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评价改革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评价改革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评价改革探析

【摘要】以经典阅读为抓手,通过评价机制提升古代文学大德育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现实问题,可以从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作品的讲解;加大过程性考核的比重;明确古代文学大德育目标,创新评价形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维度进行课程评价改革。泰山学院据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大德育;古代文学;课程评价;经典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兼具精美超妙的艺术形式和真挚动人的高尚情感,是高校学生德育的重要资源。2016年《山东高校德育综合改革指导纲要》(试行)颁布,明确提出构建大德育体系的改革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的评价是检验、促进教学的关键环节。因此古代文学课程如何以经典阅读为抓手,通过评价机制提升大德育效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德育”的内涵十分丰富,本文所论集中于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联动的全员育人,以及古代文学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实践——评价”的全过程育人。

一、目前面临的困境

从古代文学的大德育目标看,既包括知识、理论目标,也包括价值观、情感目标。以经典阅读为抓手来提升高校古代文学大德育效果,既要强化文本知识,也要运用多种策略推动学生通过含英咀华、体悟反思,来提升思想境界。以此来考量古代文学的大德育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由于教学环节偏重文学史的梳理而缺少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体悟,从而导致在评价环节德育因素难以参与,评价机制难以发挥对德育的激励作用。通过调研可知,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对作品进行细致独到的讲解并抽绎出其中的思想精华,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古代文学课时不足,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上只能集中对理论知识、文学史的勾勒。重文学史而轻作品,这并是古代文学课中独有的问题,在外国文学、现当代文学课程中也都存在,需要相关从教者共同努力解决。

2.古代文学评价存在重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的弊端。结果性考核权重过大,期末考试一张试卷常占到总成绩的80%。在期末考试之前,老师一般给学生划定考试范围。学生只要花一周时间突击背诵,往往就能获得高分。过程性评价比重过小,且因要耗用老师较多精力易流于形式主义。平时成绩一般由考勤和课程小论文构成,两者各占10分。有的老师忽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效度,只要学生在课堂考勤就给满分。对于课程小论文,有些同学只是在网上找一些材料剪切粘贴,老师并不认真评阅。这种方式严重削弱了考核评估的激励价值,更遑论对德育效果的促进。

3.古代文学大德育评价目标模糊,教师理念不能与时俱进。古代文学教师一般都认同古代文学作品蕴含丰富的德育思想,也认为在课程中应对其加以宏扬。但是有的院校没有清楚地设立古代文学德育评价总体目标,古代文学全过程育人无法形成闭环。由于德育目标不明确,导致既不能很好地指导高校德育实践,也不能检验德育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随意处置,导致不同的班级德育效果参差不齐,在考核时难以统一评判。部分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认为德育存留在课堂,止步于学校,缺乏学校、家庭、社会横向连结的大德育意识。

4.评价中以教师为主体,评价主体单一。准确把握各评价要素的价值和功能是建立合理的古代文学德育评价机制的前提条件。目前存在对德育评价的主体、客体及两者的相互作用理解不当的弊端,评价主体单一化问题较为突出。在古代文学德育评价中,常常用二分法简单划之,将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学生作为评价客体。教师作为评价主体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对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一身任之,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得到发挥。

二、改革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以经典阅读为中心提升古代文学大德育评价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从改进古代文学教学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作品的讲解,尤其是教师要潜心钻研,努力提升文学素养与德育能力。叶嘉莹先生从教七十多年,将古诗词教学与学生人格化育自然融合,为古代文学德育教学提供了典范。如《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诗,叶嘉莹对最后两句“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进行了细致而富有启发性的剖析,认为写出人生所需要经受的考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是干事业还是做学问,都需要有一种勤勤恳恳和甘于寂寞的精神。但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的,为了早日取得名利地位,往往不择手段地去表现自己,所谓‘尽快打出一个知名度来’,而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有时候就会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所以,这一首诗所写的乃是人生失意对你的考验。”叶嘉莹在解释此诗时从作品出发,将诗歌含义自然引申到对人生、人性的认识,劝勉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甘于寂寞。古代文学教师当以此为学习目标,求索古代文学德育方法,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传授思维模式、解读方式。为解决课时不足,可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增加古代文学隐性学习时长,并将线上评价和线下评价有机融合。当前中国大学慕课、泛雅、云课堂、雨课堂等各种网络学习平台建设逐渐成熟,功能日渐完备。在评价时,在保留传统课堂教学评价外,可适当加大线上教学评价比重。线上教学评价主要分三部分:教学微视频学习、在线测验、在线讨论。通过线上多维度的评价,培养大学生探索、自省的能力,促使古代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发挥更大的功效。

2.加强过程性考核。为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要求各高校强化过程性考核。2018年8月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习过程管理,“要切实加强学习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严格考试纪律、严把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制度。”同年10月,“新时代高教40条”第12条也明确提出加强本科生学习过程管理,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在古代文学大德育中也应积极推进过程性评价,并进行精细化管理。上文提到的泛雅等学习平台能够记录每位学生线上活动的轨迹,便捷客观,能大幅减少教师过程性考核耗费的精力。学生每次教学微视频学习、在线测验、在线讨论的成绩都由平台自动生成,学生能及时得到反馈。要严格考勤制度。在实际操作中,可借助手机APP“学习通”的手势签到、位置签到、二维码签到等功能实现快捷考勤。学期末软件自动统计学生出勤率,一目了然。在过程性考核中,应为学生提供解读作品、互相交流的机会。可从教学大纲安排的学习内容中,选择思想与艺术兼胜的经典篇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为大家讲授,参与教学。如讲唐宋文学时,可安排陈子昂《感遇》(兰若生春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等篇目。

3.明确古代文学大德育目标,教师适时更新观念。在学校层面上要对古代文学德育教学给予充分重视,组织各方面教育专家和古代文学教师对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实施进行论证,并形成指导性意见。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全面落实德育目标,以完善古代文学全过程育人。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深受大学生欢迎,教师也应充分利用新兴媒体为古代文学大德育服务。比如,在学期末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通过本学期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在思想认识上有哪些收获,将其作为考核内容;并上传到微信、微博平台,以高校为立足点,将德育内容向学校、社会辐射,以此构建大德育体系。

4.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作用。具体实行上可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三者结合起来,并根据作业内容合理设置三者所占比例,以确保评价更加公正客观。在以往的评价中,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与反思,以及将自评与他评结合起来,能够促进正确的自我分析与提高,进一步达到课程评价的目的。采用小组评价可以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同时也利于小组成员形成集体观念。每一小组活动的分数是由其他小组来打分,给每组同学发评分表,根据评分表上的要求进行打分。虽然同学之间有感情因素在,但是班级里有多个小组,把各小组打的分数平均一下,基本能做到相对公平。

三、探索实践

当前教育界已经逐渐意识到以经典阅读为抓手改革评价机制提升德育效果的必要性。笔者所在的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古代文学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学科之一,六十多年一直是中文专业的核心课程。文学与传媒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重视课程德育,在制定课程大纲的时候,也制定了德育大纲。古代文学教研室经前期调研并请专家论证,围绕着作品的品读、感悟、体验拟定了课程德育大纲的教学要点,并定期举行教研室活动,通过理论学习、经验交流,提高教学能力,切实落实德育大纲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以经典阅读为中心,以提升大德育效果为目的,我院古代文学课程评价构成如下:作品的积累既是古代文学课的需要,更是达到德育思想浸润的前提。因此要给学生适当增压,对记诵的篇目做出具体规定,在古代文学开设的学期进行推进,并制定出详细的考核标准。2016年12月我院与河北师范大学签订了“古典诗词500首过级考试软件”授权使用协定,并于次年在我院试行。经过多年实践摸索,我们制定了《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古典诗词背诵过级考试”实施细则》以适应我院实际情况。我院古代文学课程开设三个学期,古诗词过级贯穿始终,每个学期背诵100首,并实行过程性考核。通过制定周计划,每周背若干首,100首分阶段背完,在课上检查。在检查的时候,除了要背诵,涉及到的字、词、典故、大意也要顾及。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无法每个同学都被检查到,可采用抽查的形式,抽到的同学按对错计分,没抽到的同学视为正确,默认得分。抽查可借助“学习通”摇一摇的功能随机选人,并在“学习通”上打出成绩,系统自动进行分数统计。我院现在在“古诗词过级”期间抽查10次,占总成绩5%,最后上机考试占15%。在过程性考核上,我们还给学生布置了两项作业。一项是在学期进行中,以小组为单位,解读一首思想与艺术兼具的作品。讲哪些作品老师会根据教学任务先框定一个大范围,然后由同学投票选出。每一组学生可以自由分工进行资料收集、PPT制作、上台解说等工作。此项作业占总成绩10%,其中学生自评占分值1/3,小组评价占1/3,老师评价占1/3。另外一项是在学期尾声时,让学生谈一谈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在思想认识上的所得。我院建立了专门的古代文学德育微信公众号“文情德风”,号召学生和家长加入,学生的德育成果都会上传到微信平台上。教师将优秀作品进行推荐,同学们也在自己的朋友圈、微信群里转发评论自己或同学的作品,促进了高校、家庭、社会德育网络的形成,体现了大德育的理念。此项作业占总成绩5%。此外,线上教学中视频学习、在线测验、在线讨论占总成绩10%。因为平时抽查背诵、课上讨论,也起到了考勤的作用,所以适当降低了考勤的比重,用“学习通”考勤10次,占总成绩5%。我院自以经典阅读为抓手,改革古代文学评价机制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通过加强对作品的体悟,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有较大提高。有的同学在阅读明清经典小说后,注意到其中弘扬正义、惩恶扬善的思想:“艺术之所以称之为艺术,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与现实世界有着这样那样密切的联系,它恰恰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圣书’,相反,它永远不会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它永远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后世读者,但凡是心存正道之人,都会以其中对善良、正义的描写为榜样,以其中对邪恶、奸佞的描写为警示。”学生通过三个学期的古诗词过级考试熟练掌握300首经典诗词,不仅“腹有诗书气自华”,对以后升学和就业也大有裨益。古代文学课程如何通过评价机制提升大德育效果,是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上述工作是我院一些初步的尝试,我们坚信只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未来定会取得更加可喜的效果。

作者:王纱纱 单位:泰山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