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简述古代文学家的历史功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文坛风流,仕途落寞
宋玉,约生活在公元前298年—前222年左右,又名子渊,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辞赋作家,其艺术成就极高,与同时期杰出楚辞作家屈原齐名,被后世并称为“屈宋”。尽管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相当的地位,但关于宋玉的文献记载极少,无论是生卒年月,还是仕途履历,都莫衷一是。关于宋玉较早的史料记载,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虽不过寥寥数语,但因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因此这段简略的记述,也成为后人评价宋玉的主要依据。
西汉韩婴所著《韩诗外传》中记载了宋玉因其友而见襄王,襄王待之无以异,乃让其友;而西汉经学家刘向在其编撰的《新序》一书中,也认为宋玉因其友以见楚襄王、事楚襄王而不见察;东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习凿齿在其所撰写的人物志《襄阳耆旧记》中记载宋玉“始事屈原,原旣放逐,求事楚友景差。景差惧其胜己,言之於王,王以为小臣”。虽然宋玉的生平已不可以考,但从上面为数不多的记述中,仍然可以看出宋玉出身低微,虽然儒雅风流,长于词赋、通晓音律,却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充其量只能说是楚襄王身边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文学侍臣。而在楚考烈王继位后,宋玉更是遭到冷遇,被免除了一切职务,被放逐到他的赐地云梦之田,从此终生落魄,生活得异常艰辛,甚至无衣裘以御冬兮。
数年后,秦兵灭楚,宋玉也在兵荒马乱中悄无声息地死去。虽然生前潦倒,死后寂寞,但宋玉却在文学上有极高的成就,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宋玉留下的作品约有16篇,分别是《九辩》、《招魂》、《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在宋玉之前,屈原以情入诗,使楚辞形成一种固定的文学形式,而宋玉在此基础上,创出一种韵散结合,属于文而不同于诗的赋体文学,并开大赋之先河,打破了楚辞与诗经原有的形式。
南北朝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其文学批评著述《文心雕龙》中,将宋玉与屈原相提并论,认为“屈宋逸步,莫之能追”;“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赋体文学的发展,在汉代时达到顶峰,竞相模仿者无数,如汉代汉赋的代表人物司马相如,在其《子虚赋》、《上林赋》等散体赋中,其结构、内容、表现手法上,皆有不同程度借鉴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如都采取上、下两篇,首、中、尾三段式的结构,而《美人赋》则模拟了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的主客问答体式。著名楚辞学者吴广平先生认为,汉代所有的辞赋作家,似无一人从整体上超过宋玉;也无一人,像宋玉那样对后世产生那么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宋玉在赋体文学上的成就可谓是空前绝后。而到了唐宋,唐诗宋词中大量出现宋玉作品中的典故,如《登徒子好色赋》中东家之女,李白的诗中便曾出现“扬清歌、发皓齿,北方佳人东邻子”。《高唐》赋中的朝云暮雨也时有出现,如“一枝浓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来如春梦不如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等等诗句。而宋玉这个名字也频频被诗人们提起“,何事荆台百万家、惟教宋玉擅才华”“;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妙手写徽真,水翦双眸点绛唇。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唐宋时咏宋玉的诗作,甚至已经超过了屈原,宋玉的文学影响力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
二、托物讽谏的文学思想
明代开始,朱熹视宋玉为礼法之罪人,认为宋赋为屠儿之礼佛,倡家之读礼,对宋玉的人格持否定态度。而近代郭沫若在写《屈原》时,也将宋玉定位为没有骨气的文人,认为他只是想官更高、禄更厚而已。事实上,宋玉所处的时代,楚国已经衰败不堪、岌岌可危,一直挣扎在存亡的边缘,宋玉尽管只是个出身低微的文学侍从,出于种种客观因素不能如屈原般对楚王直谏,却通过自己的作品劝百讽一、托物讽谏。如在《钓赋》中,宋玉用钓鱼这一极其平常的活动,形象地向楚襄王说明,历代昔尧、舜、汤、禹这样的明君,皆是以圣贤为竿,道德为纶,仁义为钩,禄利为饵,方能以四海为池,万民为鱼,使得天下归心,而夏桀、商纣这样昏庸残暴、不懂为君之道的暴君,只能使竿折轮绝,饵坠钩决,波涌鱼失。宋玉借着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委婉地向楚襄王阐述了深邃的治国之道,即“:王若建尧、舜之洪竿,摅禹、汤之修纶,投之于渎,视之于海,漫漫群生,孰非吾有?”宋玉精通音乐,其所著的《笛赋》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描写音乐的咏物赋。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郑声作为俗乐的代表受到许多国家统治者的喜爱,但这与儒家所提倡的雅乐背道而驰,孔子就曾说过恶郑声之乱雅乐,认为这种以满足声色享受为目的郑声有涉于淫。宋玉在《笛赋》中认为“夫奇曲雅乐,所以禁淫也”;而正是北里这样的靡靡之音,最终导致了殷商的覆灭,是以“檀卿刺郑声,周人伤北里也”。君主若要为世保兮,绝郑之遗,要远离这样的腐朽淫靡的音乐文化,方能嘉乐悠长,俟贤士兮;鹿鸣萋萋,思我友兮,为国家招揽贤士。在《高唐赋》中,宋玉在向楚襄王讲述楚王与巫山女神梦中相会的故事时,劝谏君王,若要见到神女,除了必先斋戒,差时择日,更要“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奉劝君主以天下人为念,为国家的祸福而忧虑,多任用人才,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可以说“思万方,忧国害。开贤圣,辅不逮”这十二个字,是宋玉兴国方略的具体体现。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劝谏使君王警醒,以达到政治清明,长治久安的目的。
《九辩》是宋玉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在创作这部作品时,宋玉已经到了“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见乎阳春”的地步,但却依然保持着高尚的情操“,处浊世而显荣兮,非余心之所乐”。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穷处而守高,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宁可永远贫穷也要保持情操,决不为饱食和暖衣而做有失道义的事。虽然失职见疏、穷困潦倒,国家依然在他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被贬多年,远离朝堂,使他对于社会的黑暗面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对国家的担心远远多于自己的关心。众踥蹀而日进兮,美超远而逾迈,他担心小人高升,而君主正远离有贤能的人,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后之危败,小人以私害国,担心国家会因此崩溃,卒廱蔽此浮云,下暗漠而无光。
天地似乎都已经被浮云遮住,导致下界昏暗无光。在乱世中,他只希望能够等到君主的醒悟,想亲自去见君主、游说君主,却无法可想、无路可去。愿自往而径游兮,路壅绝而不通。欲循道而平驱兮,又未知其所从。只能将愿望寄托在流星上,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儵忽而难当,只能赖皇天之厚德兮,还及君之无恙,希望依靠着皇天的厚德,保佑楚王永远安然无恙。除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之外,《九辩》的艺术性也极高,在其开篇,宋玉便接连用了十多个排句,形象地描绘了远行凄怆的情绪和萧瑟落寞的秋景,通过感叹秋风、秋叶、秋雨、秋月等景色,在秋燕、秋蝉、秋雁等动物身上赋予了人的感情,将感情与自然巧妙地融合,表达了宋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首创了悲秋的文学主题。之后千百年,悲秋这一主题在文人学士的笔下不断地被重复。
宋玉还塑造了许多不同形象的女性,根据各自身份地位的不同,赋以不同的神韵,让这些女性形象各有千秋、无一雷同,堪称一绝。比如他描写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将个一笑便能惑阳城、迷下蔡的东家之子刻画得栩栩如生。采商之女是华色含光、体美容治、含笑微喜,窥视流眄,其楚楚动人、娇羞扭捏的神态一览无余。而神女则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温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朗兮,瞭多美而可观。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质干之酰实兮,志解泰而体闲。赋予了神女温乎如莹、湿润如玉、飘逸高雅的气质。应该说,宋玉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位对女性大胆描写的作家,对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者:骆真 单位:淄博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