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课堂以文学传承文化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代文学课堂以文学传承文化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代文学课堂以文学传承文化探析

【内容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朽动力和文化根基。对于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很多课程都与传承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在众多的课程中,古代文学又是与传统文化最密切的。古代文学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是非常关键的任务。但是就目前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来说,部分存在着与传统文化割裂、脱离等情况。这是需要引起注意,加以改革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继承与创新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课程中,古代文学课程因蕴含着众多古圣先贤的文章而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的确,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海量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走进古圣先贤的世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文学等同于传统文化。受长期以来“专业教育人才观”的影响,有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较少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从大力弘扬优秀文化的价值着手,就古代文学课堂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一、大力弘扬优秀文化的价值

在我国先贤所创作并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当中蕴含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以说,通过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方式,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第一,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均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同时亦凸显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有鉴于此,基于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目标,则必须认真研习古代文学作品,并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第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是历史上无数骚人墨客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因而表现出极高的文化价值以及美学价值,有鉴于此,通过在高校组织古代文学作品课程授课活动,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得到积淀,并且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第三,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通过带领学生学习这些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古代文学课堂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在古代文学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笔者主要从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借助重点篇章组织教学,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注重对古代文学教材内容加以完善,对课程设置加以改进、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时必须把握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与道德素养。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应当把握好这样一个理念: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并非仅仅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并且取得理想的分数,而是能够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切实的增强。对于当前部分高校大学生而言,尽管其掌握了一定的文学与文化知识,不过综合素养难以让人满意,可以想象的是,当这样的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其面临的必然是种种不适与困境。有鉴于此,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环节当中帮助学生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以便使其能够学会如何同他人相处,如何成为真正的人。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通过系统的古代文学作品知识讲解,使高校大学生的三观受到正确的引导,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充盈其内心世界。因此,在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让学生产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使我国古代传统的民族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因此,在教学里应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使古代文学作品和人的精神追求、人格魅力、为人处世结合起来,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具体来说,不能再像初中、高中那样对作品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最后总结归纳,算是完成教学任务。如果这样,那么古代文学课程必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也不会对提升人文素养有太大的帮助。既要针对难解字词进行讲解,又要从宏观上把握作品,最后以作者的人生选择成为学生该向往或者抛弃的对象。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之美,领悟人生真谛,这样才能提高人文素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文化内涵,并影响学生的三观和今后的人生选择。

(二)借助重点篇章组织教学,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无数先贤创作了诸多优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流传至今历久弥新。有鉴于此,如若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师采取常规的讲授方法,如按照年代顺序讲解,则不但难以调动学生的听讲热情,更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让学生无法从中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学作品所散发出的魅力。而依托遴选经典篇章讲解的方式,将会让学生由此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学的无上魅力。根据笔者自身从事语文课程教学的经历来看,诸如《诗经》、《离骚》、先秦散文、《史记》、李白杜甫辛弃疾苏轼等人的诗词作品等,均是古代优秀文学的杰出典范。如作为我国首部诗歌集的《诗经》,其中的诗篇表现出极具张力的现实主义精神,展现出彼时国人对于生活的真挚情感以及对于爱情的无上向往;再如《离骚》,则是屈原所撰写的政治题材抒情诗歌,表现出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兼而有之的创作风格;先秦散文代表了中华传统思想,能够生动而全面地引领国人的品行、德行。通过在古代文学课堂当中为学生介绍和讲解这些文学典范之作,将对学生的三观起到良好的指引,并且会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的积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将会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发挥出不可替代的效用。

(三)注重对古代文学教材内容加以完善,对课程设置加以改进。为了确保古代文学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对古代文学教材的内容加以健全。作为古代文学教师而言,亦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分析教材运用于教学当中的得与失,以此为健全古代文学教材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思路。一是在古代文学教材的编写过程当中,要注意对不同创作体裁以及创作题材的作品的遴选,以便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感受到不同体裁与题材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还应当注重对入选的古代文学作品范围的拓宽。现阶段国内高校古代文学作品的入选作品较多为儒家代表作,如此便忽视了对先秦诸子作品等优秀文学作品重要性,通过对入选的古代文学作品的丰富,将会使学生的知识视野得到拓宽。二是考虑到学生接受知识表现为渐进的过程,对于教材当中的古代文学作品的编排,应当遵循由浅入深的编写理念,这样不但同学生知识学习的规律相匹配,同时亦能够确保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出现偏移,而且采取这样的教材内容编排方式,将会使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体悟变得更加深入和透彻。举例而言,在屈原所创作的《离骚》这部作品当中,诗人使用的词句对于学生而言较为晦涩,如若在教材当中将这部分知识内容放置在较为靠前的章节当中,则极易会导致学生因为理解不了而丧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研习兴趣。而当将这部分知识内容放在教材后半部分时,彼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代文学素养,这样在学习起来便不会感到茫然和吃力。三是在具体的课上教学环节当中,高校应当增加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时间,原因在于,文学知识的积淀和积累,特别是古代文学知识的积淀和积累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指望通过短期内的教学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是不切实际也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唯有充分保障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时间,才能使授课教师获得充裕的教学时间对学生加以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隽永的文学魅力。

(四)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时必须把握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传统文学作品当中涵盖了诸多对于民众的道德伦理观产生巨大影响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中华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不过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亦应当意识到一个问题,任何事物都是出于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道德伦理观亦是如此,古代文学作品成型于农业社会,而今天我国已经逐渐进入经济社会,在社会形态发生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传统的道德伦理观亦会受到冲击和影响。单纯地继承传统文化还不够,还需要对当下的传统文化进行辩证的改革和创新,要使其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符合当前人们的价值观念。举例来说,在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荼毒了封建社会的女性,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得到了纠正。试想,如果一味地继承,不加以改革和创新,那么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势必将会继续毒害女性。有鉴于此,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在带领学生研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应当发挥优秀传统思想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操得到养成和升华,同时亦应当秉承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坚持教学创新,古代文学课程授课教师应当确保知识讲解同价值观浸染实现协同,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同现今一个时期的时展背景结合起来,要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活中焕发新的光彩,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触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当中不会感到枯燥、无趣,而是能够感受到浓厚的时代气息。确保古代文学课堂能够做到“接地气”,使学生真切地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内化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这样也能够使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充满兴趣与期待。

三、结语

文学教师,要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引领学生通过古代文学作品,自己心灵的归宿,受到传统文化的感召,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

作者:林玮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