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人本教学模式构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人本教学模式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人本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互联网+”时代,省属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先进科技成果,更要实施以人才培养为宗旨的教学改革,建立与之匹配的课程评价体系,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综合素养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省属高校;古代文学;人本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势所必然。以MOOC为代表的教学资源共享打破了学校的壁垒,省属院校在享受先进科技成果的同时,又有忧患之虑。教育的根本是育人,在教育信息化2.0的浪潮里,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建设和人才培育,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的无缝对接,保持自身优势,持续稳健发展。现以长春师范大学为例,探究古代文学课程在“互联网+”背景下,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本的课程改革实践。

一、坚持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

2018年9 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其中“培养什么人”是首要问题。长春师范大学是培养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工作的师范专业人才的基地,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具有语文核心素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古代文学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要体现此宗旨。

(一)课程目标

长春师范大学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育才方案,首先,要培养学生立德树人的意识,以德为先,明确师范院校要“树人之人”。其次,一名优秀的教师还要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和卓越的育人能力。再次,响应国家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倡导,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情操。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分三个层面:一是知识方面,要系统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轮廓,包括古代作家、作品、文学理论、文学流派等学科基础知识和文学现象兴衰变异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二是培养学生能借助旧注和有关资料,提高其对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探究与反思能力,并将其应用于语文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技能;三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立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和精神,充分认识古代文学对全人类文化的贡献,坚定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方面基于古代文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即将中国古代文学中最精华的部分,如先秦诸子语录、秦汉古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以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篇为重要参考。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对经典作品进行分析。真正富有生命力、能够与生命产生共鸣、融为一体的知识是作品。学生凭借作品走入古人的世界,触摸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对祖国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形成中华文化自信力,所以经典作品鉴读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将文学与文献学、史学和哲学内容相结合。没有对历史的认知,就不能领会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反映的社会现实;没有对儒、释、道、心理学、朴学的了解,就不能深刻理解各时期文学风格的特点及时代内涵;没有文献学的版本知识,就不能选择较好的古书进行阅读。所以古代文学课程具有跨学科融合的属性,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材选择

为了在教学中较好地讲解重点,突破难点,长春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课程以袁行霈先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作为教材。这部教材以文学为本位,用史学思维和文化学视角透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既有基本知识的覆盖面,又兼学术的厚重性,是古代文学课程的主导教材。章培恒、骆玉明先生的《中国文学史新著》,很多见解不同俗流,时有新意,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是主教材的补充。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

进入2.0时代,“互联网+教育”的数字化校园渐趋规模,“对分易”“雨课堂”“超星学习通”已成为很多高校教师应用的教学平台。在长春师范大学,许多教师用“超星学习通”app授课,智慧课堂也急剧升温。古代文学课程依据学生的情况和学科特点,一般采用“传递-接受”的传统教学式和智慧课堂教学式。

(一)“传递-接受”教学式

“传递-接受”是教师主讲、学生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方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这种教学方式也注入了新的元素。在古代文学课堂上,“超星学习通”被用于师生互动交流、学习情况实时反馈,以及教学信息检索等教学环节。古代文学课程时间长、跨度大、知识点多,文学发展线索错综复杂,课时有限,所以当教学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或者知识点较分散呈现时,一般采用“传递-接受”式教学。以元代散曲学习为例,散曲是元代文学一个新的增长点,涉及的散曲作家、作品很多,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只能对其作概要介绍,个别经典散曲能与学生鉴赏互动,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图所示,首先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确定教学起点,针对学习内容确定以教师为组织者,选择、设计多种媒体形式来辅助教学的策略。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先阐明学习散曲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激发其学习动机,快速进入学习情境。呈现有关散曲作家、作品的教学信息,在讲解过程中通过作家经历和作品内容凸显散曲作家的高风亮节。同时,在app上进行教、学互动,让学生在app上回答问题,对学习情况做出真实反应。教师根据app上的学生反馈评价教学效果,如果效果良好,就帮助学生将新知贯穿到后续学习中去,结束教学;如果效果略有不足,就补充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再结束教学;如果教学效果不满意,就要修改教学策略,重新确定教学起点来组织教学。这种“传递-接受”式教学,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较多的系统知识。通过教学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智慧课堂教学式

智慧课堂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是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造有利于合作探究、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进入作品鉴赏时转入智慧课堂教学,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确定教学起点。1.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app上提前布置任务,如预设讨论话题,或者通过情境创设方式将古今情感结合起来提出话题,并将学生分组,每组一个讨论题目。此时,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创造条件,如提供阅读书目,指导学生在“中国知网”上下载相关论文等信息资源,为话题讨论准备资料。2.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组讨论时每个同学都要发表见解,并发送到app上,且每组推荐一人发言,将心得和体会与同学交流。或者让组内同学化身某个角色进行情境表演,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和情感,品读作品内涵。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和表演记录他们的表现,并评价教学效果。如果达到预设教学效果,教师做总结,巩固知识与技能,促进知识转移,布置学期作业,让学生将讨论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打磨成水平较高的作业,结束讲课。如果教学效果不令人满意,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直到问题解决,再布置作业,结束教学。3.课后,教师将自己录制的微课、中国大学MOOC网站的一些相关视频,或经典戏剧的链接推送给学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并感受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智慧课堂教学采取云(智能云服务)——台(智能平台)——端(智能端应用工具)的服务方式,充分尊重学生,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阅读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探究与反思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上两种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促使其具备持续性学习的能力,较好地培养出符合毕业指标的学生。

三、构建衡量人才培养达成度的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优质的评价体系能够激励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校考核评价制度要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契合,体现人才培养的达成度。长春师范大学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阅读笔记、论文、期末试卷四项内容检验其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其中,课堂表现占20%,是教师在课堂互动与讨论中给予学生的评价。阅读笔记占20%,文学类课程、阅读作品是重点。学生通过阅读原著,生发对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认同。当前中小学语文改革,阅读量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学生将阅读笔记上传到“学习通”app,笔记共交4次,每次5分,合计20分。论文占20%,智慧课堂讨论后要求每学期完成一次作业,让学生有时间和精力完成含金量较高的作业。期末考试占40%,闭卷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四项考核既能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又与社会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力需求接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互联网+”时代,省属院校古代文学的课程建设既要充分利用科技带来的便捷与智慧,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人为本,培养知识积累、文化传承、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董彦.现代课堂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7.

[3]张治,李永智,游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治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4]刘邦奇,吴晓如.智慧课堂:新理念新模式新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柳旭 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