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地域文化元素与古代文学教学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索地域文化元素与古代文学教学,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探索地域文化元素与古代文学教学

一、文学要素的地域特点与古代文学教学

文学要素主要包括文学创作者、文学文本和文学接受者。新疆处在祖国的大西北,在文化地理单元上相对独立,以中原文化为本位的人们总是以“他者”的眼光来感知古代新疆的文化。作为创作主体的文学家,新疆主要是以客籍作家为主。很多作家因为不同的原因,总是或多或少会与古代新疆发生关联,也产生了一些与新疆相关的文学文本,这些文本被不同的读者群体所接受,在他们中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这一结果进而影响到文学的创作。以唐代诗人高适、岑参、李益等边塞诗人为例,他们对唐代西域的书写可作为诗歌文本的典范。岑参作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作家,在天宝八年踏上了西域之路,他怀着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离开长安,第一次到达了万里之外的西域。面对西域独特的地理文化氛围,岑参心里起伏不定。一方面,荒凉苦寒的西域景象与自己的思乡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逢入京使》)在行进西域的途中,他一步三回首,总是割舍不下家乡温情脉脉的人和物;另一方面,如此迥异的自然环境,在他的感觉世界里又多了很多新奇,如“不知阴阳炭,何独憔此中。”(《经火山》“)银山峡口风似箭,铁门关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迸人面。”(《银山碛西馆》)完全是一种全新的地理体验。这一地理体验大致可以代表来自中原的士大夫对西域的初步地理感知。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第二次赴西域。这一次他的体验又与第一次全然不同,他这样描述轮台的地理环境:“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在另一首诗中他又这样写道:“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更多表现的是在艰苦环境中的不屈斗争,与第一次的新奇体验有很大差异。边塞诗派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作家群体。边塞诗的创作者,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亲身履历边塞的作家,另一类是未曾涉足边塞的作家。往往第一类作家创作的文本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但是另一类作家也通过其他的方式了解边塞,并将自己的想象体验诉诸于笔端,这为我们认识时人对边塞知识及其观念的接受方面有了新的意义。当然,边塞诗也是人们认识边疆很重要的文献资料。如果将这些资料放在接受学视野之下,文学接受者往往通过边塞诗来了解边疆的地理知识以及文化变迁。特别是唐代的边塞诗对于时人认识西域的意义颇为重要,这些都值得挖掘。而到了清代,有一批作家被贬谪或流放到新疆,他们的边塞诗创作与唐人又有极大的区别。唐人更多的是怀着一种建功立业的抱负,希望在边疆有所作为,因此他们对边疆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认识显得雄浑、博大。但是,清代的贬谪流人,由于心理落差的原因,他们在面对西域的环境时,更多地是绝望和无奈。这两个群体对于西域的理解与他们的文化心态关系密切。在新疆的古代文学教学中,如果我们将文学创作者、文学文本和文学接受者的地理分布,以及组合变迁因素考虑在内,对于学生理解文学的空间发生有很重要的意义,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把古代文学中地理文化因素在新疆的表现做一梳理,就会发现不同时期不同的群体对新疆有着不同的认识,而且作家和接受者本身的地域文化造成了他们对古代新疆地域文化的重新建构。这样的线索引进古代文学课堂,学生就会考量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也有着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作家、作品。可以说文学家的“动态分布”与“静态分布”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要做重点分析的。自西汉至清代,自西域入中原的人群中就有不少文学创作,而且包含了大量非汉人血统的作家。虽然他们总体的文学成就并不高,但作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应当引起注意。陈垣先生所著《元西域人华化考》卷四“文学篇”中就元代的西域籍作家的情况作了全面的分析,他列举钩稽了元代的“西域之中国诗人”“基督教世家之中国诗人”“回回教世家之中国诗人”“西域之中国文家”“西域之中国作曲家”,这样的研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陈先生所做的研究,属于文学家的“静态分布”,文学家的“动态分布”情况则更为复杂,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文学家因不同的原因流动到西域,他们的文学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古代文学教学应当将这种视野引进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教学效果。除了对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以及文化做重点分析之外,我们还应当对文学接受者和文学文本进行分析。文学接受是一种复杂的文学活动,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一个长久生活在西域的人,如果面对有关文学文本,他会根据自己的经历作出判断,一些有关西域苦寒、荒凉等的文学描写在他们眼中也许是美好的,但一个长久生活在中原的汉人如果面对这种地理景观心理绝不会是这样。在文学活动中,感受是极为重要的,不同地域的人对相同地域的文学感受大相径庭。文学文本的流传与地域之间也有极大的关系,文本的传播地域是不同的,有些文本,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有些文本却流传很广,这与地域文化的差异有关。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有必要对文学接受者和文学文本进行探讨,这些内容也是古代文学研究很重要的方面。

二、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互动与古代文学教学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一方面,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另一方面,文学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这里指的是人文环境)。在谈及文学与地域之间的关系时,大多数学者会注意到《隋书•文学传序》当中的表述:“江左宫商发越,责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泳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这就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考虑文学问题的。而杜佑有另一方面的表述,他说:“闽越遐阻,僻在一隅,凭山负海,难以德抚。永嘉之后,帝室东迁,衣冠避难,多所萃止,艺文儒术,斯之为盛。今虽闾阎贱品,处力役之际,吟咏不辍,盖因颜、谢、徐、庾之风扇焉。”显然,杜佑的考量更加注重文学活动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中,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常态的。有关古代新疆的文学活动,也是如此。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穿插西域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知到西域地理环境和文学之间的互动。古代新疆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涉及西域的问题时,总会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他们对西域自然环境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唐代有关西域的诗歌中,苍茫、荒凉、萧瑟、苦寒等感觉在诗歌中随处可见,作家完全是一种不同的地理体验。我们试列几例:碛外行人少,天边雁叫多。(殷济《言怀》)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中行地角,火处宿天倪。(岑参《题铁门关楼》)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岑参《寄宇文判官》)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岑参《赵将军歌》)沙碛人愁月,山城犬吠云。(岑参《岁幕碛外寄元撝》)黄沙碛里客行迷,四望云天直下低。(岑参《过碛》)碛深嗟狐媚,山远象蛾眉。(佚名《焉耆》)天山冬夏雪,交河南北流。云起龙沙暗,木落雁门秋。(虞世南《结客少年场行》)边树萧萧不觉春,天山漠漠长飞雪。(贺朝《从军行》)风吹白草人行少,月落空城鬼啸长。(吴融《彭门用兵后经汴路》其三)这些诗歌都表达了唐人对西域自然环境的认识,这是一种全新的地理感知,他们面对新奇的自然景观,用一些陌生的意象组合表达主观感受,像飞雪、北风、沙碛、白草等意象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时人对西域自然环境的认识。这是西域自然环境对诗歌创作影响的表现之一。

西域人文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比比皆是,如西域的胡风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多有体现,特别是有唐一代,西域文化在长安风靡一时,以胡旋、胡腾、柘枝等舞蹈为例,在唐代诗歌中多有体现,如白居易的《胡旋女》就是这方面很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西域文化在唐代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唐代文学中西域文化的书写也是极为引人关注的。有关西域地理环境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且有较多成果,遗憾的是这些成果并没有在教学中大量使用。文学创作对地理环境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是指对人文环境的影响)。有关古代新疆的文学创作,如何影响人文环境,这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学创作对古代新疆的叙写或多或少会对西域的人文环境产生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阐述这个问题。清朝文人贬谪流放西域较为多见,其中有一些著名文人贬谪到了西域,纪昀就是其中之一。

他所创作的《乌鲁木齐杂诗》就是被贬西域之后的重要诗歌创作,其中的竹枝词的创作影响很大,开启了新疆竹枝词创作的先声。其后,林则徐的《回疆竹102枝词》、曹麟开的《塞上竹枝词》、祁韵士的《西陲竹枝词》、庄肇奎《伊犁纪事二十首效竹枝体》、王芑孙的《西陬牧唱词选》、福庆的《异域竹枝词》等创作也不断兴起。显然,出现这一文学现象的原因与纪昀的文学创作有重要关联,正是纪昀在边疆这块独特地理环境中的竹枝词书写,才引发了其他新疆竹枝词的创作。从纪昀创作的内容来看,包括风土、民俗、人情、物产、神异等多方面内容,尽管一些篇章仍然反映了唐代以来的边塞情况,但纪诗富于风土人情的描写是其前代所没有的。这无疑扩大了文学对新疆文化景观的描写,这些描写参与建构了新疆的文化景观,其中的一些文学印象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直接影响。同样,在接受者眼中竹枝词为了解清代新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打开了一扇窗户,但它又与新疆竹枝词产生之前的感知完全不同。文学与地理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不同时期新疆的地理环境与文学之间也存在互动关系。在教学中能够有意识地讨论这方面的问题,就会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地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可以避免文学史千篇一律的讲解方式。

三、结语

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已经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反思,特别是如何打破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是重点思考的问题之一。地域文化因素很早就已经引进了古代文学教学,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地域文化与古代文学之间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将古代新疆地域文化引进古代文学教学,对于新疆的古代文学教学来说是极为必要的,这有利于从微观角度体察古代文学中的地域知识,充分认识地域文化的魅力以及具体发生。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地域观念,加深学生对边疆文化的热爱。

作者:田峰 单位: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