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传承与发展的根本所在,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当下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在教育、民智、风俗、制度等方面共同努力,以全方位构建其传承路径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传承路径

一、始于教育:教化行而文明承

(一)学校教育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建元元年,董仲舒向汉武帝献“贤良三策”,其一曰:“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①由此可见设学校、施教化的重要性。当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其一,完整的教育体系。一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方位融入学校教育;二要以课程和教材体系构建为重点,编写一批传统文化教材;三要将课堂教育与课外体验结合起来。其二,发扬书院精神,培养高卓人才。古代书院坚持兼容并蓄,自由讲学,提倡独立研究、质疑问难、互相启发,留下了宝贵的书院精神。高校作为当下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理应继承和发扬古代书院的优良传统,大力加强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鼓励文化创新,不断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繁荣。其三,领导干部要积极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关于立德修身的丰富经验,对领导干部提升道德境界和领导智慧极具借鉴意义。就要求“领导干部多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经常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②具体来说,一是自身要下功夫,“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③刻苦学习,躬身践行;二是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要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切实提高培训实效。

(二)家庭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④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注重庭训家教,留下了丰富的家庭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下进行家庭教育的宝贵资源。其一,好家风是文化传承的精神纽带。在古代,家风、家训作为一个家族的精神内核,既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传统社会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历史上的很多名人如诸葛亮、朱熹等都留有家训。诸葛亮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分别写给儿子诸葛瞻与外甥庞涣,他教导儿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⑤劝诫外甥“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⑥对后辈的严格要求与殷切期望可见一斑。《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内容涉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被推崇为“古今家训之祖”,垂诸后世,影响深远。当下,家庭教育应充分培育优良家风,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好家风代代传承。其二,重建礼仪文化。当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文明行为,王晓华教授就认为:“国人生活在礼仪文化缺失的间隙状态———旧的礼仪文化已经失传,新的礼仪文化还未建立起来。”⑦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大力挖掘传统礼仪文化,对国民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一是生活习惯的养成,要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自立、节俭、守时等;二是文明习惯的养成,要对青少年进行基本礼仪的教育,培养其文明礼让、进退有度的良好品质;三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培养青少年独立思考、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家长应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

(三)社会课堂助力文化传承

其一,民间学院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当前,不少地区都依托当地的传统文化资源,建立各类学院,传承国学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山东的尼山书院和贵阳的孔学堂。尼山书院位于山东尼山孔庙以北,始建于元代,山东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文化品牌,在全国率先推出“图书馆+书院”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并在全省各地设立国学大课堂,普及礼仪知识,传授传统技艺。贵阳孔学堂自建成以来就大力弘扬儒学,举办了几百场传统文化公益讲座,听众达几十万人次。此外,孔学堂还与国内外众多知名大学开展交流活动,国学名家纷至沓来,授课传艺,大大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其二,发展乡村儒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乡邑教化是传承中华文化、延续乡土文明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山东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乡村儒学讲堂”“百姓学儒学”等活动,让村民与学者近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真正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生活的融合,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开启民智:提升全民文化素养

一方面,阅读经典浸润人生。钱理群先生认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提倡通过“经典阅读”,培育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开展全民经典阅读,正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民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经典是与经典对话,体味先人的思想情感,感悟人生哲理,并在感悟中提升自己。此外,经典阅读还要放宽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典籍等均要列入阅读范围。另一方面,让新媒体成为阅读利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比2013年上升了8个百分点,成人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次超过半小时。一年后的调查数据显示,这一比率仍在升高,成人日均手机阅读时长首超一小时。新媒体时代,手机、网络已然成为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如何“开机有益”,让新媒体成为阅读利器?一要在阅读内容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互联网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拓展领域,如与数字音乐、手游、动漫等相结合,提升产品内涵,避免过度商业化;二要促进阅读主体提高鉴别力,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要加强引导,主要是内容选择上的指导和时间上的掌控,以提高其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贯于风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

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曾说:“如果传统文化只存在于学者的书斋里或研讨会上,那么我们可以说,它已经死亡了。”⑨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入日常生活,才是真正活的文化。其一,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大众化、生活化,就必须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就要求大力探寻其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成都市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在成都,茶馆文化非常盛行,于是,当地就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茶馆文化相结合,推出了一批适合在茶馆里演出的作品,通过四川人喜爱的川剧、清音等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此外,还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其二,钩沉衣食住行的传统元素。一要深入挖掘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大胆创新,尝试将传统元素、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设计出既承接传统习俗,又符合现代文明的服饰。二要深入挖掘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民以食为天,传统美食承载着丰富的民俗风情,体现了人们的情感认同,要使传统饮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就要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企业精神,培育现代企业文化,在技艺传承、包装设计、品牌推广等方面不断创新。三要积极弘扬传统建筑文化。古代宫殿、庙宇的建造以及亭台楼阁的设计等都体现出一种传统美学精神,可将其运用到当下的建筑设计中,如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可将传统经典元素或标志符号合理应用于城市广场、园林、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四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休闲生活相融合。例如,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彰显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品性。当下,可普及古琴、围棋、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积极发展符合现代人需求的传统休闲文化。其三,传承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大自然的深刻认知,也寄托了中华民族的特殊情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一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凝聚精神、增强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二要积极发扬和传承民俗,精心组织各种传统节庆活动,如赛龙舟、游园灯谜、民俗表演、诗歌朗诵等;三要努力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大力宣传和普及节日知识及其丰富内涵,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成于制度:文化传统诉诸制度建设

其一,以制度建设为文化传承保驾护航。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保障。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规定将进一步完善保障机制,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保驾护航。在具体实施中,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本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地方性法规。其二,推动传统节日法定化。2008年,我国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纳入法定节假日,这体现了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人们也得以有充足的时间来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传统节日的法定化大大提升了人们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让人们在享受节日欢愉的同时,也能感悟传统文化精髓。其三,让文化传统“活”在社会规约里。社会规约是人们在进行社会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如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工守则等,这些规约或约定俗成,或行之于文,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对培育良好的社风、民风、行风具有重要作用。在制定、修订和完善这些社会规约时,要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基本理念等融入其中,为社会规约注入新活力,使人们深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者:高玉敏 纪芬叶 单位:河北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