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古代文学教学艺术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简述古代文学教学艺术,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简述古代文学教学艺术

一、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2004年以来,笔者每给学生开古代文学课,在第一堂课时,都会进行当堂摸底小测验,以期达到观察了解学生有关古代文学方面真实水准的目的,测试内容大致这么几个:1.说出中国古代文学史划分的各个时段,说出你所知道的各阶段代表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2.谈谈你对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看法。或者,借一个文段引出问题,如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的一段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让学生说出该文段中的典故。3.说说自己准备如何来学好这门课程。第一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史整体把握的情况。

中学时期学生们所学的古文主要是名人名篇,没有形成文学史的系统概念。从学生的答案看,大部分人对朝代更迭顺序基本掌握,但对先秦汉魏六朝划分情况比较混乱,对唐以前的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掌握也比较混乱,但对唐以后的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掌握较好。第二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两位大诗人及其诗作的了解与认识情况。选择这两位大诗人,是因为学生从小对诗仙诗圣比较熟悉。从答卷看,此题学生大都能说出些道理,但引用原诗作的比较少,关于后人对两位诗人的评价观点、评论诗句更是所知甚少。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侧重加强引用前人的评论,引用一些古代文论的观点。由于大专阶段并未开设古代文论课程,故引用时要适可而止,切勿太多太滥,以免引起学生的反感。

引用司马迁作品的问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典故的掌握情况。从答卷来看,此题学生大都能说出一半的典故,但对后半部分的典故知之甚少,个别学生甚至自己杜撰。针对这一情况,笔者一般会推荐一批相关书目,充实学生的文学视野,加强其文学史知识的积累。第三题重在让学生对自己有个约束,让学生在面对一门新课程时既有一种期待,又有对自己的内在要求,以期在学期结束时再来对比当初定下的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白在大学阶段学习是可规划的,也是必须规划且坚定地按自己的学习计划执行下去的。掌握了学生在专业上的真实水准,我们还要结合当下学生的时代特点有的施教。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基本是在电视、电脑普及和通俗文化盛行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他们从小看电视和卡通漫画、玩电子游戏,其中大部分人习惯于图像阅读,学界将其称为“读图的一代”。图像阅读是一种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等感官为主的阅读方式。

据科学家研究证明,学习时参与的感官越多,学习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古代文学作品因其语言上的障碍给学生造成阅读上的困难,再加上作品的时代政治环境、作者际遇等各种因素的牵制往往含蓄不露,致使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常常难以深入理解。除此之外,随着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致使学生须花费相当一部分时间去考取各种各样用人单位所要求的技能证,这就使他们很难花大量时间静下心来研读古代作品中那些艰深难懂的文句。这也要求教师须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寻找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目的的方法,使学生能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尽最大可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走进文本,熟读精思

诵读是有效的古诗文学习方式,也是学好古诗文的必由之路。朱自清说:“文言文和旧诗词等,一部分的生命便在声调里;不吟不诵不能完全领略他们的味儿。”[3]从这个意义上讲,诵读是对文本生命的复活。通过诵读,学生能培养语感,积累名言佳句,感受古诗文的韵律、节奏之美,更直观、直觉地体会文本的情感与美感,进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现在许多学生一味地强调创新与动手的能力,但对于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往往嗤之以鼻,须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厚积才能薄发。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句,宋代学者朱熹也有“读书之法,……熟读而精思。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朱熹《熟读精思》)之言。

学生在诵读或记忆经典古诗文的过程中,一方面会与所感知的诗文内涵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又往往会根据自己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进行重新诠释,并把自身独特的感悟融入其中,这就在不知不觉中将经典名作之丰富的内涵、深刻的哲思转化成读者的内在底蕴。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是老师的硬性要求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结合。从硬性要求来说,老师要求学生在学期间,读20本名著,背诵100篇古诗文(词),撰写论文型读书心得10篇(简称“211”工程)。但从选篇来说,老师给出一个比较宽泛的范围,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做出自己的选择。如汉魏六朝时期,老师在学期初给出文赋3篇,诗歌21篇的背诵篇目,学生做出选择,然后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诵、吟咏、默写抄录、听名家诵读等方式,最后在学期末接受老师的考核。

在历年的期末考查中,学生的背诵有以下情况:诗歌类的作品,学生掌握的较好,这与我们对学生所作的问卷调查情况相符:学生普遍存在图易畏难现象。相对于长篇散文,短而优美的诗歌类学生更愿意去背诵。不过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的名诗,篇幅虽长,因其朗朗上口,原只要求学生背下其中一些章节,结果反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全篇都背下了,显示了经典诗歌作品的无穷艺术魅力。篇幅较长的散文篇目如《谏逐客书》,学生由刚开始的觉得不可接受到被迫认读,再到熟读成诵,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能背下来的学生,普遍认识到这篇文章很有气势,可圈可点之处颇多:文中的用词、句式都极具变化,特别是动词的选用,排比与对偶的运用都很讲究;气势充沛,文情饱满,文字生动,词彩飞扬。当然,也有个别学生因畏惧困难干脆放弃了背诵。文辞优美流畅的散文,学生还是乐于背诵的。像李密的《陈情表》,通过诵读全文,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李密的为人机敏非同一般。李密是蜀汉旧臣,又颇得晋武帝的看重,但他不想贸贸然成为晋朝的臣子。

如何才能让祖母得以终余年而自己又能保全名节,不为新君王所猜忌呢?其时的晋武帝在夺取天下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标榜以孝治天下。作者机灵地抓住这一点来做文章。为了有效地唤起武帝的怜悯之心,作者不是开篇直达自己的请求,而是凄切婉转地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叙写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与亲情,并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在充分赢得武帝的同情和信任后,再提出暂不赴职的要求。这一番陈情,终于打动了晋武帝,“允其不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些话,出以自然,极富感染力。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悟出了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给自己解难题,从中也学到了做人的一些道理。有些书要细读,有些书浏览即可。考虑到学生的性别、阅读习惯、期待视野等方面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层次性的、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当然,课外阅读的量、质要求,务必有利于学生“古文”素质、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又不至于成为学生厌烦的一个课业负担。

三、训练技能实践,夯实古文素养

写诗文鉴赏、写专题小论文、赋诗填词无疑是考察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是以积累为目的,而是以运用为终极目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写作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如写专题论文,如何立题、查找资料、提出创新点,最终如何成篇,让学生在课后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相应的论文,这个完成专题论文的过程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不仅如此,学生今后在对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作家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科研实践能力。而对对联、创作古诗词等方式,无疑更会增强学生运用古文的能力。古诗词写作练习,是教师指导学生以所学经典作品为范本进行古诗词写作的训练,这既是对学生写作古诗词能力的培养,也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特点的有效方法。

由于学生对古诗词写作有一种神秘、好奇感,所以容易产生尝试的兴趣。在老师的示范下,学生先熟悉各种诗歌体式规范,在诗体选择上,先易后难;在表达方法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将意思表达出来,然后再以诗歌的韵律格式规范之,以语言的典雅锤炼之。笔者在每一学期都会适当安排写作实践活动,写得好的诗词作品还推荐到相关文学期刊发表。据一些已毕业的同学反映,他们创作古诗词的兴趣被激发起来后,就很少停笔,已把这种技能爱好延续到工作生活中,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工作能力。

四、树立个人教学风范,实现教学相长

除了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我们为人师者,还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示范,用自己良好的形象去影响、感染学生,用自己的能力去引导他们热爱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领略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学生最反感;夸夸其谈,不照顾学生接受能力的老师学生也不感兴趣;授课方式死板、没有互动评议的老师学生也不喜欢。作为一名古代文学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树立好个人的教学风范。诗词作品,凡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也应该做到顺手就能拈来;写诗填词做论文,在要求学生实践之前自己也要先下海。

教书,既是一个育人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学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学,是一门科学的和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对于高职院校的古代文学教学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案和教法,一切都是根据学生的兴趣、就业的可能性和实际接受能力来开展。学海无涯,教无定法,教学艺术的探索还需不断积累经验,努力实践。

作者:林钗 杨映红 赵耀文 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