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统筹规划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打造国内高水平古代文学金课,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打造信息化教学团队,为古代文学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创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古代文学;教学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顺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逐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古代文学是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中文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近年来,许多非中文类文科专业也将古代文学设置为基础课程,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作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代文学课程在培养学生古典文化情怀和人文精神上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长期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处于被动地位,其学习感受往往是索然无味、不得其要。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时代的需求。古代文学课程应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一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的、具有开放视野和创新意识的教学改革。

1调整教学模式

古代文学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以文学史为讲授的重点,遴选部分文学作品作为教学辅助资料。以文学史为中心的古代文学教学,出发点是保障知识的系统性,便于学生了解文学发展史。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以文学史为主的教学,仅让学生学到一些常识性的文学知识,难以让学生领悟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只有让学生深入文学作品,才能引导其充分体验审美意境,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应调整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使课程教学回归古代文学作品本身,让学生在深入阅读经典作品的基础上,把握古代文学史演进的脉络,引导学生向自主学习和个性化方向发展,在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在此模式下,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体系,充分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进行统筹设计[2]。课前,教师可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实施古代文学基础知识的传授。据笔者统计,慕课平台上与中国古代文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多达30余种。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挑选慕课资源作为课前预习材料,并将其纳入整个课程教学体系,针对课程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观看慕课视频,查找相关资料,并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以此保证学生课前学习的优质高效,为后续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课前学习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收集、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课中,将传统课堂升级为师生研讨互动的空间,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解读作品,体会古代文学的“情”“意”“味”,传承中国文化的精神,以作品阅读带动文学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此外,教师应注重提升课堂的学术含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引进课堂,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研习古代文学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课后,教师可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充分开展后续追踪和服务工作,获得有效的教学评价和积极的教学反馈。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教学工具向学生试题和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成效,收集学习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可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随时请求教师在线辅导答疑,及时反馈学习信息,并对教师教学做出评价,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2打造特色“金课”

2018年,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正式提出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要求。“金课”即最优质的课程,包含“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五种类型。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打造古代文学“金课”,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区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有效满足古代文学不同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对专业学习者来说,专题性学习有利于引发深入思考,把握学术研究的前沿[3]。教师可将文学史知识体系分解成若干研究专题,通过提炼文学作品关键知识点,将研究推向纵深,打造独具特色的专题性古代文学“金课”,如《诗经》研究、《楚辞》研究等。此类专题性古代文学“金课”,可与文学史类课程共同构建完善古代文学在线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对中国文化爱好者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对古代文学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国际开放课程。通过慕课平台分享此类课程,不但能拓宽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而且能通过国外学习者的在线信息反馈,让中西文化对话和碰撞,促进中西文化深层交流,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背景下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作为“金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仿真实验正逐渐被纳入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教高厅〔2017〕4号)要求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拓展高等教育实验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强化信息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与水平。随着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信息化手段的发展,通过虚拟时空营造古代文学作品情境,可让学习者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沉浸在虚拟时空,驰骋想象、释放灵感。如南通大学开发设计的“《楚辞》象征体系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借助虚拟仿真技术,通过构建《九歌·湘夫人》“筑室水中”的场景,将《楚辞》中复杂的象征体系具象化,使学习者在探究式学习中,逐步加深对诗歌象征体系的认识。此实验基于PC端开发设计,对《楚辞》文本内容、具体语词进行了可视化操作,实现了《楚辞》学习从“听”到“视”“演”“讲”“用”的转变,具有移动性、开放性、交互性、易操作等优点,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优化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实践表明,古代文学虚拟仿真实验,能让学习者在探索式学习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情怀。

3建设教学团队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教学改革离不开团队建设,团队建设与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需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运行高效的信息化教学团队。该团队主要由师资队伍、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三部分组成。师资队伍是教学团队的核心力量。建立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首先需要配备一名具有领导力和沟通力的专家担任队伍的领导者。队伍成员由领导者综合年龄、职称、专业等条件进行挑选,以保证整个队伍结构的合理性。领导者的任务主要是引领教师进行网络教研,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能,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之间要取长补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和青年教师创新精神,使团队保有持久、旺盛的生命力。技术队伍为教学团队提供专业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服务。信息化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智慧教室建设、课程设计平台开发、资料数据库建设、信息化教学工具维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可由校外科技公司的工程师担任,也可聘请校内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或图书馆的专业人员担任,以保障信息化教学运行的有效和畅通。管理队伍主要负责对教学团队进行管理、监督和服务,可由校级领导、院系领导、校外专家和校内行政人员组成。学校和院系层面要制定相关政策对教学团队建设予以扶持和鼓励;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团队顾问,对教学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行政人员要定期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提升服务师生的水平。此外,制度建设也是教学团队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方面,团队要不断完善内部制度建设,实行团队带头人负责制,及时总结经验,随时调整偏差;另一方面,学校层面也要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评价机制,为团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应调整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展以文学作品为本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打造国内高水平古代文学金课,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教学团队建设,为古代文学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创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郝慧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教育现代化,2019(38):44-45.

[2]葛恒刚.翻转课堂与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147-154.

[3]杨苏立.专题式翻转课堂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5):69-71,76.

作者:何继恒 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