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媒体下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谈新媒体下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谈新媒体下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摘要]新媒体时代教学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目标,是当下教学改革中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例,针对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三个方面提出教学改革措施:挖掘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元素,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实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目标。

[关键词]新媒体;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国古代文学

新时代“课程思政”意味着围绕人才能力培养核心,全面推进高校思政建设,是党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向。[1]在这一方向指导下,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内容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决定了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改革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2]新媒体时代,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给课程思政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国古代文学无不体现了先祖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得以继续前行的智慧源泉和精神动力。尽管中国古代文学内部所蕴含的思想与文化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既有启示作用,也有指导意义。但是在市场大环境的冲击下,受功利主义影响,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价值与意义未能被充分认知。

(一)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价值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学习与体悟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精髓,不仅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3]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分量重、历时久和内容延展性长的课程特点;[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把握“史”的脉络,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学的历史厚重感与系统性认知,还要注重经典作品的解析,尤其是研读每个时期代表性的作品。与丰富的教学内容相比,中国古代文学课时被压缩,尤其是应用型高校更侧重于实践性。因此,在教学理念上认为减少中国古代文学课时是正当的,也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认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不能增强自己就业的筹码,还不容易弄懂,学习兴致不高。教师在较有限的课时内很难真正做到文史结合,如果教师侧重于从历史的角度把握古代文学脉络,学生又难以真正领悟与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教师很难培养学生的语言艺术美感,提升学生的文学表现力也就显得苍白无力。如果老师侧重于讲授作品,学生又难以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整体性的认知,忽视文学历史背后的文化内涵,也会影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正确认知,会流于表面的信息,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能力难以提高,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实际上,可能为了迎合学生易掌握的心理,教师更侧重于讲史,通过一长串线索简单勾勒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本身蕴含的价值自然被忽视,那以中国古代文学为载体的课程思政价值也会被忽视。众所周知,文学归根结底是“人学”,中国古代文学真正具有生命力和震撼力的是经典作品。仔细研读这些作品,旨在追寻生命的价值,有助于现代人从古代贤哲身上汲取生存所需的精神养料,有助于树立崇高信念,有助于明心养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的探索

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观念,如果直接生硬地灌输给学生,容易引起反感,教育效果只能适得其反。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主体,长期以来的思政教育主要以教师说教和理论灌输为主。[4]时下大部分中国古代文学课堂采用的是传统讲授法,讲授法有利于教师梳理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主轴线;但一味的讲解容易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难以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兴趣。这种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方式的确有利于教师控制课堂,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不紧密,课堂缺少活力,无疑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一般而言,大部分年轻人天生与古代文学有种陌生感,学生学习兴趣不够高涨,难以融入课堂学习。由于专业课教学与思想理论课长期存在分离的情况,部分专业课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却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容易忽视学生的感受。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有时也难免俗,重视教书,育人实绩则有限。

(三)忽视了新媒体垃圾信息对思政效果的干扰

得益于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导致人们过分依赖媒介信息。现在课堂上的学生基本上都是“00”后,他们是在信息环境中成长的一代,自然非常依赖各种网络资源。尽管学生能够通过网上的优质资源了解到更多古代文学知识,有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但也会受到网络垃圾信息的干扰,不利于其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影响课程思政效果。在各中触手可及的网络资源中,无论是QQ空间还是朋友圈,无论是各种网页还是各种APP,许多信息良莠不齐,尤其涉及到古代文学知识有一些极不严谨甚至是错误的,而学生对这些不良信息缺乏一定的辨别力,必定会影响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也会影响学生健康价值观的建立。

二、古代文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媒体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教育行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更是直接影响高校专业教育的方向。显而易见,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当务之急,应积极探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积极完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新媒体环境下充分利用媒介产品,进行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海量的信息资源融入到教学之中,实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信息化、科学化与思政化;积极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根据高校特点与培养目标,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5]不断推进与实践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目标。

(一)挖掘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价值

新媒体时代意味着信息大爆炸,其中不乏一些不健康的价值观,大学生拥有比历史任何时期获取信息的优势。他们的思想与世界观容易受到一些错误思想的影响,这无疑对他们的人格完善与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每一门课程都肩负着育人的使命,中国古代文学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能引导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的方向发展,改善大学生德育思想缺失的现象。新媒体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市场目标,还要传递民族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提高传统文化素养,这无疑与思政教育目标相同。相较其他课程而言,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拥有自身的优势,就是把思想引导融入到作家心路历程与其作品赏析当中,让学生在鉴赏作品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程思政价值,做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实现育人目标。作为一种教育观念,课程思政应该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教师应该遵循学习知识———锤炼心志———养成品性的整体教学设计,教师在中国古代文学教材内容上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挖掘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精华和文化精髓,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作品的赏析,在求真求知过程中挖掘思政内容,健全人格,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二)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在数字媒体时代,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该适应新媒体环境,充分利用新媒体,积极实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强化“互联网+课程思政”教育改革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地渗透进入教材、课堂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6]线上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和教学方式的灵活性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带来了活力。[7]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线上掌握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的传统讲授法。线上教学降低了课程的实施门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学生随时可以进行相关资料查询与学习,教师随时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线上教学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更多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学习效果自然提高。毋容置疑,教师应积极完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的设定除了设置教学重难点外,还应制定利用新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知识梳理与文学作品欣赏能力。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教材内容,拓展学生视野,既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形式,也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比如,在讲授田园诗歌时,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与学生一起研讨田园诗歌的发展,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制作微课或者课件,并且将制作的作品纳入到平时成绩考核中去。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一定会查阅相关资料,对田园诗的了解自然更加深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利用新媒体的便捷性,提前布置好预习内容,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将一些内容在课堂外解决,这样在课堂上可以侧重讲解重难点内容,便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教师也可以利用学习通来检查学生答题情况,巧妙设计抢答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学习通使用方便,教师可在上面制作习题库,及时作业,方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采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文学修养,这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时间效率,解决了课时被压缩的问题,也可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课后教师可以在线上进行有针对性地答疑,有的同学对某些作品钻得比较深,教师可以一对一地进行交流讨论,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网络资源经过整理后发给学生,使学生课后的学习得以拓展与延伸,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专业素养。

(三)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

新时代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有思政意识,还要有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意识,在这个大的方向下积极进行教学实践。这意味着专业课程教师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思政”这一重点,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与价值判断;[8]教师在备课中应结合教学目标充分地挖掘古代文学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效利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资源,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专业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文学鉴赏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中积极寻找与挖掘思政教育的契合点。这些点好比一颗颗珍珠,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将这些珍珠用一条思政教育的主线串起来,让学生在欣赏珍珠美的同时,领悟思政主线的作用与魅力。

三、挖掘中国古代文学精髓

在中国古代文学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是影响最深远的主题,每个时代都有不同作家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写出感天动地的篇章。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将不同时代的相关知识进行串联,形成一个系统;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一以贯之的主体思想,进而联想到当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使其深刻意识到爱国主义这一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体悟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历时性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做到古为今用。讲解《离骚》时,结合文本解析,教师可围绕爱国主义做文章,挖掘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由诗人面对现实,最后痛苦决定独穷、流亡甚至死亡,也不放弃自己的理想,仍然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自然而然就联想到现代诗人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于是带领学生联想到中国历史上每个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从“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到“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粉身碎骨浑不怕”的于谦;从“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到“拼将十万头颅血”的秋瑾;他们都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谱写出一曲曲惊天动地的壮歌。时下正处于大好时代,更应该努力学习,提升个人能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融合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也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要求在经典作品鉴赏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利用文化资源充实到课程内容当中,结合时下的热门话题,吸引学生兴趣。学生则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了解,通过现在和过去的对比,会对国家越来越富强的事实有着更直观的认识与感受,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既能够实现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现代化,也能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真正提升育人实绩。

作者:刘明秀 单位:武昌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