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方式中的古代文学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播方式中的古代文学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播方式中的古代文学论文

一、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目的

(一)教育和教化

从“诗三百”诞生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被作为教材使用。儒家鼻祖孔子的众多言说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基于这种文化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一个以诗为主体的阶段。诗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对当时的社会有影射作用,对后世文学的形成和创新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还有后来出现的《文选》、《乐府诗集》等作品也逐渐变为基本的教材。他们在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巨大。与此同时,文学在教育人的同时,也在发挥着教化的作用。孔子在以诗教人的同时,也逐渐提出全新的教化观念,主要表现为“宏教化、厚风俗、正人伦”,以至于后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观都在不知不觉中得以发扬,同时也在约束着人们。

(二)抒发情怀和抱负

作为抒发情怀和抱负的文学载体主要有诗歌、赋和小说等。很久以前,古人的文学作品中就表现出一种不平、渴望作为和个人情怀等。汉代的司马迁就层做出类似的见解。后来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之处,当人们在遭遇不公时,往往会引起愤懑和不满,但是人作为情绪的主体不会无动于衷。作为主体,人总是会通过特有的方式将产生的情绪发泄出来,以达到内心的平衡和稳定。追溯到明清时期,小说就逐渐变为文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形成了“风情丽逸”的独特性格,加上特殊的命运遭遇激发出他们独有的激荡情怀。而这份情怀在当时理学氛围充斥的时代也只能借助小说的形式来表达。

(三)政治目的

统治阶级派专人或者特殊机构将民间是个加以整理并演奏,可以达到考察社会情况的目的。以诗为证,在周朝众多的民歌中,就有很多描述国家盛衰和人民生活情况的作品。汉代以后,这份职责由“乐府”这一特殊机构承担。不仅如此,从周朝开始很多统治者就开始鼓励公卿、士人、大夫等“赋诗言志”,借由这种方式对时政进行赞扬或批评或献策。

二、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方式

(一)语言传播

口头传播的方式最为普遍、便捷。上古时期应文字还没有文字,所以早期文学都是通过集体口头创作产生的,并经过口耳相传得以传播。后来,伴随着文字的诞生,文学的传播方式逐渐多样化。在口耳相传的同时,唱和也渐渐兴起。这种传播方式因为韵律的加入,创作了一种特殊的语境,因此唱和的传播方式有时比口头传播更有效果。当唱和的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以唱和作为职业的乐妓就应运而生。而乐妓参与文学活动室从魏晋开始的,到唐宋时期,乐妓的数量日益壮大,活动范围也逐渐扩展,歌妓向词人索要词赋的情况也日益普遍。乐妓可以通过词赋大家的名望提升自己的身价,而此人则通过乐妓的弹唱将自己的作品传播开来。

(二)抄写方式传播

抄写传播可能在殷商之前就已产生,到了秦汉时期,已经得到长足的进步。汉代自惠文帝废除挟书令后,整理文学名著大兴,大规模的抄录得以实现,文学才真正进入到抄写传播的时代。但是,由于秦汉时期的传抄介质多为简牍和绢帛,受到便利性和经济性的限制,文学无法实现大范围传播。知道后来纸张的出现,给传抄传播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纸张凭借携带便利、方便书写和成本低廉等有点,迅速取代其他书写介质,大大加快了文学作品的流通速度。后来出现的专职抄书的“佣书”,更是使得文学作品得到了迅速发展。由于传播介质的进步,文学传播活动对于文学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纸张的出现,在打破了贵族文化垄断的同时,大大他读懂而来中国文学的自觉性,也极大程度提高了文人的文化水平。

(三)雕版印刷传播

在纸张经历了规模和质量的大幅提高之后,国家对于书籍也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出现了定本的经典之作,再加上科举制度的普及使得书籍的传抄规模更加庞大。种种原因刺激了雕版印刷的产生,雕版印刷对于古代文学的传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大量书籍的产生带动了社会上的藏书风气,继而是佣书业的兴旺,这也为文学文本的大规模复制奠定而来坚实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唐朝出现的中外交流现象。由于唐朝文化的极度兴旺、昌明,唐朝与周边国家如朝鲜、印度等多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同时,唐文化的巨大辐射作用也深刻影响着周边国家的文学发展。经过唐朝之前长期的发展,雕版印刷和发达的文化形态是唐朝的文学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根据史料记载,唐朝中后期在民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数量的印书作坊。可见,雕版印刷在唐朝以后得到更深度的发展和创新。

三、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传播方式的认识,可见音乐对于古代文学的传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诗三百”到乐府再到戏曲的出现无不说明音乐的强大影响力。其次,文学创作主体的修养和政治地位也往往和文学作品传播的深度、广度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王泽颖 单位:安徽省六安市皖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