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地区古代文学课程改革与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人才培养,归根结底落实在课程层面。然而,就民族地区高师古代文学现状而言,存在课程边缘化、教材选用不科学、执教者素质参差不齐、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本文认为,重振古代文学基础地位,强化高师古代文学教材的适切性,提升执教者中华传统文化素养,推进古代文学教学信息化,方为新时代高师古代文学改革发展的可行之径。
关键词:高师古代文学;立德树人;现实偏差;反思与提升古代文学是高师文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古代文学因特殊的人文价值和思想性,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课程思政、保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上责无旁贷。如何提高古代文学课程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的重大课题。
一、民族地区高师古代文学的现实问题
古代文学知识覆盖面广,内容综合性强,教学难度大,实际教学往往难以达成课程目标。面对师范专业综合改革、教师资格证“国考”与师范专业认证评估等新形势,古代文学教学积弊,都让该课程教学举步维艰。
(一)课程边缘化严重
学生对课程认知“代沟”严重。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成果,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内核。由于古代文学所涉及的内容与当下生活甚少产生直接联系,距离感凸显,成长于文化多元新时期的大学生往往将古代文学视为“老古董”,加之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地位价值认识严重不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多数学生只满足于每周有限的课堂学习,鲜有学生主动阅读古典文献。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普遍不高。教师实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突出感受便是课程内容讲不动,学生的回应与互动逐年减少。一些本是常识性的古代文学知识,学生却闻所未闻,师生互动时,一些学生茫然无措。课程教学自然陷入困境,乃至举步维艰。课时过度压缩。课时过度压缩实际上是专业培养顶层设计层面课程边缘化。以F大学语文教育专业为例,该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总时数由最初的两个学年270学时逐步压缩至现在的一个学年144学时,除去各种假期冲课,实际学时更是少得可怜。课时大幅缩减,课程的核心内容难以展开讲授,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低。
(二)教材选用缺乏科学论证
部分高校古代文学教材的选用未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出发,既缺乏专业性,师范性也不明显。教材选用较为功利,甚至简单粗暴,基本上是“一言堂”“一刀切”。案例高校的师范类文科专业均开设有古代文学课程,2012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增设教师教育课程后,各专业古代文学课程在学时与学期安排上逐渐趋于一致,教材的选用既没有经过调研论证,也没征求教材使用者的意见建议,教材选用“一刀切”,单纯考虑两卷本设计,现代汉语字体排版符合古代文学开设一学年,避免学生学繁体字困难的安排[1]。至于教材内容编选是否契合高师院校师范生人才培养目标、达到课程育人目的这一核心要素,几乎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
(三)执教者的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教案与课件陈旧老套。部分教师的教案与课件从初次担任古代文学课程开始使用,一直延续至今,甚少结合学界研究动态与成果更新教学内容,选用的教材发生变化后,也没有结合现行教材的内容编排重新编写教案与优化课件,更遑论结合师范专业综合改革与认证评估新形势、学生新情况调整优化教学。教学任务式心态严重。部分教师很少钻研教材、分析学情,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教师教育振兴等新形势漠不关心,或照本宣科、或照“案”(课件)宣科;或随兴而至、离题万里;满足于课堂45分钟教学的完成与学期规定范围的内容讲授,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缺乏全面观照与整体规划。重知识传授轻情怀涵养。古代文学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且人文性统领工具性。但在课程教学实践中,教师更关注古代文学知识的传授,部分教师兼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价值塑造则普遍容易忽视。
(四)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
相较城市高校教学信息化的全面展开与纵深推进,民族地区高校教学信息化明显严重滞后。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平台每年的教学状态数据采集明确了教学信息化的考核指标,案例高校人文学科专业明显滞后,尤其是师范学院各教育学专业和师范类专业的课程信息化建设几乎没有开展。信息化教学资源匮乏。课程教学主要依托传统的纸质版教材,其他高校已建的古代文学慕课与本校古代文学教学需求不甚匹配;电子版古代文学教材与教参尚处于未公开状态。信息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缺少。教学方法上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的主体性难以保障。白板普及前,教学依靠的是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白板普及后,教学只是增加了PPT课件,白板网络未连接,只能单纯起电子黑板的作用,白板的核心功能没有呈现[2]。
二、基于立德树人的民族地区高师古代文学改革策略
应对新形势,从提升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出发,基于立德树人,推动传统学科教学的现代转型,积极开展课程革命,是民族地区高师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可行之举。
(一)转变观念,正视古代文学的基础地位作用
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基础教育的专业化语文教师,古代文学的基础地位更加凸显。要转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认识,高校需要从专业顶层设计到课程实施主体转变,正确认识古代文学对师范生师德养成、坚定教育使命、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使命的基础性作用[3]。顶层设计要去教育功利化,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涵养有机统一,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科学安排古代文学的开课学期与学时,有力保证其有效实施。执教教师要坚定课程自信,严以致学,精以施教,最大化发挥古代文学的传道情怀、授业底蕴与解惑能力。高校应正确对待处理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的关系,避免将二者二元对立。深入分析探究以古代文学为代表的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找准二者的契合点,将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实施,突出古代文学对学生的价值塑造。教师要积极推进古代文学的当代转化,深挖古代文学的时代价值,弱化古代文学的距离感,引导学生投入古代文学的快乐学习。
(二)精研教材,着力适切高师古代文学教学的教材建设
高师语文教育专业古代文学教材的选用必须坚持专业、适切的原则,对现行的各种版本的古代文学教材与专著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比对国内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古代文学教材使用的效果,从民族地区高师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择优选择。高校应重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积极开展教学研究研讨,着力教材建设,编写适合高师古代文学教学的教材,进一步发挥教材在课程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推动教学改革发展,实现古代文学的课程育德、课程育人[4]。
(三)提升素养,发挥古代文学的独有魅力
正人先正己,教师的素养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成效。古代文学教师应夯实自身专业知识储备,以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功底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与热情。备课时,教师要坚持大文科观念,文史哲通读博览,共同为古代文学实践服务;课堂上,教师要从大时代背景切入,让学生知人论世,对作家作品有更直观更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古代文学课可以向百家讲坛看齐,让学生不知不觉沉醉其中,对古代文学生出亲近之意[5]。教师要充满信心、永葆斗志,以更饱满的姿态投入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中,矢志不渝地践行教育使命。充分发挥传统人文基础学科的独有魅力,用古典文学涵养学生的道德情操。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现象,运用古典文学知识适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文化自信。创新理念,拓展教学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实现教学相长。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做到课前、课后与课堂有机联系。新课之前,教师应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要有一定量的阅读积淀,并结合问题积极思考;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对具体历史时期文学的发生发展有清晰的认识;注重课后拓展,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与研究能力。
(四)多元创新,推进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信息化
改革传统课堂,引进和建设信息化教学平台。高师院校要加大教学支持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比较成熟、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强化传统学科课程信息化导向,通过项目建设、专项培训等措施激励、引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发挥高校工科的优势,自主研发信息化教学平台,全面保障信息化教学的有序开展;重视数字化古代文学教学资源的建设,推进传统教材向立体化教材转变,丰富现有纸质教材的数字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7-08).
[2]段永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反思[J].陕西教育(高教),2018(06):22-23.
[3]梁红,黄儒敏.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4):193-195.
[4]姚晓娟,赵阳.新时代高师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创新与探索[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05):180-183.
[5]孙广华.中文师范专业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国学修养提升的思考[J].文教资料,2020(20):157-159.
作者:张佑华 单位:吉首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