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古代文学作品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古代文学作品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

摘要: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代时间阶段的精神文化产物,其既可以包含对历史史实以及古代社会现象的高度概括,也可以成为古代人发散思路,研究人生哲学的智慧容器。文章以三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为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第二部分为分析其古代文化价值,第三部分则为分析其当代文化价值。通过针对当前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简论了几条发挥文学作品当代价值的可选途径。望文中内容可以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可用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艺术可以来源于任何一种物质或思想。在中国古代,器物和服饰都可以带有特殊的艺术价值。但存在于不同物质之中的艺术感却往往带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凝聚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智者的个人思想,是其文学天赋的集成之物。因此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但带有强烈的文学价值,还拥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特征。当外国历史学家想要从更加透彻的角度分析中国历史时,他们往往都会拜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用作品中所渗透出的思想与文化内涵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发展进行总结与概括。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还拥有真实的历史文化价值。针对此,本文所选定的对其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进行研究的这一研究方向,便明显具有切实的研究价值。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分析

(一)拥有深刻的地理艺术文化以及民族艺术文化

艺术虽然与平常生活所接触的内容不尽相同,但艺术来源于人们的思想,当人未能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艺术元素时,他们无法将艺术思路加以完善呈现。因此观察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思想可知,几乎所有的思想都能够与文学作品所处的时代生活特征相匹配。例如小农思想和和谐思想等,就是建立在农耕社会中的艺术思想内容。古代中国并未拥有当前这般高质量技术水平,人们要饱腹、要穿暖,就必须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活生产中。《史记》中便曾提到:“好耕农,相地之宜。”意在言明农耕就是获取生活来源的重要途径,且只有在适应的土地上重视正确的作物才能得到好的结果。农耕的稳定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故因生活需求,古代环境中农耕土地和劳动力便成为了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元素。既然生产与生活直接关联,盘踞在华夏土地上的各个主权者便开始通过战争来争夺社会资源。于是就在农耕时代所引发的战争中,这些以人文和时代为主的文化便被写入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战争所带来的是不间断的分裂与融合,被分裂的是国家领土,而融合的则是不同地区内部的人民、文化、语言以及生活习性等。在战争结束的初期阶段中,各个民族之间往往无法实现正常的交流与互融。但在各个朝代的循环治理下,人们逐渐在宏观管制和自行流动的局面中,形成了稳定的民族结构。针对此孔子也有云:“既来之,则安之”,直接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对于地理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核心论点。

(二)拥有丰富的人文艺术精神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于“人”始终比较看重。在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生活中的一切资源都来源于上天,是上天给予的恩赐。但古代中国的人却更加愿意相信是自己挪用了大自然的力量,他们认同自然所拥有的资源与能量,也更加认同自身所拥有的能力。而所有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神也都是以人作为原型。例如女娲和玉皇大帝,便都是以人作为原型而存在。且在中国的神话故事中,人也可以通过长期的修炼而成仙,这便是古代人对于人的能力的自信。外国文化中,神拥有绝对的权利,神会迷失在自己的权利和欲望中,而中国的神则与人们的生活发展密切相关。例如为人们带来生命的女娲、为人们治理洪水的大禹。这些都是与人向善的神明,更像是从民间超脱而生的英雄。从种种文学作品的内容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都会将人作为宇宙的核心,人是构成一切社会行为的主体。这一点在《尚书》中即有标注,即“唯人乃万物之灵。”这便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艺术。

(三)社会教化与个人情感的对撞艺术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人们往往对于伦理纲常异常的信奉与尊重。尤其在君主制度下,君王若要突出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要在全国范围内划分等级,国家内所有的人都拥有完全固定改的身份等级,这便是一种社会教条化的表现。不仅在身份等级层面,古代人的婚嫁、生子、遗产继承往往也都需要遵照着固定的教条。也有部分人以终身遵守教条作为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第一原则。然而规则是一方面,人们心中是否真的认同所谓的社会教条,又是一种值得深思的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作品就是对社会教化的批判。在遇到真正的情感时,实际上所有人的内心都会产生动摇。他们会更加偏向于追求个人情感,认为社会教条过于固化,难以带有人情特征。而这种对撞艺术,就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独特韵味的文学艺术。

(四)拥有底蕴深厚的变革艺术

团结与和谐始终都是中国人民所特有的精神,但团结并不代表着人们需要按照一种思维生存下去。相反,人作为一种拥有大脑的生物,人们会拥有审美、拥有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而当世界上的各种元素堆叠时,人们便会本能的对这些元素进行筛选,如若符合自己的思想以及风格特征,人们就会在元素基础上进行运作,将其变更为更加适应人类社会的物质元素。文字和音律就属于其中一种。人们搜集了社会产物中的一些音调元素和形象元素,将其进行加工直至形成具有规律和结构性的内容。这种产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们对于当下生活形态的变革。《诗品》中曾提到过,“五言居文词之要”。而之所以无言成为文词体法中的核心,其根本原因就是因其更加符合“众人所言”。但在宋代,随着人们对于诗词歌赋的审美产生了一些变动,人们开始推崇使用宋词形式创作文学作品。这种在文学作品中所产生的变动现象,就是一种相对比较平静的“革命”。人们认同当下所产生的文学物质,但也拥有不断追求新物质的思想。在著名古代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各路英雄也都在为了变革而不断活动,进而令书中的天下成为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状态。这便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变革性艺术。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古代文化价值

(一)综合时代文化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取材于人类社会,作者往往通过观察来获取创作灵感,甚至在部分作品中,作者直接以个人的人生经历作为背景素材。因此在不同时代中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即使其内容以妖魔鬼怪和仙侠为主,在作品中所涉及到的人物背景中,我们也仍然能够看到古代社会的活动形态。例如《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虽然将故事背景放置在了非明非清的状态中,但书中所刻画的贾府,实际上就是对封建时代官宦人家的最佳投影。《三国演义》也正是对战争进行深度刻画和解释的文学巨著。基本上每一个朝代都能够找到对应的文学作品,这便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完全可以起到综合时代文化特征的作用。

(二)丰富历史文化色彩

在古代,人们创作文学作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传递文化,且每个朝代都会有专人撰写一些以时代特征为主的文学作品,用以记录该朝代中所发生的事件,以供后人查阅。因此文学作品在古代,也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色彩的价值。历史上有名的文人或官员也都以搜集和读懂文学作品作为衡量自身文化底蕴的要点。如此便可看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于丰富历史文化色彩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文化价值

(一)融合古代文化是当代国家建设的必然追求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阶段中,而之所以文化自信的建立成为了国家行动方略,正是因为近年间外来文化已经对中国的青年人产生了深层次的影响。从节日这一点来看,当前多数的年轻人都会格外注重为别国传统节日举办仪式,而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参与兴趣却十分低迷,这便是文化侵略的一种表现。而在中国的建设中,每个国人都应该重视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能够理解和应用本国文化。这并非全然为国家未来建设的追求,更是身为华夏儿女所必然肩负的历史责任。因此当我们国家使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来填充当代的文化课程时,文学作品一方面能够起到为学生科普历史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够加强民众的文化归属感、民族归属感,继而加强中华儿女的团结性,减少文化侵略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文化艺术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首选素材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摒除了多数不合理的古代礼仪,于是现代人的思维和生活习惯都更加贴近于西方的生活节奏。一方面这种状态意味着中国将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则降低了中国古典文化对国人的文化影响能效。落后和腐朽的思想的确不应该被继续沿用,但对于一些传统的文化内涵,例如“和谐”、“长幼有序”等文化内涵,却仍然有价值被应用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不可否认,中国人虽然已经适应了现代化的生活模式,但是他们对于一些来自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仍然拥有共鸣,这是储存在中国人血液之中的认同感。因此当我们国家需要构建和谐社会时,便可以利用《论语》类的文学作品,为社会秩序的执行提供有价值的文化素材。

(三)文化思想是形成爱国之心的基本途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许多作品都包含着浓厚的爱国情怀。例如岳飞、屈原等人,便贯彻了以家国情怀作为人生信条的一生,为国而生、为国而死。这些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历史人物,也能够成为当代青年人的精神榜样。和平年代中青年人无需时刻喊出保家卫国的口号,但拥有爱国之心却是每个国人都应该具有的美德。《论语》中有一段话,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其意为做人必须要做有诚信之人,说出的每一句话都必须要做到。这些都是隐藏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文化内涵。而当国内的各个教育体系能够利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教育青年人时,国人便能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不断坚定自身的爱国情怀。故我们可以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明显能够起到奠定国人爱国之心的实际作用。

四、高度发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代价值的途径

(一)以教育为途径,贯彻“文化传承”发展观

在发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当代价值的进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教育作为官方传递信息的第一途径。以教育形式为主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加以渗透,基本能够起到最优效果。原因有二,其一,教育是每个国家均具备的信息传递体系,且在多年的发展中,如何渗入和教导都已经拥有了相对完善的实现体系。因此利用教育途径来挥发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明显具有可行性。其二,我国正处在建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阶段,每个学生都应该建立稳定和正确的文化传承观念。因此利用教育途径传递文学作品中的艺术价值,也能够提升文化传承的实际效率。

(二)以社会为渠道,实现多方位文化传承

国家也可以将社会作为渠道,在社会的各个活动中找寻可以传递古代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途径。例如国家可以开办一些以赏读、扮演为主的艺术类节目,用不同的感官刺激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内涵。也可以利用新媒体渠道,先开通官方账号,再配置特别行动小组,组内负责搜集和整理更加适应于不同年龄段国人的文学作品选段,再于不同时间段内进行推送,直至以多方位思维传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文化价值。

(三)以活动为方式,提升中国古代艺术风格的现代价值

地方可以适当开展一些以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主的社会活动,邀请各界文学家和学生进行参与。文学家可以发表自己对于文学作品的艺术体会和鉴赏经验,而学生们可以进行记录,通过互相交流的形式,提升古代文学作品在当代的活跃程度。这种途径也能够适当发挥古代文学的现代价值。

五、结语

综上,文章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核心,对其艺术特征和古代、现代文化价值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深厚的文化艺术价值,应被国人所理解和学习。同时国家正处在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刚好可以起到加强教育和串联思想的实际作用。且当前我国所传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便包含和谐,而儒家文化中也以和谐为先。因此综合而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文化价值,应该被国人所认同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汤锦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表现手法及特征浅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03):155-156.

[2]张亚军.试论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改革———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关系为中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98-101.

[3]方铭.西学东渐与坚持中国文学本位立场———兼论如何编写中国古代文学史[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6-29.

作者:李莎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