正是其品行的真实体现。而正是刘基这种诚于己诚于事业的精神,成就了刘基“三不朽”伟人的一生。②
(二)推动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发挥传统廉政文化的时代意义必须从知识的继承、制度的健全以及行为的规范几个方面来入手。一是大力营造刘基廉政文化的教育氛围,将刘基廉政思想的基本知识及其外在表现形式,如诗歌、戏曲、典故(故事)、格言、警句等进行展示和宣传。可以将刘基廉政思想的原文原句以图片、书法作品等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同时可以在社会中征集刘基廉政文化故事,设立刘基廉政文化展览馆等,以直观的形式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教育氛围;二是以刘基廉政思想为指引,将关于刘基廉政思想的伦理思想、政治准则及其相应的制度规范运用到社会制度建设中。同时可以以刘基“三立”思想为核心,制定公民公约、行为规范等,完善社会管理制度的建设;三是将刘基廉政思想的理念、信仰及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化为公民自身的行为准则,这一层次需要人民在浓厚的廉政文化教育氛围中逐步将廉政教育内容内化为自身的廉政意识,并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
1.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突出传统廉政文化的思想内涵
一是要充分提高人们对刘基廉政文化的认同感。先进文化从产生到发展,都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感,认同感是接受这一文化并内化个人思想、行为的第一步。浓厚传统廉政文化的教育范围,首先要通过丰富的社会资源、灵活的教育方式将刘基廉政文化广泛地传递给社会大众,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刘基廉政文化的内涵,从身边的小事践行刘基廉政思想。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可以通过“刘伯温故事”、“刘伯温名言”等口耳相传达到广泛宣传的目的。将这些生动形象的故事、名言通过各种媒体在社会中进行传播,尤其要注重利用网络媒体传播快、范围广的优势进行刘基廉政文化教育。由此引导人们熟悉、思考并主动学习刘基廉政文化,并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被刘基廉政事迹所感染,以此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学习氛围,使廉政文化建设深入人心。二是要深入挖掘传统廉政文化的内涵。这就需要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充分研究,从而将刘基廉政思想进一步进行挖掘和提炼。要将刘基廉政文化建设与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相结合。只有两者的相互结合、相互融合,刘基廉政文化建设与研究才有成长的“土壤”,才具备基础条件和研究优势。要将刘基廉政文化的思想、内容、精神融入到高校人文学科建设的相关体系中去,使之成为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研究方向和育人要求,特别是要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发挥更多的借鉴作用;要将刘基廉政思想融入到中文、民族学等相关专业建设中去,使之成为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专业学习全过程。要将刘基廉政文化作为一个专门的内容进行教学,发挥本地区、学校开展刘基文化研究的优势,充分运用刘基文化研究的现有成果,邀请相关教授、博士开设相应课程,通过形势政策课程、专题讲座、实践课程等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研究刘基廉政文化的热情。三是要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导人们树立廉政意识。刘基在民间有“刘青天”的美名,廉政故事也相当丰富。可以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依托话剧团、艺术团等组织将民间流传的廉政事迹编写成剧本,将展示刘基廉政思想的事迹以戏剧、舞台剧等形式搬上舞台,努力将刘基廉政文化剧目推广出去,扩大廉政教育的范围。
2.健全廉政制度,加快我国政治道德的法治化建设
廉政制度是廉政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将廉政由道德层面的要求转化为制度稳定下来,用制度强大的约束力来推动廉政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国传统廉政制度建设可谓相当完备,虽然它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统治,但是它对于我国当代廉政法治化建设有突出的借鉴意义。一是确立德行并重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是以科举为主,举荐为辅的,统治者早已意识到官员的选拔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经历了从秦汉以前世袭到战国的军功制,再到汉代的“唯才是举”,最后到隋唐时代的科举制后基本稳定下来。在选拔官员的标准上经历了多重标准的变化。刘基认为官吏廉循与否关乎国运,关乎治乱。他感叹“安得廉循吏,与国共休戚。”他认为元末社会最为突出的时弊便是“所务唯刻削”的“群吏”。官员的“德行”关乎着政治的清明和国家的发展,选拔官员尤为突出的应该是“以德为先”。因此,当代我国廉政文化建设中,不可忽略公务人员选拔过程中对“官德”的考评,除了针对选拔人员的知识、才能等进行考评外,还应加强对选拔对象的诚信、廉洁等个人品质的考察,选拔能够自我要求、自我约束的品行高洁的官员,从源头上把好关。二是建立完备的官员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对于防止官场腐败起着重要的监督作用,中国的监察制度在秦汉时期初步形成,隋唐时期监察制度已经发展到中央御史台、谏官和地方监察部,监察制度已经覆盖到了天子和各级官员。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善听谏言的良好示范,他在位时期,政治上基本能保持清明的景象。明王朝建立之后,刘基任御史中丞,承荷着执法纠察之责。他对隳废、腐败的政治深恶痛绝,说:“宋、元宽纵失天下,今宜肃纪纲。”朱元璋询问刘基如何管理官员和如何治理百姓,刘基说管理官员应当“振以法令”,治理百姓在于“宽仁”。刘基素以敢于直言上谏著称,他不会曲意逢迎,这也是刘基对监察制度重要作用的践行。我国当代廉政文化建设也必须建立完备的官员监察制度,形成对腐败的权利制约和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中央至地方的权力监督意识,增强各级官员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能力,自觉提高廉政意识,拒绝不良风气的影响,做到廉洁自律、勤政爱民。同时要强化各监督机构的职能,保护监督部门独立执法的权利,从源头上制约权力的运行。监督制度的完善还离不开群众监督,扩大群众监督的参与面,推进信息公开制度,切实提高监察制度的落实和成效。三是实行奖惩分明的官员考核制度。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对于促进官员尽忠职守起到重要的作用。历代的统治者对于官员考核的标准、内容、奖惩制度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唐代考核官员以“德、清、公、勤”的“四善”为标准,明代考核官员的德行和政绩,分为考课、考察两种方式进行,更为直接有操作性。刘基任御史中丞时期,对待贪官污吏一概采取严厉的态度,从不徇私舞弊,不容忍姑息,不畏权贵,惩处贪官。我国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官员考核制度,制定详细的官员考核标准,并以立法的形式稳定下来,使官员考核有法可依,循法而行。官员的任免应当是“可上可下”、“可进可退”的,对于有德有能者应当加以提拔任用,对于贪腐渎职者应当依照相关法律进行惩处。完善的奖惩制度是推动廉政建设的保障,也是强化官员自我约束的有效途径。
3.规范社会道德准则,大力倡导廉政的社会价值观
廉洁是社会主义应当倡导的价值观,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是公权合理运行的保障。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存在着严重的等级观念,社会公平无从谈起,这就为特权、贪腐提供了条件。在当今社会,要保证权力的公平合理运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必须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廉政意识不仅仅针对公务人员,廉洁也是个人修身之要,整个社会大众都应当树立廉政的意识,主动践行廉洁的价值观。传统廉政文化对社会大众的道德要求包含知耻、节俭、仁义等。刘基对于贪利行为也有辛辣的讽刺,《郁离子•见利不见害》就描述了一人因偶尔得雉,遂生贪利之心,结果送了性命的故事,并提出“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以此警示人们得意之时不可忘乎所以,不可贪利而致祸。我国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应当通过规范社会公共道德标准,大力倡导廉政意识,培养人们在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中践行廉政的价值观,自觉做到诚实守信、高洁仁义、艰苦朴素,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廉政的氛围和环境,共同推动我国的廉政文化建设。
作者:潘宇峰 雷园园 单位:丽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