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规划设计中国传统文化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建筑规划设计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建筑规划设计中国传统文化运用

摘要:随着人们对现代建筑要求的不断提高,逐渐重视建筑自身的内涵和价值,越来越多的出现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建筑规划设计中。本文主要结合贵州实际情况,论述了侗族建筑、苗族建筑等传统建筑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筑;贵州;少数民族;侗族

引言

我国传统文化深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意识愈发强烈,对传统文化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贵州,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到建筑规划设计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能够有效的提高建筑的社会价值,并且还够起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1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规划设计的影响

随着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对精神世界和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到建筑规划设计中,不但能够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集成发展,还能够在对人们审美要求进行满足的同时,将文化特征进行显示。传统文化指的是具有较强的沉淀性以及相应的文化传承机制的一种文化综合体。通常传统文化所包含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在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知识、技能、政治体制、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和风俗习惯等,传统文化是物质和精神文化的集合。传统文化与建筑规划设计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传统文化会给予建筑设计者丰富的设计借鉴资料,也会在不同程度上激发设计者的设计灵感。贵州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辗转迁徙、五方杂处、相互交融相长之地,这造就了贵州文化的“多样性”。其具有代表性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以及仡佬、土家、彝、瑶等少数民族文化,古朴淳厚、瑰丽多姿,与自然和谐共生、活态传承至今。贵州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它包括若干民族文化的子系统和区域文化的子系统,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复杂的文化现象。这种多元文化的形成,与贵州历史上的移民状况有直接的关系。贵州的主要居民,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都是不同时期先后移人贵州的。从南方来看,贵州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大走廊”,古代的苗瑶、百越、氏羌和淮僚都在此交汇,相互对流、穿插,形成了“既杂居又聚居”、“大杂、小聚居”的分布局面。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期以人为载体,把各种文化带了进来,这就必然形成一种多元文化。应当说,在明代以前少数民族文化居于主导地位,与少数民族文化处于某种均势,加之种种历史、地理原因,各种民族文化在这里都找到了它们生长发育的土壤,因而以“和睦共处”的方式共同发展起来。

2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贵州的地貌特殊,少有平缓地势,所以大多数民族民居都是依山而建,因材制宜。如苗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后半边靠岩着地,前半边以木柱支撑。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水族的吊脚楼也是一种传统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质的干栏式建筑形式,材料为松、杉。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喂养牲畜和堆放农具。布依族的民居建筑,多为干栏式砖木结构。但“石头房”也是其一种特色民居。其主要特点是,除了横檩是用木头外,其余全都是用方块石或者条石垒砌而成,房顶上面全盖的是石板,连房屋的窗棂也是用石头雕花装饰起来的。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座座鼓楼坐落于侗寨之中,魏然挺立,气概雄伟。侗寨建房有一规矩,即围绕鼓楼修建,犹如蜘蛛网,形成放射状。鼓楼是侗寨特有的一种民俗建筑物,它是团结的象征,侗寨的标志,在侗民心目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其附近还配套侗戏楼、风雨楼、鼓楼坪,构成社会、文化活动的中心,俨然侗寨的心脏。总的来说,贵州民族建筑多为干栏式建筑,这是一种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风、防潮、防盗、防兽等优点,对于潮湿多雨的贵州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

3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应用的思考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博大精深,仅仅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就有如此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贵州少数民族建筑中有许许多多的传统元素是值得被提取和新的表达,一旦这些元素被我们以适当的方式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设计中去时,我们的设计作品不仅具有现代美,同时也具有古典美,同时建筑本身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当前,视觉文化占据主流,导致许多的设计公司将最大的精力投入到如何创造视觉冲击的设计上,而忽略了建筑的地域性,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然而,中国的建筑要想在世界上占据一席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条必经之路。正如荣获“普利兹克奖”的王澍先生所说:“失去过去,就会失去未来,就不知道未来该向哪里去。”过去指的就是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因地制宜则是对建筑地域性和与本土文化的结合的文学表达,这样的道路是适合中国特色建筑发展的。贵州各民族的住屋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的物质载体,或者以一种物质文化现象、物质文化的存在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不同程度表现了每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结构,包括伦理思想、审美追求、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和宗教信仰等立体化的、深层的文化心理,决定了民族建筑的形式方法、行为风俗和技术特征,最后以纷繁复杂的住屋形式和聚落景象而展现。同时也作为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而富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因为他们把对自然生境的改造和适应创造一个人神共居的世界的理念、把对稳定而美好生活方式的追求的希望、把精密的技术体系、把和谐的村落形态、把传统的家庭形态、把固定的社会结构、把深层的精神结构、把异族文化的冲撞结晶统一传承了下来。如,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苗王城”的布局,地处云贵高原,湘、黔、渝交界的武夷山腊尔台地西缘,由七个村寨构成,沿国滴河和官舟河分布,形成一个类似太极“S”状构图,七个村寨首尾相接,构成一个类似“七星阵”图案,寨内军事巷道形成“八卦迷巷,歪门斜道”。这是历经石各野、龙哥达、吴不尔、龙西歌、吴黑苗等历代苗王苦心积虑经营成为“南长城”外围的军事重镇,是苗族建筑文化精神传承的历史象征。

4结语

综上所述,贵州建筑规划设计的重要特点就是少数民族建筑文化的应用,侗族建筑等少数民族建筑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传承,将传统建筑完全功能型的形式上升为艺术与功能并重的形式语言,使当代建筑既含有传统建筑的特征,又要创造时代风貌,对传统形式的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以传统的环境观加现代科技与理论,以现代材料和建筑技术给予设计观念更多可实现的手段和空间,使当代建筑环境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交互感应的文化面貌。在现代建筑规划设计中,不但需要积极的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更需要责无旁贷的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建立起建筑和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实现现代建筑设计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利娟.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建筑规划设计的思考[J].贵图学刊,2010(4):13~14.

[2]华治宇.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J].城市建筑,2013(18):32.

[3]范昭平.现代公共建筑造型设计语言的特征与语言组织方式———以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0):17~18.

[4]张东旭,陈雷,李燕.中国传统文化指引下的现代校园设计———沈阳市北方软件学院规划方案[J].城市建筑,2011(02):107~109.

作者:杨荣和 单位:铜仁市规划局贵州大龙经济开发区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