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论高校古代文学课教学改良的构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在如今流行的几种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中,道学家的文论往往受到高度评价,政治性强、具有道德教化作用、注重实用性的作品不但被选入教材,而且还得到推崇。与此相反,一些政治性不强但文学价值很高的作品却往往被视为“形式主义”、“唯美主义”而受到责难。文学史教材一向对唐宋古文运动推崇备至,而对骈文、赋等文体不遗余力进行抨击,都是这种倾向的表现。先秦两汉时期,文学还未独立,文史哲不分,真正的文学散文还未诞生,讲授古代散文自然不能不从历史散文和哲学散文讲起。经过魏晋“文学的自觉时代”之后,还将韩愈《原道》、柳宗元《封建论》等政论、史论文作为优秀文学作品进行讲授,恐怕是很不合适的。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的载体,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教材可谓种类繁多,异彩纷呈。任课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按照教学对象的学习目的和实际需求,本着“取法乎上,点面结合”的原则,选择一套学术观点公允,成果最新,材料丰富,学界有较高公认度的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为本,兼介其他影响较大的文学史。
通过不同版本、不同观点的文学史分析比较,任课教师可以加以点评,也可以说明自己的观点,为同学们既开阔了学术视野,也为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就方法意义上作了展示。尤其对那些拟报考研究生的同学帮助最大,为他们今后进一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范例。就作品选而言,教师也应采取这种开放性的原则。在选择一种与文学史配套的作品选本的同时,还要向同学推荐介绍其他有关选本,并介绍各自的特色,并且鼓励同学们课下根据个人兴趣,指导他们阅读有关作家的选本及别集。这样做的好处不言而喻,为那些将来有志于研究古代文学作家的学生指明了道路。我国古代文学史的内容本身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不像我国现当代文学史那样,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更新很快。
建国之后编著的文学史教材,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但其基本观点还是比较稳妥的,因而被使用多年受到众多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生的好评。近年来,由于学术研究的日新月异,很多新材料、新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的出现,使新的文学史教材应运而生。老教材的优点是学术根基扎实、阐述精炼,缺点是名词老化,方法陈旧;新教材的优点是观点新颖,立论高远,缺点是有些观点争议较大。在教学过程中,建议把二者结合使用,取长补短,给学生介绍较为客观、准确、最新的文学史观点。另外,任课教师还应经常浏览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和前沿的学术信息,及时把学术界前沿的新成果吸收到教学中来,不断为自己的教学注入新鲜信息,增加授课内容的丰富性与科研色彩。
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教学方法的改革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经常征求同学们对于教学的意见看法,并及时调整改变教学方法,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方法要求学生熟读乃至背诵大量的名句名篇,让学生从诵读中领略作品的韵味,进而体会不同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特点,从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其成功之处。但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诸如传播信息量小,不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传统教学方法的短处正是现代教学方法的长处。现代教学方法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同时调动了学生视、听、触等各种感官,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接受尽可能多的信息,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学生没有很多时间阅读大量文学名著的情况下,适当播放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对原作有一个大致了解。指导学生将文学名著与改编的影视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改编的得失,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原作的理解。
当然,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古文教学中运用,也不是万能良方。除了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之外,运用不当也会带来副作用。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时,每个学生脑海中浮现出的文学形象是不一样的,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完全一样。以观看影视作品代替对文学原著的阅读,就会削弱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根据名著改编的那些影视作品已经被融入了改编者对原作的理解,即使标榜忠实于原著,也因艺术样式的改变导致不可能与原著完全一模一样。因此,在采用这种教学手段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阅读原作文本的指导,否则就会对学生造成误导,容易使改编过的影视作品等同于作家作品。
三、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单纯的教师讲授教学法,将学生置于了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只要完成了“传道授业”的任务即可,学生也是忙于“四记”:“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答笔记,考后全忘记”。这在当今大学校园可谓是屡见不鲜。在以考试为中心的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弊端。笔者认为采用以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会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具体说来,可分为四个步骤:学生精读、教师导读、师生研读、学生实践。学生精读。近年来,在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面及阅读量跟不上教学的进度,学生只满足于通过影视来了解古典文学名著,也许这和当今的“读屏时代”有关。但他们只是从文学史上的引文中断断续续了解作品的片断或只言片语,并机械地记忆教科书中的结论,缺乏个人理解,失去了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由于课时所限,教师又无法带领学生在课堂上逐一阅读作品。因此如果采取精读经典的办法,并列出具体篇目,定期逐人检查,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精读,学生可以举一反三,体会到唐宋诗词的结构、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而且熟读这些文学精品,会成为他们文学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益终生。教师导读。在精读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讲解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并适当补充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扫清理解上的障碍,指导他们对作家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古典文学作品中大量的语汇,仅用标准的现代汉语解释,说明其涵义,可以说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如果教师用一些更加鲜活的语汇加以解释,效果自然大为不同,也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师生研读。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讨论的方式。就某一专题,要求同学们课下认真阅读,深入思考,然后组织讨论研读,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注意要选择那些争议较大的作品,让同学们在讨论中发表个人意见,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可以。由于学生受知识面窄、阅读时间短等因素的限制,难免在讨论中出现一些不成熟、片面、偏激的观点,有的同学对作品的理解还停留在表面层次,这时教师要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和弱点。在讨论后的教师评议中,对那些有价值、有新意的观点,要及时给予肯定,使同学们在作品认知方面上升到新的层次。讨论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求,使同学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一步阅读,从而进入良性循环。由于教学计划与课时所限,讨论不能经常组织;加之扩招导致的教学班规模较大,组织讨论难度可想而知。但选准某一专题,分组进行讨论,对锻炼提高同学能力,加深对作品理解,还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实践。经过以上三个步骤之后,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步骤——学生实践。学以致用是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解决学生厌倦此门课程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讲解了一些重要作品和讨论了一些专题之后,应要求同学撰写小论文,锻炼其科研写作能力。特别是对一些重要的作品篇章,要求学生揣摩作家的创作心理与动机,尝试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鼓励爱好文学创作的同学借鉴学习,大胆创作。让学生尝试写作旧体诗词,亲身体会创作的甘苦,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在今天仍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提高写作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动笔尝试创作,练习古代作家作品中的写作手法,体验古人创作的感觉与滋味。这样不仅会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而且会潜移默化、学以致用地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解国旺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