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古代文学课教学构想,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当前高校教育方向和目标的诸多变革,导致大学古代文学课的固有教学理念产生了一定动摇。就如何处理古代文学课与现代生活、思维之间的联系与冲突,如何上好古代文学课这一论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和构想。
关键词:
古代文学;课程教育;情感;认知;创作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必修课,在中文学科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汉语言文学甚至历史、哲学等专业的学生来讲,具备了较扎实的国学根底,才能在鉴赏和写作等领域占据更多优势。古代文学蕴含着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等诸多思想,已成为体现和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领地。有学者指出“,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古代文学经典成为沉淀在个人心灵之中的无意识,甚至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传统的无意识。”[1](P.22)但随着语言和文体的发展变化,除了课堂之外,学生与这些古代作家作品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古代文学似渐渐成为供人顶礼膜拜的文化遗产。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如果能找到一些有助于当今大学生学习发展需要的契合点,它的魅力仍然是强大的。对这一问题,笔者不揣浅陋,试进行如下分析与探讨。
一、安排好授课体系,重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大学课程并不存在一个完全统一的标准,但不能没有标准。作为主讲教师,首先要对一学期的课程内容进行统一计划和安排。近些年因大学持续扩招,学生进校后的学习状况较之以前不甚理想,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参差不齐。又因就业压力增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影响,一些二本院校的学生甚至认为,学习专业知识未必能从事专业工作,所以缺少了学习的动力。同时,因近年一些高校的传统课程课时量又有压缩,教师限于课时,所讲内容受到约束,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涵泳体会作品,理解近于囫囵吞枣的境地。这些问题,都要求教师先得在备课上下功夫,对课程内容先进行合理取舍,突出重点,引导学生找准方向。文学史的演进就像一棵大树的生长,枝桠虽千奇百态,大树的枝干却只朝一个方向发展。两千多年来,尽管涌现出无数的作家和作品,而最优秀、对中华民族文学发展贡献最大的作家还是可数的,他们留给后世的文化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能在教学中向学生诠释好这些最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就容易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学最重要、最本质的一些内容。除了传递知识外,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是古代文学课更重要的意义所在。古代文学课就是化育人性的课,人性的浸润是在体会作品中完成的,这一过程中,“文学的基本功能是将美感带给读者,为读者提供美的享受”[2](P.2)。可实际上,高校的古代文学课多以讲文学史为主,学生阅读作品文本的时间和数量都非常有限,这妨碍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因此,有意识地引导、督促学生多阅读、体会文学作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提高讲课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古代文学课的课时相比于其他课程都要多,可是很多教师仍然感觉讲不完、讲不深、讲不透。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停地听、不停地记。在学生的笔记中,很多本来个性鲜明的作家千篇一律,反映民生疾苦、抒发怀才不遇、痛斥统治腐朽、赞美大好河山等成为对大多数作家作品的通用概括语。与其这样,教师倒不如让学生先读作品,然后让他们先谈自己的理解,从中既可识别学生的良莠,又能依据他们的知识欠缺顺势而行。对有潜力、有悟性、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重点关注、特别培养,附加给他们一些更多的阅读作品,创设一些具有思考性、趣味性或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讨论话题来点拨、引导等。对于潜力一般的学生,要做到在教学活动中目标明确、课堂用语精练、板书设计合理,在知识传授上准确无纰漏。谨严的教学态度,也会使没有多少专业追求的学生得到应有的教益。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古代文学课,教师除充分利用课堂课后时间,给学生提供阅读资料,安排学生进行课外自主阅读外,还可布置如读书笔记、发言提纲一类的作业,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完成。这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只有提前阅读与准备,教师讲解、点拨时双方的互动才会更好。
三、注重扩展知识面,调动学生的认知积极性
历史上,文学与史学、哲学之间的联系一直非常密切。先秦时代,文史哲已综合体现于诸子百家的思想中“,先秦的诸子百家虽然议论蜂起,势若水火,但都以人为思考的主要对象。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智慧,他们关怀的对象都是人生现实。”[3](P.38)故而,理解文学作品离不开对作家生存大空间的涉及,离不开对相关历史和哲学知识的掌握。文学可以表达感情,也可以诠释历史、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文史哲综合认知方面,学生如果存在局限,教师有必要给予提醒和引导。比如杜甫、韩愈、范仲淹、陆游、范成大等人的诗文,学生对这些作品中包含的爱国情感,有时理解得笼统模糊,就是因为不熟悉他们各自生活的时代背景。唐和宋相隔三百多年,即便同是爱国主题,因社会形势、思想潮流和作家的处境都完全不同,作品的表达方式和情感自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同样是隐逸文学作家,陶渊明的初衷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要与俗世决绝;王维则出于对山林的爱好,所以总是在仕隐之间徘徊。思想的立足点不同,诗歌体现的境界便迥然有异。如果能培养起学生文史哲综合认知的能力,便容易让他们体味到古代文学的奥藏,有利于激发其学习热情。
四、培养学生的创作热情,用语言对话的方式体悟古代诗文
古代文学内容丰富,文学样式异彩纷呈,语言不拘一格。所以,当它们现在依然受到肯定和尊重时,用古人的语言去表现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用诗、用词、用文的形式去写现实的事物,或者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融通古代文学中的思想都不失为一种学习的好方式。能做到这点的学生不是很多,但不是没有,如果教师自身也能在这一领域主动尝试就更好。除了尝试创作外,还可让学生自己尝试着改作品为剧本,然后自己排演。20世纪初时梁启超有言:“今世纪之中国,其波澜诡谲,五光十色,必更壮奇于前世纪之欧洲者。哲者请拭目以观壮剧,勇者请挺身以登舞台。”[4](P.59)梁先生针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激变,提出了舞台艺术对改造民心的巨大作用。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舞台艺术的形式也非常值得借鉴。蒋伯潜先生说“:教师多费一分心力,学生即多得一分进益。”[5](P.224)上课是师生交流的最好机会,教学活动也是在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传达教师的人格精神。一位优秀的教师,他讲过的知识学生未必一直记得,但他的学识风范却可能会被学生铭记一生。
作者:吴娱 单位:陇东学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吴承学,沙红兵.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J].中山大学学报,2004(6).
[2]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增订本)(第1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3]莫砺锋.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主要特征[J].文艺研究,2011(10).
[4]梁启超.自由书[M]∥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
[5]蒋伯潜.余论———国文教师的进修[M]∥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