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狐神形象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代文学狐神形象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代文学狐神形象研究

纵观我国古代神话传说、文献典籍等文学作品,狐的形象大量存在于其中,贯穿于多个历史时期。古往今来,受到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人们的利害关系、认识水平等也存在一定差别,对于狐神形象的理解更具特点,使得狐的形象也随之产生了变化,由兽物朝着人性化方向转变。因此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狐神的形象,能够透过文学作品深入了解和掌握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供更多支持。

1、先秦至东汉时期

《山海经•南山经》中记载“九尾狐”,作为一种独特的狐神形象,其能够“能食人、食者不惑”,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兽类,人们不敢亲近它。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人视为妖兽,非常排斥。直至东汉时期,才发生了变化,在赵晔的作品中我们依然能够看到九尾狐的形象,但是它已经一改往日妖兽的形象,而改为瑞兽。人们开始转变对狐神的认识,人们普遍认为狐是一种具有灵性、高尚情操的动物。如在许慎的作品中,他说“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前小后大...”狐狸毛色棕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黄色是典型的中庸之色,而狐狸身型有小到大的变化具有递进性特点,与传统观念中长幼尊卑的观念高度契合。加之狐狸死亡之时,头部往往朝着自己的家,是不忘本的表现。

2、魏晋六朝时期

魏晋六朝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中志怪小说中,常常出现雄性狐狸精。如《搜神记》中记载了很多雄性的狐狸精,化身为女性的丈夫,并与女人发生性关系的故事。此外,还有“狐博士”等形象的出现,所谓狐博士,是指讲学传道的儒师,教出学狐、才狐等,具有了狐狸精形象,在后代的文学作品中很常见。

3、唐代时期

唐代文学中关于狐狸的题材非常多,究其根本是人们崇信狐仙。在很多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朝野简载》中,唐朝以来,百姓们特别相信狐神,并祭拜他们。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在民间广为流传着“无狐魅、不成村”的言语。正是该时期,狐神开始朝着人性化方向转变,具有性格、思想,甚至人情味。在当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任氏传》。书中主要描写了狐妖变身为美丽的少女,与郑六相爱一生,而郑六的有钱亲戚心生嫉妒,试图对任氏不敬,强势暴力,但任氏宁死不屈,充分展现了其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唐朝时期,对于狐神形象的记载和描写,能够充分展现出唐代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具有极强的时代精神,充分展示了人们当时精神面貌。

4、古代文学中狐神形象背后的传统文化分析

众所周知,《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狐妖故事的集合作品,作者将狐视为动物与人类。在作品中,狐不仅具有人性,甚至具有神性,但却没有失去其兽性这一本质。如《董永》故事,主人公深夜归来,看见床榻上躺着美人,非常高兴,但其发现长尾巴后想要逃跑。而此时,狐妖基于自身欲望,开始采用各种手段骗取董永的信任。面对美色、谎言,董永失去了理智,最终狐妖将董永的血全部吸干而死。但这其中也有很多狐妖是向善的,狐狸精具有法术,幻化为人形后,与人类相处并产生了情感,运用自己的法术帮助人们渡过难关、躲避灾难。诸如此类的故事有很多。这些狐神不仅具有人形,且能够接受人们的道德规范,最大限度上实现自身价值。狐狸作为一种古老的动物,与人一样,希望得到爱护、爱情。以狐狸精为题材的《聊斋志异》表现非常突出。如《莲香》中桑生作为一个缺少母爱的书生,莲香为其才华所感动,主动追求他,帮助他,充分展现了狐狸对爱情的渴望。古代文学作品中,狐的形象经历了漫长的转变过程,最终形成了充满亲情的美好形象留存在人们心目当中。

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狐的形象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历了长期的衍变,由最初的图腾、到妖兽,最后形成了有情感、有性格的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生活的环境、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变化。因此加强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狐神形象的研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在日后研究中,还应加大研究力度,广泛收集和阅读关于狐神形象的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人们对狐神的认识和理解,并向世人传递更加美好的传统文化。

作者:邴馨蕾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