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启示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百家讲坛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启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百家讲坛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启示

[摘要]《百家讲坛》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以全新的方式向大众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实有功于传统文化的复兴。《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回归文学本位,凸显经典阅读;注重生命体验,培育理想人格;运用现代媒介,开展悦读实践。

[关键词]《百家讲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中国古代文学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文学各阶段及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梳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脉络,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流派、思潮,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古代文学面临极大的挑战。价值取向不明确、基础学科地位的下降、教学内容与现实的脱节、教学模式的陈旧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不容回避的问题。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应与时俱进地推进教学改革。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自2001年7月9日开播以来迅速走红。如何从《百家讲坛》中汲取生机和活力,将其贯注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中,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百家讲坛》的栏目特色及借鉴意义

《百家讲坛》作为一档讲座节目,于2001年7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正式播出。《百家讲坛》的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该节目选择观众最感兴趣、最前沿的选题,追求学术创新,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在《百家讲坛》走红的背后,隐含着许多值得高校古代文学教师思考的问题。首先,《百家讲坛》栏目聘请各大高校知名教授与文化名人,如叶嘉莹、周汝昌、易中天、刘心武、于丹、康震、蒙曼、郦波、马茂军、彭玉平等,讲解中国文化,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开辟另一平台。以2013—2018年《百家讲坛》为例,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有杨雨《端午时节话屈原》、韩田鹿《话说聊斋》、马骏《马骏品读<孙子兵法>》、李山《<诗经>中的不老爱情》、吴建民《吴建民评点<战国策>》、李建华《<红楼梦>丝绸密码》、姜鹏《姜鹏品读<资治通鉴>》、赵玉平《水浒智慧》、王翔《诗歌三曹》、郦波《唐宋八大家》、彭玉平《人间词话》等。在《百家讲坛》邀请的名家中,很多来自各大高校,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在《百家讲坛》上讲解的中国文化与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对于他们成功的探索有益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改革。其次,《百家讲坛》之学术通俗化值得关注。《百家讲坛》的节目定位为“传统文化,服务大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百家讲坛》的明星教授易中天也说:“一般学者是在向小众传播,向同行传播,用论文著作在学术界传播;《百家讲坛》则是向大众传播,向外行传播,用电视媒体在全社会传播。”[1]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为了向大众传播,甚至是外行传播,专家们必须得接地气,明确大众的需要,才能充分保障收视率。比如大宋名相赵普是继姜子牙之后,唯一的一位集谋士与宰相于一身的人。然而,大众对其评价却毁誉参半,远不及姜子牙。马茂军教授在讲解《大宋名相赵普》时,第一讲就起名“他是一个憋屈哥”。幽默的题名颇接地气,而且作为一个突破口,在激发大众好奇的同时,铺展了赵普从草根到宰相的一生。最后,作为一档文化类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注重媒介传播的方式和策略。《百家讲坛》的开头都经过精心打磨,并运用画外音的方式讲述,辅以相关配图。比如王立群讲《史记》,开头就说:“项羽是一位卓越的起义军领袖和杰出的军事统帅。项羽作战勇猛,历史上无人能够与他相比。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里,项羽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反秦将领,一跃成为西楚霸王,然后又自刎于乌江。项羽的一生,可以说是经历了大喜和大悲。在项羽的身上,有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千秋霸气,也有和虞姬凄婉缠绵的儿女情长,还有在乌江边上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怀。这些都是项羽为后人留下的感人故事。”《百家讲坛》巧妙运用图片、字幕、音乐等对主讲人的声音予以填充,做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融合。

二《百家讲坛》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启示

1回归文学本位,凸显经典阅读

王余光教授《阅读,与经典同行》指出经典包蕴了三要素:影响力、时间性、广泛性。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对中华民族精神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如《论语》《孟子》《庄子》《史记》、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等。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们承载了民族文化。它们既是国家精神的奠基石,又是温养个人心田的灵泉。当今社会瞬息万变。转型的不确定性,对物质的过度追求,都使得人们焦虑、浮躁、迷茫。《百家讲坛》诸学者说《论语》、品《史记》、读《三国》、探《红楼》,用经典阐释人生真谛,抚慰了人们焦灼迷茫的内心,使得长期遭受冷落的传统文学经典重新升温。比如王立群教授读《史记》之《秦始皇》《项羽》《大风歌》《吕后》,比如易中天教授品《三国》之《魏武挥鞭》《孙刘联盟》《三足鼎立》《重归一统》《历史回眸》,皆引起大众的关注,点燃社会阅读经典的热情。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需立足文学本位,重视原典诵读。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中国古代文学基础学科地位下降,高校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原典的现象。以笔者所在的湖南文理学院文史学院为例,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4个学期,每学期48课时。新闻学专业则开设文学经典选读课程,1个学期,共50课时,学习中国历代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学习时,由于课时的紧张,教师授课会将精力主要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线索的梳理上,并给予考研学生一些知识拓展。文学经典的阅读阻碍重重。首先是课时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增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课时量,使得教师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阅读经典。其次是繁体字问题。为了更好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笔者要求学生上课时携带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六卷本),并背诵或熟读经典文学作品。此举让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他们提出传统经典很难,遇上繁体字后可谓难上加难。笔者一方面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使用《古汉语词典》等工具,另一方面将繁体字的书写与经典的阅读融合在作业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督促。最后是经典吟诵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开展吟诵活动,鼓励学生细读经典,与他们一起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学习回归于文学本位。

2注重生命体验,培育理想人格

何谓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就是说体验生命中的种种境界。“对宇宙万物的敬畏、感恩,对大自然的心灵仰慕以及对作为个体生命的‘人’的爱与敬重,构成生命体验的内涵,在天、地、人之间,在自然与社会之间,都存在一种‘无形’而又富有‘诗意’的感通,相通与互参。”[2]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无不凝结着作者丰富的生命体验,包含了传统文人对于天、地、人的感通与领悟。《百家讲坛》在传播过程中,注重服务大众,雅俗共赏,将传统文学经典中的生命体验挖掘出来,深入浅出,让观众在聆听中受到灵魂的洗礼和心灵的感发。比如《论语》云:“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3]于丹教授讲解“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4]于丹教授选择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解读此段,将司马牛之叹推广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么,人应如何面对生命中的各种缺憾?于丹教授认为一方面得直面缺憾,勿要纠缠,另一方面鼓励大家在承认生活不足的同时,努力弥补不足,体现出对大众的关怀和指引。又如苏轼可谓北宋第一人,其幽默豁达、潇洒随缘受到后人的尊敬与赞叹。苏轼《自题金山画像》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调侃豁达的态度直面人生中的三次重大贬谪:黄州、惠州、儋州。康震教授在《百家讲坛》评说苏东坡:“什么叫潇洒?潇洒不是一天到晚昂着脑袋、甩着袖子在大街上走,潇洒很具体,它是你在生活当中,面对每一个具体困境时的表现,你的人生中所面临的每一个挑战,都在检验你潇洒的底线。‘东坡居士’这个名号也透着一股潇洒劲儿。居士的本意是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但‘东坡居士’这个称谓显然超越了本意的内涵,拥有更丰富的魅力———黄州的苏轼,是个平凡的养家糊口的劳动者,是个善于在劳动中寻找审美趣味的文人,也是个勇于在苦难中摆脱心灵枷锁的哲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面临物质上的各种难题与精神上的各种困惑。康震教授抓住“潇洒”一词衍生开去,认为真正的潇洒很具体,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展现为对生活每一次挑战的态度。苏轼的可爱也正是将人生中的一次次苦难变相转化为一次次上天的祝福,从中逸出一缕潇洒。康震教授对苏轼黄州之贬的解读,有益于大众思索如何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失意,给予观众心灵的抚慰。南开大学陈洪教授说:“我们的文学遗产,是我们民族的一部心灵史。解读这部心灵史,是文学史的不容置疑的任务。”[5]既然文学史记录了先人的喜怒哀乐,保存着他们的风姿神采,展现了他们的人格追求,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须立足文本,还原历史,以心会心,启发学生体验生命,在中国文学史的学习中培育理想人格。比如,在讲解《论语》“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3]时,笔者引入网络新闻:母亲节给母亲洗脚。笔者和学生一起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孝道。学生们认为母亲节给母亲洗脚,甚至让家长签字,有作秀的嫌疑。真正的孝道应该是色养,从心而发,落实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同时,笔者引用龙应台的《目送》“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6]笔者与学生共勉,珍惜和父母的缘分。比如,在讲解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时,笔者提醒学生此诗与《题西林壁》《戏子由》《八月十五日看潮》《狱中寄子由》等皆不相同。它没有很多现实的领悟或者实际的意义,但留下了中国文人对美的独特感受和呵护。笔者提醒学生,对美的感悟与学历无关,甚至与知识无关。笔者又举《浮生六记》之《童趣》“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7]由少年沈复与蚊子的趣事引申开去,指出美源于心之感发,根于我们对宇宙自然的天真好奇。

3运用现代媒介,开展悦读实践

《百家讲坛》在节目铺展方面,重视片头,善用悬念,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其制片人万卫说:“我们必须像好莱坞大片那样,要求3~5分钟必须有一个悬念。”[8]比如马瑞芳教授说聊斋,片头即为“蒲松龄,一位天才作家,40多年的结晶,孤独寂寞中的畅想。《聊斋志异》400多篇,神鬼妖狐的世界,亦真亦幻的梦境。说聊斋,一部《聊斋志异》,一部亦庄亦谐,谈狐说鬼的作品。它被称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短篇小说集,里面描写了很多神鬼狐妖的形象,创造了仙界、鬼界、妖界的三界鼎立。在蒲松龄天马行空的想象下,这些神鬼狐妖为什么在很多作品中成了主人翁?读这些狐魅花妖的文字竟令人手不释卷,这些神鬼狐妖在作品中有何魅力呢?”短短两分钟的叙述就将蒲松龄与《聊斋志异》交代清楚,抓住了亦庄亦谐、谈狐说鬼、短篇小说集等诸多关键。另外,片头还提出了两大问题,一是神鬼狐妖为何成为《聊斋志异》的主人翁?二是神鬼狐妖的魅力何在?从而将观众自然引入《聊斋志异》的世界中。笔者颇受启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原因之一即在于讲述者的表述过于平淡,过于学术化,没有注意到悬念的使用,以及语言的通俗化、活泼化。高校教师可借鉴《百家讲坛》的讲述方法,增加悬念,注重开场白,语言幽默活泼,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比如在讲解陶渊明时,笔者说:“不知道大家以前学习陶渊明及其作品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一些违和的地方?比如说才华横溢,笔下生花的作家容易被人记住,如庄子、苏轼、曹雪芹等,但面对陶渊明朴素的田家语,苏轼为何肉麻兮兮地说出‘我即渊明,渊明即我’?比如说曲折的阅历能砥砺人之心性,诗穷而后工,为何远离官场,平静如水的陶渊明会得到后人的顶礼膜拜?比如说丰厚的作品容易流传后世,如白居易、陆游皆为高产作家,但为何陶渊明仅凭一百余篇作品,就被林语堂评价为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笔者通过问题的方式,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兴趣,提醒学生陶渊明也许是他们熟悉的陌生人。《百家讲坛》在影像化方面颇下功夫。《百家讲坛》运用PPT的方式,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使得所讲内容简单明了,生动准确。另外,《百家讲坛》亦注重音乐、视频的穿插运用。在音乐方面,《百家讲坛》一方面广泛地运用《海神》《琵琶语》《永远的长安》《十三の春》等作为背景音乐,使得观众不因单调的讲述而疲乏。另一方面,《百家讲坛》还奉献了一些与主讲内容匹配的主题曲,从而加深观众对讲授内容的理解。比如极泷唱给刘邦的《大风歌》,比如王立群为赵匡胤主题曲《无言》填词,比如《中国字画》《大故宫》等。在视频方面,《百家讲坛》注重在讲授内容时辅以相关视频,引发观众兴趣,帮助观众进入相关情境,并减轻听觉疲劳。比如马瑞芳教授说《聊斋志异》时,插播了《梅女》《翩翩》《婴宁》等视频,视听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百家讲坛》的成功亦值得中国古代文学史授课教师思索。笔者认为可在授课时充分运用多媒体,穿插相关的音频、视频,有助于学生展开悦读,加深理解。比如在讲授杜甫时,笔者播放《佳人歌》《丽人行》《兵车行》等视频,有学生反映看得落泪,加深了对杜甫及其诗歌的理解。《百家讲坛》是央视的品牌节目,广受关注。中国古代文学史是汉语言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然而,随着市场浪潮的冲击,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出现诸多问题,亟须改革。《百家讲坛》的成功给予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诸多启发:回归文学本位,凸显经典阅读;注重生命体验,培育理想人格;运用现代媒介,开展悦读实践,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易中天.我看《百家讲坛》[M].//马瑞芳.《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2]李勇.美学原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417.

[3]杨伯峻.论语译注[M].香港:中华书局香港分局,1984:124-125,40.

[4]百家讲坛栏目组编.《百家讲坛》精品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381.

[5]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2.

[6]董小玉.中国散文名篇赏析[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9.

[7](清)沈复.浮生六记[M].合肥:黄山书社,2003:49-50.

[8]李岭涛,李德刚,陈鹏著.Top10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CCTV栏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4.

作者:雷斌慧 单位:湖南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