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古代文学课程群建设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文化自信与古代文学课程群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文化自信与古代文学课程群建设

摘要: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高校面临的问题。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既要重视课程群的建设,又要注重课堂内外教学手段的转变,还要注意形式的变化。古代文学类课程群的教学改革,事关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求任课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更需要领导层面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文化自信;古代文学教学;课程群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年大会上,同志谈道:“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2017年初,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已经摆到了“重大战略任务”的地位,显示出其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如此,在党的报告中,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再次给予了高度重视。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关键。要想提升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文化自信自然应该建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础上。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目前,中小学语文教材发生了较大变化,尤其是在近年来中小学所使用的教材中,增加了相当一部分的古诗文,这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无疑增加了古诗文的教学量。同志的一些讲话中多次提到,要继承、发展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5],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提出了新的理念。这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对于语文教育的方向,都有了比较明确的指示。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下,一些地方基础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2017年11月,笔者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教育局举办的“西乡塘区教育系统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研究课题开题报告会”、广西桂平市实验中学举办的“诗歌节”等活动,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教育在基层的发展情况。在活动中笔者还感受到,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人才上,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与传承,还有很多需要改革和提升的地方。在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古代文学类课程群承担的就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其课程的组成,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还是“中华经典诵读”“唐诗宋词鉴赏”等课程,都是与传统文化有直接关系的课程。这也就使得古代文学类课程群在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有了特殊的意义。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古代文学类课程群的责任重大。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对汉语言文学学生进行古代文学教育,成为当前古代文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为了有效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以培养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加强古代文学类课程群的建设,对传统的教学进行改革。第一,从课程设置上,以“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为基础,辅以相应的传统文化类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整个古代文学类课程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古代文学”包括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两大部分,全面描述了从上古到近代的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情况,并对历代重要的代表作家作品作叙述和评析,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演变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本门课程是整个古代文学类课程的基础,是学习其他古代文学类课程的前提,学生在把握了中国古代文学演进的基本脉络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某一阶段作家作品的具体情况。“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课程,承担着向学生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任,在古代文学类课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本门课程既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儒、释、道三家思想,又要对古代文化中的典籍情况、职官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姓氏文化、婚姻丧葬文化等作全面介绍,是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知识及古代文化制度的重要课程。这些知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对教师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在以上课程的基础上,有必要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具体的选修课程,诸如“国学基础”“中国思想史”“中国通史”“中国哲学史”“唐诗宋词鉴赏”“古典小说研究”等。这些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思想等发展的历史,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6]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正能量,全面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了解先辈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能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的价值观,能够帮助学生对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作正确判断,也就使得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把握作品。有这样的基础,学生在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时才能够正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此外,还可以开设一些短训类课程,如“古诗词写作”“楹联写作”“中华经典诵读”等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是中小学教师,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大形势下,中小学语文教师有义务传承中华文明,也就有必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必要的传统文化的普及。诗词楹联写作,可以帮助师范类学生了解和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为他们将来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经典诵读作为把握作品精髓的辅助,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而且中小学阶段的诵读对于中小学生积累知识有很大益处,师范类学生尤其应该掌握。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加大学生对原著理解的要求,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教育部近期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大学阶段的学生要“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沃土,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7]。理解原著,把握精髓,这本来就是教育部对高校学生的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将担任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上好一门课,基础必须扎实。虽然在网络时代教师的备课已经非常方便,可以直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甚至是教案,但是这与能不能上好一节课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材料、教案毕竟是别人的,能不能将这些材料完全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上课时能够得心应手的资料,这还有待个人的努力。能不能将这些材料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判断、鉴别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来把握。因此,作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对原著的理解,需要教师对学生作相应的引导。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给学生梳理清楚古代文学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还要将作家的生平与思想介绍清晰——文学作品与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和思想倾向有着天然的联系,如对王维作品的把握,就需要对王维所受佛教影响的情况有所了解,对王维所受影响的禅宗思想有所了解;而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则需要对其生平有更多的了解,对其自幼丧父、性格内向有所了解。因此,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给予学生更丰富的知识,提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相关的书籍,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更广泛地提供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与文学相关的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等知识,都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也有所了解,与文学作品直接对应的字、词、句以及语法知识等,也都有必要给学生作充分的解释。第三,在培养形式上,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靠学生的自学,课堂教学只是教师引导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发挥自身长处,展示古代文学的丰富多彩,吸引学生对课程产生必要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就会在课后积极开展各方面的学习。课后的学习才是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进行课程教学的主阵地,这也是教师与学生直接面对面时间最长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重要时间,把课程的教学深入贯彻实施,通过教师讲解,师生互动,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当前,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诱惑很多,尤其是各种互联网终端设备如平板电脑、手机等。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提醒学生少看或不看这些终端设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设备来实现教学的互动——古代文学类课程知识丰富,文学作品中也多有生字词,可以布置网上搜索任务,让学生主动拿起手机,查找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选取其中正确的答案进行回答。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又充分发挥了他们手中的设备的作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并争取引导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兴趣,从而积极投身学习之中。课外活动是学生课堂之外的最主要学习途径。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从专业学习的角度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与课程学习相关的各种活动。就古代文学而言,可以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可以结合央视最近比较火爆的“中华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栏目,开展相应的活动;可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的“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诵读活动;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组织诗词创作兴趣小组,开展古诗词创作活动;可以组织相关的文艺演出,增加学生对有关作品的理解;还可以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不断加深对有关问题的印象。课外活动的开展,对于师范生来说,本身就是提升学生教学组织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学生通过活动,可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及处理事务的能力,这样的活动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则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教师上完课后就离开了教室,学生平时几乎找不到教师,教师与学生极少沟通,更谈不上辅导。在当前网络极端发达的今天,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采取网上交流的形式,通过QQ或者微信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交流互动——当然,部分教师担心这样的交流会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科研工作,因为也许有学生会不管不顾教师的时间,随时提出问题,教师又不得不及时回答,否则会被视为无视学生的存在——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与学生约定答疑的具体时间,在非答疑时间,教师可以拒绝作答,或者是将学生的问题留待答疑时间的时候统一作答。文中所提很多关于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的问题,在过去的文科教育中已经实行过,只是后来我们的高等教育有些急功近利,忽略了这些问题,这也直接导致我们所培养的学生质量下降。如今,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重拾传统,以现念和传统方法相结合,造就一代新人,亦不失为一办法。

加强文化自信,古代文学类课程承担着历史的重任,高校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对于古代文学类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高校的管理层提出了要求。作为具体实施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古代文学类教师尤其应该担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一方面,古代文学类教师要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有一种使命感。有了对自己工作的重视,才能促使自己认真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学工作。这是提升古代文学类课程群教学改革的关键。另一方面,古代文学类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目前高校从事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师大多都是专业的博士、硕士毕业生,应该说已经有了相当的专业基础,从事基本的教学工作,应该说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是要想真正教好书,真正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还应该将自己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深刻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是从事古代文学教学的基础。二是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学会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将传统文化精华教授给学生。这里既有对教学技能方面的学习,也有对现代传播媒介的认识。既要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还要学会利用现代传媒,给学生全新的教学感受。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仅靠任课教师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应该有院系和学校层面的推动。任何个人的单打独斗,都不可能形成一种风气。从高校的管理层面来说,风气的形成,需要领导层面的全面推动。这就要求有关院系和学校层面的领导要认识到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的重要性,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性。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够在古代文学类课程群的建设上给予必要的重视,给予相应的推动。这种推动,既要有政策层面的推动,也要有经费方面的支持,还要有活动方面的支持——古代文学类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不仅仅是课堂的教学改革,还是一个全方位的建设和改革。高校古代文学类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涉及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只有教师、院系和学校层面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做好这一工作。“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7]作为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加强对其传统文化的教育,使之能够担负起这一重任,在现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文学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利用各种现代化设施,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作用,把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不断推向深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

作者:莫山洪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