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中生态思想的演变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代文学作品中生态思想的演变,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代文学作品中生态思想的演变

【摘要】文学作品承载时代思想,中国古代生态思想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留下了痕迹。其中先秦时期的《诗经》、魏晋时期的《世说新语》、明清时期的《徐霞客游记》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发展史的三个重要时期。汲取这些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智慧,有助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观;文学作品;生态文明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先秦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沉淀与绵延,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内涵。其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深刻阐述了人与自然这一哲学命题。不同的时期由于其自然、社会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生态思想,其中先秦时期、魏晋时期和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时代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对当时的生态思想进行了深刻阐述。

一、先秦时期以《诗经》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体现的生态思想

(一)自然界之间和谐共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我国的诗歌史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诗经》中记载了大量阐述自然界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诗歌,充分体现出先秦人民当时生活的生态环境与生态观念。《诗经》中记载了自然界之间和谐共生的诗歌,例如《小雅•鹿鸣》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描写了鹿与同伴共同分享苹草,悠然自得在自然中生存的场景。《魏风•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体现出河水清澈、蜿蜒流淌,自然界一派生机向荣的景象[1]。以上可以说明,在先秦时期,我国的自然环境较好,河流草地树林密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资源。

(二)人类在摸索与自然相处的方式

《诗经》中也记载了许多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歌。例如,讲自然灾害的《大雅•桑柔》中的“降此蟊贼,稼穑卒痒”,体现出广大百姓对虫灾的痛恨,并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初步形成了用自己的方式去对抗天灾的意识。也有讲人对自然界的破坏[2],如《周南•兔罝》中的“肃肃兔罝,施于中逵”就体现出当时的人们对于动物打捕杀是没有节制意识的;《齐风•还》中的“焚林而田”,用焚烧树林的方式来进行田猎,不仅烧毁树林田地,而且对生态环境有长期性的伤害。诸如此类的诗歌在《诗经》中不在少数,体现出在先秦时期人们普遍还没有生态保护的意识,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除此之外,《诗经》中也有许多体现出人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自然规律的遵循。先民们将山川河流拟人化以寄托情感,如《天作》中“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就是将岐山与贤明的君主相结合,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中国古代先民们对于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活十分重视,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人们普遍遵循的生活作息。《诗经》中的诗歌给我们展现了先秦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他们拥有大量的生态资源,所以对自然是崇拜和感恩的。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破坏,但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他们遵循自然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初步有了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努力寻求自身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是中国古代生态观的源头,这个时期的生态学是传统的自然生态学。

二、魏晋时期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体现的生态思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哲学的基本思想。人类社会早期由于对自然的认知不够,先民们对自然都抱有敬畏之心,将人与自然放在平等共生的位置。从先秦开始形成的生态观,在发展了近一千年后,结合《老子》《庄子》《周易》等玄学经典,以及当时战乱频发,人们消极避世的生活现状,对于生态的观念从有实际含义的自然规律向虚无缥缈的“道”和“无”发展[4]。当然,人与自然的普遍联系和尊重自然规律的核心思想并未改变,继承发展中国古代传统的生态观。《世说新语》一书展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风貌,魏晋时期的主流生态思想也在其中有所体现。

(一)尊重原生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世说新语》中提到的生态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尊重原生态自然,从整体感受自然之美;二是与自然和谐相处,核心就是道家的“无为”。魏晋人士对原生态自然的欣赏之情可以在《世说新语•言语》中体现:司马太傅斋中夜坐,于时天月明净,都无纤黔,太傅叹为佳。谢景重在坐,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太傅因戏谢曰:“居心不静,乃复强欲滓秽太清邪?”[5]这段话是司马道子与谢景重在庭中夜观天象所言。司马道子看到月朗星稀,感怀于天地之美、自然之美。而谢景重之所以被嘲笑是在于他认为添加一些景色所没有的“微云”才是美,而在崇尚原生态自然的魏晋时期,人们认为人应该主动去欣赏自然界本身的景色,而不应该以自我的意志为转移,想要通过人去改变自然。同时,《世说新语》中的人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整体,要从整体的角度去发现自然之美。《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山川河流是魏晋名士寄情之处,怪石奇松、薄雾流水或许单看都只是普通景色,但“山川自相映发”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就是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在魏晋人士眼中,自然界各组成部分相对静止,却又相互平衡彼此,不受人的控制,人也应该欣赏最原始的大自然,尊重自然界最原始的状态。

(二)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世说新语》中同样体现了魏晋士大夫希望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魏晋时期是我国古代大动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分裂是那个时代的主题,社会的失控和人口的迁徙使得人们更加愿意亲近自然、顺应自然,将自然置于人的自我之上。在自然中,他们可以暂时离开战乱纷争的社会现实,可以放纵自我,通过自然的本真追求自我的本真。《世说新语•栖逸》中写到“康僧渊在豫章,去郭数十里立精舍,旁连岭,带长川,芳林列于轩庭,清流激于堂宇。”康僧渊在离城几十里的地方修建住处,连着山岭河流,屋旁花草树木遍布。他避开众人潜心修炼,后来当他拥有名气之后便离开了这个地方。魏晋时期的士大夫很注重居住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且多数愿意避世,与自然亲近,将自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除了居住,士大夫们大多偏爱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各种活动[6]。《世说新语•雅量》中写到“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谢安在东山期间,经常和好友们去海上游玩。《世说新语》中体现的生态观已经从对自然的无知和敬畏逐渐转向对自然的尊重和融合,这一时期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加深,开始愿意主动去亲近自然,自然在乱世中成为当时士大夫阶层的慰藉。

三、明清时期以《徐霞客游记》为代表的文学作品体现的生态思想

(一)出现超前的生态意识

徐霞客是我国明朝伟大的科学家,一生致力于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方面的研究,著有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该书问世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都对其不同方面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在考察明清时期生态思想方面,《徐霞客游记》也有着较高的理论价值。书中记载,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生态环境退化的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大面积的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捕杀野生动物,造成了生态失衡。在十七世纪,生态的破坏还远不会对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徐霞客已经在书中开始对这种生态破坏进行批判,初步拥有现代的生态学意识,这是十分超前的。例如,他在书中写到“抛石聚垢,池为半塞,影遂不耀,觅之无可观也”,他意识到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做法表示反对,人类应该重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7]。

(二)拥有理性的生态观

《徐霞客游记》中展现了理性的生态观。徐霞客不信封建迷信,他的书中所记录的多是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他曾经说过“余行山中,不喜语怪”,当他看见比较奇特的景观时,一般会去寻找形成的原因,而不以鬼怪论之。他常常进入各种山洞探寻奇观,来到麻叶洞,有传言“此中有精怪,非有法术者,不能慑服”,徐霞客不理会传言,亲自进入洞中探险。在鬼神之说大行其道的封建时期,他已经建立了朴素的唯物观。除此之外,他还理性地分析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如在广西一带相传“鬼门关,十人去,九不还”,徐霞客则指出是因为热带树林中有大量的瘴气,这种毒气会造成人的死亡,和鬼神无关[8]。例如,有在水面上浮光的现象,道士以为是神使得光浮于水面,徐霞客则指出是由于洞穴中的光的折射所导致的,并不是神迹。徐霞客在书中以理性客观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解释自然规律,已经初步拥有现代科学精神,这说明在明清时期,虽然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但科学精神的萌芽已经出现,生态思想也更加偏于理性客观。

(三)出现生态保护的教育意识

徐霞客同时也十分注重生态保护教育。他用人的理论道德和他们的需求,教化人们要保护环境。《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下海子鱼可捕,上海子鱼不可捕,岂其言今不验耶?”徐霞客指出上游不可捕鱼,是因为对于当地人来说,这个时节是用于插秧的,捕鱼会妨碍农事,因为农事而耽误了捕鱼。他还在所到之处倡导用舆论、法律等方式保护生态:“安得司世道者一厉禁之”;改造浙江金华的烧石方式,改进江西鱼洞的造纸程序,抛弃原有的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实现人的需求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在《徐霞客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明清时期,已经出现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观的萌芽,能够理性地意识到人的活动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并且开始有意识地通过加强对人的教育和提高生产率去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这个时期的生态思想已经与现代生态思想较为接近。

四、总结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演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进步,文学作品是一个时代思想的载体,承载的生态思想对我国现代的生态保护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汲取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生态智慧的同时,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需求,这对推动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立甫著.《诗经选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2]苏东天著.《诗经辨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4.

[3]周婵.《诗经》价值新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3.

[4]康庄.论《世说新语》中的生态智慧[D].陕西师范大学,2007.

[5]刘义庆.世说新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徐震愕.世说新语校笺[L].北京:中华书局,2001.

[7]任小玫.文学研究的绿色新视界:《徐霞客游记》的生态批评价值、旨趣与意义探讨[J].生态经济,2007(12):159-163.

[8]张晋光.徐霞客在生态环境领域的成就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

作者:王熙越 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