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教育廉政文化的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的教育文化遗产是我国百余年来高等教育办学活动和学术事业发展积淀的传承产物,其中包括有形的教育物质文化遗存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有形的教育物质文化遗存常常是一些保存较好的近现代大学教育建筑、建筑群、历史环境等与高等教育活动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也可以是大师(师生)遗存的学术活动场景、重要历史文献、书籍(教材)、手稿、艺术品、楹联匾额、文化印章等;非物质形式的教育遗存则主要是教育制度、校歌、口头教学传授活动、校风校训、传统表演、传承的礼仪性活动、传统手工艺技法等方面。一定程度上,高校的教育文化遗产是经久传承却深藏少露的有形和隐形财富。
讨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文化教育功能之前,首先需要明晰的是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量:一是教育文化遗产的本体性价值部分,主要包括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二是教育文化遗产的延展性价值部分,主要包括社会价值、精神文化价值以及教育价值。显然,探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活动中的功能及其实现肯定会关注其本体性价值,但更多的是从教育文化遗产的延展性价值角度来展开研究的。教育文化遗产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活动中的功能主要涉及到价值导向、教育认同、精神激励和情感陶冶等方面。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导向功能首先可以从其本体价值中发掘,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是源自于高校的办学历程,是由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价值导向与高校组织文化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师是高校的内涵所在,不过,高校里的教育文化遗产恰巧就是大师们学习、生活过的场所或者是使用过的物品(作品);高校是开展教书育人的场所,教育是爱的事业,所以高校的教育文化遗产中流淌的是“大爱”,高校里流传的师生相亲相爱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高等教育办学机构,传承和教导的是常人才智难以企及的“高深学问”,正是“大爱”促进了师生间深厚的情谊,这种情谊也是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首先帮助参观(参与)者认清其中蕴涵的廉政文化内容和方向,其次对于指导和引导人们“向学、向善、关爱”有着重要的作用。情感激励功能体现在当高校教育遗产中内含的价值观得到参观(参与)人的认同以后,就会形成一种情感性的精神纽带,在教育文化遗产、参观(参与)人之间形成一种粘合剂,从而产生一种潜在,但却深刻和持久的影响,这种影响有情操情感的陶冶、文化与精神的沐浴、人格的升华和人性的净化、道德和文化的洗礼,进而实现教育文化遗产对于参观(参与)人心灵的美化,对反腐倡廉的拥戴。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情感激励功能还表现在参观(参与)人的行为转变,形成廉政文化教育、廉政文化建设和反腐倡廉的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和内在动力,这是一种群体动力,身处其中的个体将会激发、迸发出强大的正能量,激励人们风清气正、勇往直前地开拓奋斗。教育强化功能是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亟待开发的一项新功能,这不是说目前的教育文化遗产没有这种功能,而是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自身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价值和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需要相匹配。教育强化功能首先因为教育文化遗产并不仅仅是建筑遗产,而是表现为通过这些教育文化遗产具有的丰富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淀的文化意境实现廉政教育的预防功能,从而深化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其次教育文化遗产常常与道德引领有着直接的关联,所以其中的道德教育功能有助于参观(参与)人、乃至整个社会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达到在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中强化劝诫规励、见贤思齐的目的;此外,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还有面向社会提供教育的功能,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整合正是为了让其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发挥作用,让全社会形成忠信仁爱、恭廉质朴、自强不息的教育传统美德的氛围。
三、教育文化遗产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功能实现的路径
(一)加强保护,提升教育文化遗产的知名度
目前,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在廉政文化教育、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作用还处于有待发展的初级阶段,很大程度上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还是以原生态的形式存在和出现的,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作为长期办学历史的遗存物,虽然与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相比具有相对独立性,面对的受众较少,受到社会的影响较小,但原先对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关注度不高,以及高校保护经费投入有限,甚至一些建筑(群)类的教育文化遗产由于使用频度较高,也面临着破损加重的问题,所以加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保护,延长其传承和影响力是第一要务其次,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主要分布在高校校园中,环境清幽宁静,在其中欣赏和使用的也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高校师生,这让其保留了文化的独立性和良好的传承,但也带来了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受众面较窄,导致教育文化遗产的社会知名度不足。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要想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就要从“深藏闺中”的低调状态转向面向社会开放,广泛宣传,不断扩大影响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彰显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在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活动中的独特价值。当然,扩大开放面带来的风险同样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深入研究,增强教育文化遗产的人文性和教育性内涵
教育文化遗产中不论是物质遗产还是非物质遗产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独特征一人文性和教育性。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形成与传承离不开在校园中生活的高校师生,很大部分的教育文化遗产都是与校园师生、师生与校园(建筑)联系在一起的,正是高校师生追求知识、正义、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贯穿其中的就是关注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人文性文化。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孕育的人文性文化可以通过参观者(参与者)的主动学习、环境熏陶和自身的实践,从而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和内在修养,从而教育和引导参观者(参与者)增强廉洁从政,拒腐防变的能力。作为高等教育办学和学术事业传承的产物,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无不时刻为大学独有的人文气息所环绕,但这种基于历史的人文精神在新环境和条件下要想保持与时展一致,与高校的发展及其发生的改革相适应,就必须加强研究,为其注入新的力量,既要针对过往的历史开展更为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分析,又要与时俱进地挖掘其内涵,把教育文化遗产研究与当前高校学科专业发展和事业发展相融合,与大学独有的人文学术传统和文化内核相融合,才会形成教育文化遗产在新时期的文化意蕴和学术特质,这样,教育文化遗产就能保持其活力和起到丰富廉政文化建设载体、深化廉政教育活动教化育人的作用。
(三)强化创新,拓宽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政教育传播途径
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承造就了深厚、丰富、珍贵的教育文化遗产,也是高校办学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但时间也把历史的痕迹刻划在这些教育文化遗产中。针对不同类别的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分析和保护已迫在眉睫。物质类教育文化遗产面临的老化、风化、破损问题,非物质类教育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后继乏人的问题都到了非常紧迫的程度,这也带来了物质类教育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面临着建筑、材料、工艺、技法的挑战,非物质类教育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则存在着传承人和使用者的现实困难,因此,教育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创新来支撑;也就是说,教育文化遗产需要通过维护技术、保存载体、展示形式和传承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在保存载体和展示形式上的创新。具体而言,现存的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历史文献、书籍、手稿、艺术品、楹联匾额、文化印章,还有非物质形式的校歌、口头教学传授活动、校风校训、传统表演、传承的礼仪性活动、传统手工艺技法等,都可以运用现代电子化保存形式和展示形式,从而实现延长对原有教育文化遗产的保存年限,并运用数字化媒体的形式将原先纸质和人工媒介转化更利于长久保存和便利传播的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素材;同时,数字化媒体的保存传播媒介也可以使得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从高校的“深闺”中走出去,不仅可以在高校间流转,还可以进入广阔的服务社会舞台,更好地服务于反腐倡廉工作的现实需要。并且,电子化的保存媒介还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赋予其更为深刻但却直观的内涵和效用。
(四)整合资源,形成教育文化遗产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整体作用
当前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呈现出在多校分散分布的特征,这种现状固然带来了教育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但随之也带来了分散在各校弱化了在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整体作用,并给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现实利用带来了利用率差异、距离较远、主题分散、分布不均的现实困难。根据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分布距离、历史传承、主题类别等情况对现有的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整合,从而发挥出教育文化遗产在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中教育、引领作用势必在必行。首先,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整合需要梳理和归纳出与廉政教育、反腐倡廉相关的若干主题,然后把教育文化遗产按照类别划分进入其中,使得散布在不同高校的教育文化遗产集中到具体的主题中,从而形成多种形式内容的聚合,起到强化和增强廉政教育有效性的作用。其次,合理规划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廉政教育展示活动的空间距离,从教育性、人文性、关联性、载体性等多个方面进行合理安排,从而起到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展示路”的效果。第三,结合不同高校不同类别的教育文化遗产,整理融合成具有高校特色和典型的人文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载体,真正把教育文化遗产在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作用落到实处。如果说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是曾经的历史遗存,是静止的文物,那么开发教育文化遗产的内涵、加强修复和保护正是让其成为长久的、活着的教育文化财富,除了能够发挥其在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中的真正作用,也是高校进一步优化学风、校风、教风和管理作风的重要载体。
作者:王宁 单位:南京晓庄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