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学生在质疑中改进思维的可行性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浅论学生在质疑中改进思维的可行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浅论学生在质疑中改进思维的可行性

一、对在课题的质疑中引导学生创新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的灵魂。引导学生对课题提出相应的问题,不但可以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思考、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幽径悲剧》一课时,我在出示课题后即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们纷纷举起了手“:哪里的一条幽径?”“在这条幽径上发生了怎样的悲剧?”……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后,我又诱导学生:“想象一下,课文会写一条什么样的幽径?会发生什么样的悲剧?”在学生猜想后,我才让学生去阅读课文。

学生们个个急不可耐,在急切的阅读中很快便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课文写的是作者自家住处附近的一株古藤萝无缘无故被愚氓之人砍掉,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为整个幽径的悲剧、整个燕园的悲剧乃至于整个时代的悲剧。作者意在呼唤全社会都来爱美、护美。这样为进一步探讨课文的主题作了有力的铺垫。

二、在课前的预习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预习是学生学习新课必经的一步,所以我有意识地在课前“预习学案”中设立了学生“质疑问难”的环节,要求学生将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难解问题记录下来,从而促使学生在预习每一课时都能提出疑难问题来。

如预习《三颗枸杞豆》一课后,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三颗枸杞豆是谁给的?三叔为什么在弥留之际不留下其它珍贵的东西?三叔画的三幅画和画下面的三个圆圆的“0”象征着什么?为什么说这三个枸杞豆,“它是生命终结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0’!但‘0’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当学生把这些疑问弄清楚后,也就基本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及中心。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出质疑问题,既能为课上的分组讨论和探究备好材料,又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全面了解,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如此假以时日,还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在课堂质疑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极佳时机。因而我紧抓不放,在教学过程中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质疑,促进学生学、思、疑、问、悟的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创新思维。如学习《木兰诗》一课第三自然段中“到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一段,学生由于对其中运用的修辞手法领悟不深,因而在翻译时将此处直译为“到东集市上买骏马……到北市上买长鞭”,表面上似乎也说得通。我没有强行纠正,而是等待时机,诱发学生自己去发现、体会。所以当学生讨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时,我有意找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翻译这句话。结果他译成了“将军一百个都战死了,壮士十年后都回来了”。

大家都觉得这种结局不太合理,连发言者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我安慰他们这不是同学们的错,而是古人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并激发学生展开讨论、大胆思维,结果大家发现这两句合起来翻译最好。我当即予以表扬,并顺势告诉学生这是一种互文的修辞手法,同时鼓励学生回忆一下前文有没有这样的句段,让大家提出来并相互质疑。学生终于发现前面第三段开头的一段话,并重新翻译。而后又提出“作者除了运用互文的手法,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等问题。通过展开讨论,学生领悟到,还运用了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写是为了铺叙战前的紧张气氛……也是北朝民歌的一种写法。通过上述巧妙的诱导,学生从中不仅感悟到作者的构思精妙,认识到北朝民歌的特色、人物的思想情感,而且感受到质疑问难及创造性思维的乐趣。

四、在课终的质疑问难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每篇课文的教学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教学过程,让学生再质疑。我启发他们从思想内容、布局等方面提出看法。如上文提到的《木兰诗》一课,在教学结束后的质疑阶段,有学生质疑课文结尾:“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个比方虽有赞美木兰之意,但用在本诗中不够贴切。

因为“双兔傍地走”确实难“辨我是雄雌”,但木兰与战士朝夕相处、生死与共十二载“,安能”不“辨我是雄雌”?学生经过激烈的辩论,觉得木兰虽与“火伴”十二年,但由于战事紧急、战斗激烈;又处于北方———“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再加上木兰行事小心,所以“火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且更表现了木兰为人谨慎的一面,从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了。”还有同学质疑,“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弛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也许有她不慕功名利禄的一面,但这也与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以及妇女的“三从四德”有关,从而加深了全体同学对诗作背景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难与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多是从疑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所以,我们一定要巧妙地将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学生的质疑之中,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作者:郭兰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屯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