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桃的审美意蕴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代文学中桃的审美意蕴,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代文学中桃的审美意蕴

摘要:桃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很早就进入了古代文学领域,许多古代文学作品中都对桃进行了记载和表现。在我国的古代文学创作中,文人追求“天人合一”,在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个人的情感体验。桃作为一种比较具有表现力的植物,被广大文人墨客应用于文学作品中。

关键词:文学;桃花;审美意蕴

古人在文学创作中非常注重捕捉大自然中的客观物象,并且擅于利用感性思维来借景抒情,将文学创作和融景写情充分结合起来,从而在描写客观外在事物中寄托自己对生命的感慨,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审美意象。“桃”在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桃寄托了深厚的情感。桃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分布在中国各个地区,并且人们在栽培、使用以及食用上开发了多种方式。人们非常重视“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桃树,这也给古代文人创作提供了充足的题材,“桃”和人们的生活、体验以及情感密切联系起来,“桃”具有丰富的表征意象,在历朝历代的文人创作中,都喜欢用“桃”的意象来指代自身的情感,充分体现“桃”的象征意义。由此可见,古代文学中“桃”的审美意蕴非常丰富,值得人们推敲和研究。

一、“桃”的美感特征

桃花、桃树的形态非常优美,桃花的花朵比较浓密,并带有一种妩媚的丰腴美。桃花盛开在阳春三月,气候怡人,成片的桃花能够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动态美,桃花嫣然、如彩云、锦霞一般,其艳丽妩媚超过了其它所有花卉。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骚客有很多以“桃”为主题来写作的诗文,在诗歌作品中不仅具有妩媚,而且伴随着清风,带给读者清新自然、舒爽怡人的感受。《诗经》中描写“桃”的诗篇非常多,这些诗篇中无不寄托着诗人的爱情。在宋代诗人陆佃的《埠雅》写到“梅花优于香,桃花优于色。”由此可以发现,古代文人对桃花的花色之美非常赞誉,古代文人在文学创作中把桃花的物色和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象征意蕴,起到抒情表意的作用。后来,桃花逐渐脱离自然物象,并开始赋予了别具一格的文学意象,桃花的独特文化意蕴使其能够充分行使自身的社会文化符号功能。在理解桃花的观念形态意义时,必须深入了解桃的枝、叶、花等生物特性。

二、“桃”象征了季节物语和爱情婚姻

“桃”生长于阳春三月,作为春天的代表性植物,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在早春刚刚来临的时节,桃花的荑萼满枝,逐渐开始呈现红色,给碧绿的春天画上一抹明丽的红色。在宋代诗人黄升的《重叠金•除日立春》有这样一句描写春天的诗句“一笑绕花身。小桃先报春”,这也体现了在春天来临的时节,桃花最是先绽放的。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通过用桃花来歌颂春天的美景。就像《采桑子》中写到“桃花已作东风笑,小蕊嫣然,春色喧妍。”桃花和东风在春天到来的时候一同出现,象征着生命的蓬勃生机,这也是春天来临的重要昭示,早春时节,万花齐放。同时,“桃”也充分象征了古代文人的爱情婚姻,桃花盛开在阳春三月,爱情也是发生在三月份的春季时期,桃花是象征着婚爱的重要景物,春季时期也是发生婚嫁和情爱最频繁的时期。在春天时节,运用桃花作为婚嫁的点缀物,能够充分描述女子对爱情的渴望。桃花通常用来比喻年轻貌美的女子,也就是婚嫁爱情中的主人公。在现代生活中也有常以“桃花运”来象征女子和爱情。当人们的爱情产生裂痕时,或失去爱情时,把桃花比喻成飘落成泥,让人们产生了一种怜惜叹惋感。例如:唐代著名大诗人陆游曾经和唐婉分手之后,见到飘落的桃花,从而有感而发,写下了《钗头凤》这一著名的词曲,其中有这样一句描写桃花的词句“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这代表着桃花已经飘落,美好的爱情变成了回忆,诗人对爱情的叹惋。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骚客以“桃”为主题描写了一系列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唐代文学中,以明丽优美的桃花景色为主题,咏叹了诗人对红颜知己的惋惜,对爱情的向往,寄托了丰厚的情感意蕴。唐代著名诗人李熠在《蝶恋花》中写到“桃李纷纷香暗度”,诗人利用“桃花”诉说了自己对红颜知己的阑珊意蕴,惋惜女子的容颜和桃花一样,消逝的速度非常快。

三、以“桃”隐喻个体生命和道德人格

(一)对个体生命的隐喻

在古代的文学创作中,“桃”的意象和古代美貌女子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桃花和传统的“梅、兰、竹、菊”等植物相比,在喻示文人风骨上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桃花盛开在阳春三月,花朵比较艳丽妩媚,姿容丰腴,正是由于桃花具有这种独特的美感形态,才能让文人诗客们联系到青春曼妙的女子容颜,以桃花来形容女子的美丽容颜和婀娜身姿,不仅体现了桃之美感,而且也反映了女子的妍丽,在诗经中曾经有记载“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的生物特性和年轻貌美女子具有较大的相似性,形态比较端庄、颜色妍丽,具有淡淡的香气,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自然朴素感,这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桃花喻美人诗词。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桃李佳人的案例,而且自魏晋时期以后,文人在描写女子妆容时,采用更加细腻的笔触来进行描写,在诗词中出现了许多带有“桃”字的词汇,例如:“桃脸”、“桃花面”等等,通过红艳的桃花形容了灿烂的少女面庞。而且在描写桃花的诗词作品中,把“人面”和“桃花”密切联系起来,能够让人们在头脑中感受到美人如花的美好意境。自此以后,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人面桃花”这一固定词语。此外,“桃李”的结合应用,用来表现教师育人,从西汉时期著名诗人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写到“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果”,在春天种下桃树和李树,在秋天能够收获到果实,在培养果实时,必须选择具有价值的培养对象,才能获得良好的结果。在我国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桃李门墙”、“桃李满天下”的说法。

(二)以“桃”来比喻道德人格

“桃”不仅可以象征个体生命,而且可以比喻道德人格。“桃”代表了正面人格,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就是说桃树和李树在平时安静生长、开花以及结果,从来不会大声宣扬,但是能够吸引大量的人群来乘凉、品尝果实,长此以往,在桃李树的下面形成了一条小路。古人运用“桃”的正面意象来象征古人的精神品格和崇高境界。同时,许多风流才子喜欢运用桃花来作诗,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凡俗的境界,能够引起了文人雅士的赞赏和喜爱,也可证明桃花代表了一种洒脱的心态。此外,“桃”也象征了一种“负面”人格,诗人在认可“桃”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对立声音。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经写到“桃李卖艳俗,路人行且迷”,其中以桃花来作为讽刺的对象,表明桃花过于艳丽,路人在观赏桃花时,容易被桃花艳俗的外表迷惑。桃花不像梅花一样坚毅果断、松柏一样坚贞伟岸,自身没有任何优点。

四、“桃”所表现的生命意蕴和人生感悟

古代诗人在文学创作中非常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认为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灵性,“桃”作为一种最具有寓意的植物,最早进入了文人的创作视野。桃树的叶子非常茂盛,花朵非常艳丽,以“桃”作为祈求对象,能够使自己的宗族生生不息。桃花盛开就像人的青春一样,绽放时间非常短暂,很快就会消失。所以桃花主要用来比喻红颜薄命的女子,和女子的命运密切相关。在《葬花吟》中曾经写到“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其中桃花寄托了林黛玉一生的感悟和人生宿命,当读者在吟读这句诗词时,就会感到黯然神伤。

五、桃代表了人们心中理想的世界

在我国的原始社会形态中,存在许多群体祭祀活动,而这些群体祭祀活动大多选择桃林作为祭祀地点,这也为桃树赋予了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夸父逐日》中曾经写到“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把手杖抛弃之后,形成了“邓林”,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桃林”。自此以后,桃树一直作为古代历史上夸父族的图腾,作为人们重要的精神象征,对神灵的敬畏。同时,桃树的寿命非常短暂,然而在我国的古代文学作品中,却记录了大量关于桃树的资料,其用来代表“长寿”的仙家之物,在《西游记》中曾经写到,孙悟空偷吃蟠桃,获得了高深的法力和寿命。自此以后,在人们祝寿时,通常需要吃“寿桃”,寄托着我们的祝愿。

六、结语

自古以来,桃花一直顺应自然、适时开落,是广大文学作家们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桃”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能够带给人们一种独特的意蕴感受。

参考文献:

[1]龙静丝.论沈从文作品中的乡愁与审美意蕴[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2]童文俊.浅论古代散文与现代散文中"言、象、意"背后的审美意蕴———以八上《桃花源记》和《背影》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32).

[3]黄少娜.朱淑真词的花意象及其审美意蕴[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6(03):30-33.

[4]曾蒸.浅谈艺术鉴赏中的审美意蕴[J].科技展望,2016,26(24).

[5]费梦炎.徐州民间故事的审美意蕴[J].青春岁月,2016(04).

[6]沈阳.王安石诗文的审美意蕴探析[J].北方文学:下,2016(04):105.

作者:王淼 单位:吉林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