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传统文化创新(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其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来源,提供了丰富的哲理思想和教育资源,而由于特定时代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其现状令人担忧。在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背景下高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不断探索创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策略。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意义
(一)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古国,形成了影响全世界的优秀文化,传承着人类历史辉煌而灿烂的文明纪录。中华民族历经种种苦难仍然闻名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和持久不衰的文化源泉所带来的精神力量。民族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而一个民族最大的悲哀就是丢了传统、忘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民族要复兴,当代青年人责无旁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充分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片主阵地,积极引导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感受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生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进而激发强烈的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情怀。关于个人和国家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辟阐述,比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日知录》中“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儒林外史》中“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如此家国情怀能极大激发起大学生为民族自豪、为祖国献身的高尚情操,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意识,为祖国的繁荣强盛而努力学习。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自古以来,提起中国就想到“文明之都”“礼仪之邦”,是受中国传统文化长期陶冶的结果。几千年前的先人都能意识到,一个人要靠良好的道德修养来安身立命。这里说的道德修养包括爱己、爱人、爱国。爱己既要热爱生命,又要“君子慎其独也”;爱人既要谦逊礼让,又要“君子必诚其意”;个人拥有高尚的品德,才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心,整个社会才能实现“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理想。在现在虚拟网络盛行,物欲泛滥、经济利益至上的时代,学习民族优秀之文化,注重爱心培养,注重自律习惯养成,自觉节制与包容,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武装自己头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这样在面对外面纷繁多变的世界时保持不变的道德初心,又可以将道德观念内化为一种道德操守,达到知行合一。
(三)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进取有为的品格
《易经》说有德行的君子理想人格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就是要刚健有为,勇往直前;老子《道德经》讲“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那些靠着强大的内心精神动力来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刚健有力的人格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正是无数的仁人志士满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抱负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谱写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英雄史诗。作为独生子女的当代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大多安于现状,进取心差,心理承受力差。在这个时候引导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古人身上感受那份正能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如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需要一代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尤其在面对逆境受挫时,不抛弃不放弃,以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解决实际问题。
(四)有助于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方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教育思想经过后人的解读焕发出新的生命,为当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都在努力培养治国之人才,他认为"德”必须放在第一位,并总结了“仁义礼智信”五常教育,成为影响后人道德教育的重要借鉴。特别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教育方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即后来的“身教重于言教”。[2]对于教育者来说,必须重视自身的素质和形象,这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培养起示范作用,这就对所有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受教育者必先要接受教育,加强道德修养,提升自身素质。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作为至理名言,迄今依然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推崇的真理。现在的九零后大学生生活环境、性格特点、个性心理都有很大差异,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不同,针对不同学生特点选择最适合他的方法才能确保教育的有效性。“知行合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在告诫教育工作者单纯讲授教科书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必须结合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解决具体问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现状
(一)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学校是教育主阵地,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制度使得评判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依然是考试成绩,因而素质教育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表面。通过对山东省济南市3所高校大学生调查取样了解到,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是以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主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主阵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没有对传统文化方面的教学要求;另一部分是以辅导员为主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主要是处理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具体事务性要求居多,几乎不涉及传统文化教育。无论是课上的理论学习还是课下的思政教育活动,都没有运用传统文化资源,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被边缘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还有待加强。[3]
(二)受西方文化冲击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
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基本定位是几篇枯燥的文言文,对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体系缺乏学习和研究。随着改革开放大量涌进的西方文化受到九零后年轻人的追捧。有的大学生甚至认为,传统文化代表保守与过时,西方文化才是现代和时尚。所以现在的大学生热衷过圣诞节,吃肯德基,而具有传统道德的文化被渐渐淡忘。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冲击,当今校园里传统的诚信为本观念被弱化,到处充斥着文凭造假、考试作弊、网络诈骗,而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大学生认知传统文化的程度之低,令人担忧。
(三)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承途径单一
教育制度改革,加大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学习。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校开始重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多是在原有理论课基础上,增设有关传统文化的公共选修课,比如:“国学经典导读”、“国学与生活”等,以此来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但实际运行情况并不乐观。本人就曾开设“国学经典导读”选修课,学生们对选修课的态度是,首先关注选修课的学分,然后再看喜欢程度,而对从中获取的知识不够关心。正因为学分比较低,这门选修课只开了一学期就被学生边缘化了。在与学生交流中谈到喜欢哪种学习形式,很多人不喜欢单纯的课上理论讲解,希望通过团学活动或第二课堂,在实践中学习更有趣,还有人喜欢通过网络、媒体资源等先进手段学习。随着对传统文化宣传力度的加大,主动要求学习了解传统文化学生不断增加,更希望学习渠道多样化。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策略的创新
(一)更新教育理念,充分运用好“第一课堂”这个主渠道,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体系
文化的复兴将带动民族复兴。在当前主席提出实现中国梦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自觉更新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组织教育工作者学习研讨,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确保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得到落实,纳入整体的课程体系中。在开设《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基础上开设诸子百家等经典导读的选修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相对枯燥的思政课更加生动。高校依托本地传统文化特色资源,结合本学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组织编写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比如山东省高校可以把齐鲁大地儒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本文化中,打造既具有民族文化精神又具典型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修养,发挥其对学生的主导性作用
思政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理论学习,辅导员组织指导学生课余活动,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目标是一致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对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将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要从如下两方面入手来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
1.加强理论学习,自觉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寻求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自觉结合实际工作申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参与高校辅导员专题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理论水平。
2.从教育方法上,主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学会“因材施教”。具体运用上,辅导员有针对性通过谈话交流、走进学生宿舍,贴近学生生活,触及学生的心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上多进行互动、展开讨论、让学生体验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
(三)发挥大学生主体性作用,引导大学生阅读经典,践行古训
党的十八大报告发出了开展全民经典阅读活动的倡议,以此为契机来提升全民整体文化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问题,实现社会文化自觉。而在校大学生正是专心学习的年龄,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高校要把大学生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作为重点培养内容来抓。学校加大对图书馆优秀传统文化书目的收藏投入,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我阅读,我快乐”的学习氛围。教学规划中赋予人文素养以特定学分,在低年级阶段规定阅读经典书籍数量,学期末考核打分;大力支持学生文化兴趣爱好社团建设。对高年级学生开展经典读书经验交流会,邀请国学专家做报告。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体验所包含的民族特色和人文精神,力求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指导具体的日常行为,做一个拥有文化魅力的大学生。
(四)开展多种形式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传统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既能充分表现学校的软实力,又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力。立足现在,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把握历史与时代的结合点,展现校园文化浓厚的艺术魅力。
1.高校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构筑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在校园里悬挂标语,在教学楼走廊上悬挂古代名人图像、经典名句等,校园环境设施都可以成为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载体,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不知不觉中就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2.以“第二课堂”形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邀请国学大师举办传统国学讲座,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组织收看央视《百家讲坛》经典导读。学校团委及学生文化社团利用校广播电台、校报刊、微信网站等媒体平台,在春节、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之际,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纪念日之时,举办主题鲜明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活动,感染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领略传统文化带来的无穷魅力。[5]
(五)充分发挥网络辐射作用,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当今网络信息交流已经成为九零后大学生最喜欢的交流方式,因此高校要采取措施运用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互联网改变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变单调说教灌输式为生动活泼的互动交流式。借助互联网手段,让大学生超越时空限制,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接触、学习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因此说,只有占领了互联网阵地,才能真正拥有大学生这个群体。高校加强互联网站建设,把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推送到网站上,开通有关“国学”的主题网页,定期更换主题内容;开通“网上课堂”,上传国学大师讲座,设立专门的互动交流区,解疑答惑;在网络上定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营造“爱传统,学国学”的良好氛围。高校要重视网络的双刃剑特点,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督管理,倡导正能量,对有损大学生身心的各种负面信息坚决抵制排除,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创设良好的平台。
作者:孟文阁 单位:山东英才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肖朝英朱亚妮.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品牌,2015(2):284.
[2]余博.浅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5(6):217-218.
[3]赵晶晶唐丽.议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50-51.
[4]胡万年伍小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2:49-50.
[5]金国峰宋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5(8):21-24.
[6]杨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保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5):42
第二篇:高校传统文化学生信仰价值思考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着国人的品格特质,在现代社会中仍有着重要的价值与功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多元文化冲突加剧,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缺位,造成大学生个体信仰体系“空巢”现象严重。本文通过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法,从当前教学与社会现实出发,提出为学生架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空间、从社会教育机制与环境视角建构个体的人格价值、引导个体价值体系的自我审视并规范其网络行为等具体措施,以期为重构当代高校学生信仰探索出一条路径。
关键词:
传统文化;文化素养;价值观;人格修为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说,文化是人类的遗产的现代呈现,是人类知识的节点在当下社会的再生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而在现在的社会生活的再现,对当下社会仍然发挥一系列的影响与作用,这也是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惯习”使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传统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也有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扬善抑恶,真善美相统一;重伦理的价值取向;重知识、信义、道德;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以人为本,强调“君子”人格,崇尚统一,这是超越时代魅力的优秀传统必须具备的。面对多元文化的冲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传统文化如何应验与行走于当下,必当是学者们亟待思考的重要话题。”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其信仰问题也必然成为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重要话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缺位造成大学生信仰“空巢”
(一)大学生个体人文精神的缺位。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下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他有人文,有独特的精神文化。目前,我国大学生是在中学应试教育下走进大学校门的。进入大学之前,大学生所看的书大多是考试用书,很少、甚至没有接触人文精神,这是目前大学生出现人文知识空白的主要原因。而且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倾向,影响了人们的感情、个性和人格的培养及塑造。当今大学生大多缺少人文精神,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片面追求个人知识、技能的学习,缺乏同情心、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二)传统伦理价值观念的让位。
儒家伦理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和核心,一直是影响中国汉文化的主体思想,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在仁爱、诚信、中庸、天人合一等思想上。所谓“仁爱”,即指宽仁慈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千百年来,诚信被中华民族视为自身行为的规范和道德修养。“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指的是处事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强调人们要自觉地进行自我修行、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至善、至仁、至诚的人。“天人合一”是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指合一于至诚、至善。“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指像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要求人们自觉修行,像“天”一样造福于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实践证明,儒家传统伦理价值观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在今天社会转型时期,虽然大多数大学生仍然带有某些传统价值观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待人处事真诚、老实,与人团结友善,尊敬老师,孝敬父母,但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大学生思想道德不断滑坡,陷入了以自我为中心或极端个人主义的误区。
(三)个体人格修为意识的淡化。
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理想人格的最终体现。虽然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但仍与社会的期望有落差,表现为:第一,道德意识不强、道德行为不良以及道德人格不够高尚等。比如大学生信手涂鸦的“课桌文化”、“厕所文化”、“墙壁文化”在各个大学可以说随处可见;图书馆书籍和杂志许多被撕页,让需要的人无从借阅。第二,完美主义倾向,人际适应不良,心理人格不够健全。一系列不和谐的现象凸显了大学生的人格缺失,他们毫不珍视生命的价值,甚至把自己的生命当成儿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面对挫折和失败、面对不如意,就采取极端方式,以求得自身的解脱,这说明大学生人格严重扭曲。第三,信仰危机与政治人格不完备。当代大学生中的一部分学生不相信科学,甚至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的态度;部分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精神空虚。还有部分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不良思想影响严重,价值取向明显存在偏坡,且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近几年大学生群体中的不和谐事件时有发生,凸显了大学生人格修为意识的谈化。
二、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信仰的探索
(一)为学生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空间。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几千年来文明发展的宝贵财富,蕴含着丰富的理性人文精神。将中学的政治课具体化为国情教育课,其中一部分以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内容为主,并且,可以在中学的历史、语文等课程中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传统文化。当学生进入高校后,通过文史哲课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并以必修课的方式加以强化。同时,校方可以在非文学类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参观历史文化古迹等强化传统文化的灌输,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生产的重要依托。
(二)从社会教育机制与环境视角建构个体的人格价值。
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在大学生教育中,理应广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魅力无穷,能够影响并调整人们价值体系,尤其是对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而言,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生力军,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在这种关键时期,大学生的人格塑造紧迫而重要。因此,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要优化教育教学的现行机制,进行正确的人格修为养成教育,更要注重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养成教育,使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要求各科老师在保持自身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基础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正确积极的观念传输到每一个学生的心中。同时,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氛围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的大学生,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和良好的品质。目前,全国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整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地方,所以要把加强校风建设、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当做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来抓。
(三)引导个体价值体系的自我审视并规范其网络行为。
当下,不少大学生过分看重个人利益、个人价值,而不是社会利益、社会价值。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及社会利益,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明显的功利色彩。因此,在大学生价值体系的建构中,要引导学生多选择对自己有帮助、有积极影响的交往对象,促使他们充实和完善自我。当今的大学生都比较现实,注重个人得失,这与市场经济的利己倾向的影响分不开。因此要加强完善学校与社会的沟通机制,净化社会环境,同时,学校应与社会团体联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最终使大学生的认知回归正轨。数字化时代,学校还要关注虚拟的空间化,加强网络空间的管理。网络作为一张联通多元社会文化的场域空间,给大学生个体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文化营养,但也给学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网络空间建设,搭建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平台,通过QQ、微信、博客等媒介传播传统文化,以促进学生认知与信仰的提升。
三、结语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得好与坏,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的发展。面对当下大学生个体传统文化缺位所导致的信仰缺失,要从启蒙教育入手,要从现在做起,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引导大学生走出错误人生价值观的误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作者:宿玉 李兴兴 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2,(1).
〔2〕武艳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状况及特点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
〔3〕王淳.大学生价值观特点管窥[J].江苏高教,1995,(05).
〔4〕杨廷文,袁梅.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措施[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S1).
第三篇:高校思政理论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国家层面、大学生个人层面、教学层面以及文化层面的合力使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融入融合提供了充足的现实基础。环视目前高校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场景,非常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教育场域中的冷遇。鉴于此,高校务必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工作,充分发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创新性,从契合与对接中思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如何科学及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新鲜度与文化吸引力。
关键词:
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成分,具有很多有益的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当代中国高校教育学生的重要思想资源,非常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与渗透。当前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除了教育形式的探讨外,笔者以为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话语系统的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注入新鲜的教育养分,能够收到一举多得的效果。因此,研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价值。[1]笔者拟在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逻辑关联性的基础上,分析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主动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对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逻辑关联性
作为中华文化大家庭的重要成分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多场合都在提及与强调传统文化的作用与价值,强调其育人功能与文化作用。可见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性。作为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理所应当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其教育的文化性、吸引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从内涵视角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有益成分,是无益处的文化,包括优秀的历史文化、茶文化、伦理文化、道德文化、诗歌、艺术文化、建筑文化、制度文化等等。这些不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和类型,也具有不同的价值。从功能视角来讲,发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资政功能。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当代中国的软实力,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学习,能够极大提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提升国民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与认同、接受,普及国民的文化知识。[2]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与资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很多有益的素材与启示,能够提供很多成就一生的有用借鉴。最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诸多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理念、经验与文化,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丰富的素材。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相关性
作为中华文化家庭的重要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提供很好的平台与渠道,由此可见两者具有诸多的关联性。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丰富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需要丰富的教育内容很多,比如法治知识、历史知识、哲学知识、文学知识、艺术知识、网络知识、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现代文化等等,都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需要吸收借鉴的对象。其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很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素材与教育资源,能够在不同层面、不同方面和不同学科领域领域视角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创新发展。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的重要渠道与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体系的重要分支,其传承与发扬的阵地很多,比如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志愿者活动、公益活动等,这些都可以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渗透的好渠道与好去处。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渠道与形式,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种好形式与好渠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广大、得以传承与践行认同。
二、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环视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现实教育场域,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其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还做得很不够,在融入的理念、方式、内容、主体素质、保障机制与考核督导机制等方面都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尽人意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融入效果,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文化自觉自主意识非常不够,[3]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互动发展与融合发展,影响了对当代大学生的国学教育。
(一)融入的理念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健康发展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没有很好注重融入理念的建构,一是没有很好遵循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作科学性坚持不够;二是没有很好思考和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入的各个环节与各个要素的系统与协调发展,致使这种融入的系统协调理念坚持不足;三是没有很好打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开放局面,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显得开放共享的教育理念不足;四是没有很好地把握好学生、教师的思想文化发展现状,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显得人本性的教育理念不足。
(二)融入的内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视域拓展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没有很好注重融入内容的建构与整合,没有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与法治教育、国家历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等融合与对接,没有建构好两者融合的内容体系与话语体系,致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覆盖面很不宽泛。这其实为高校思政教师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那就是要好好构建好这种融入内容的对接与融合契合。
(三)融入的方式与手段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有效性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没有很好注重融入方式的创新与整合。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活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得不够。这其实为高校思政教师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那就是要好好选择与思考这种融入应该采用的办法与手段。
(四)主体素质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理论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主体力量建设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没有很好注重融入主体素质的提升,没有做好大学生和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强化、文化自信认同工作。
(五)保障条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理论
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条件保障供给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没有很好注重融入条件的建构。没有制定好相应的融入制度,没有提供好需要的相应教育环境与载体,对开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费投入供给不足。
(六)考核机制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政理论
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有效驱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没有很好注重融入工作考核机制的建构,没有针对这种融入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各个层面进行考核体系与框架的构建。
三、主动改革创新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我们应该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方针,从教育融入的理念、内容、方式、主体素质、保障机制、督导机制等方面创新发展,将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常态化发展。[4]
(一)以人本理念为主,构建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体系,推动这项融入工作健康发展
融入的理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导,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务必要注重融入理念的构建与创新,严格遵循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规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工作科学化发展;思考和把握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入的各个环节与各个要素的系统与协调发展,推动这种融入的系统协调发展;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开放共享发展,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吧包容化发展。
(二)以道德文化、伦理文化、爱国文化等为主,不断完善
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系,努力拓展这项融入工作的视域与范畴融入的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基础,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务必要注重融入内容的完善与创新,做好优秀传统文化与法治教育、国家历史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等融合与对接工作,将传统文化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体系与话语体系之中,突出这种融合内容的时代性、本土化和大众化、科学化发展。
(三)以间接融入与直接融入等相结合,努力创新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形式与手段
融入的方式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务必要注重融入形式的选择与创新整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与网络教学、活动教学等教学手段中努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和传承工作。
(四)以教师自身文化素质与学生文化素质提升为主,努力夯实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
融入的主体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务必要注重融入主体素质的提升培育,大力做好大学生和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强化、文化自信认同工作,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尤其是传统文化知识面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五)以思政课程内容改革和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为主,加大对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性条件的供给
融入的保障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条件,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务必要注重融入条件的配置与供给,针对这种融入工作的需要,形成一套融入的规则与制度,及时提供好需要的相应教育环境与载体,加大对开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费投入供给。
(六)以文化素质的提高为重要考核指标,健全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督导机制
融入效果的考核督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机制,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务必要注重融入工作考核督导机制的构建与执行,以学生思想、文化与道德提升为重要考核指标,科学建构好融入工作考核机制,针对这种融入工作的各个环节与各个层面进行搭建好督导考核体系与框架。
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高校思政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的努力,更需要从不同视角去探索和尝试。立德树人与开放融合的教育形式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与平台。目前重要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好好进行教学的改革发展,[5]以教育信息化、国际化发展为契机,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形式、内容与话语表达,力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改革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驱动创新发展态势。
作者:余应坤 单位: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注:本文系2015年安徽省质量工程重点教研项目“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省示范性高职为例”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jyxm495;2016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6A0902;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委托研究重点项目“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K2015A823)
参考文献:
[1]朱淼.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
[2]刘爱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J].思想理论教育,2015,(3).
[3]黄洁.文化自觉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4,(20).
[4]迟成勇.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融合[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
[5]付秀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5,(5).
第四篇:高校英语教学传统文化融入
【摘要】
高校英语教学经历了较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能够应对不同阶段出现的教学问题。整体来讲,教学情况得到了优化。高校英语教学在实施中采用了多样的方式,不同于常规教学,它将教学创新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之一。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英语教学,也是新时期各个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需要达到的目标。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讲,高校英语教学所做出的变化符合广大学生的需要。高校英语教学的创新需要得到坚持,并不断优化,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学;传统文化;融入
高校英语教学并不是单一的,其中,单词、语法依然是广大学生学习的重点之一,但是除此之外,教师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比如在英语赏析、理解方面,通过多方面的途径,采取针对性教学,让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这是目前广大高校采取的教学策略。与以往教学不同的是,传统文化开始融入教学。这有助于改变传统高校英语教学中以西方文化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现状,能够提高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长期坚持,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够更加科学合理。
一、高校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丰富
高校英语教学不同于初高中英语教学,后者注重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能力。高校英语教学采取综合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不同方面的英语能力培养,进行教学,开创了一种显著不同的教学方式。高校英语教学中增加了文学赏析、外贸函电等学习内容,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教学内容避免单一,更加讲求学生学习的综合性、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是高校英语教学的显著特点,同时也是高校学生英语能力能够得到提高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现状改善
高校英语教学总体朝着更加科学的方向发展,从教学内容、体系、理念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英语教学大大改善。以往教学受到了各种不良条件的限制,如设施、教学理念、方针的不良影响,英语教学存在许多不足,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许多地方需要得到改进。现今的高校英语教学更多地能够看到学生的整体英语能力得到了提高,不再是仅仅只能记忆基本英语知识,他们对于英语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这是高校英语教学得到进步的体现。[1]
二、高校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必要性
(一)英语教学的需要
发展教育、改善教育,是我国一直在教育方面想要做好的工作。高校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以英语为主导,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从中受益,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们体会传统文化的奥妙,是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途径。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更多地是以英美文化为主导,对于传统文化,所涉及到的教学非常少。必须改变这一现状,立足于英语教学的需要,从长远出发,在教学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元素,发展新型教育。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能力
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不仅仅取决于学生所付出的努力,教学是否科学合理,也是影响学生英语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融入传统文化,是高校英语丰富教学的体现,这也是一项重要的调整措施,有助于教学的进一步合理化。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方面的英语学习,非常缺乏相应的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来讲,是非常不利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在英语中的融入是一种创新的体现。需要得到坚持,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
三、高校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
高校的教育理念是不容轻视的,这是学校能否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基础所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首先就需要在教学理念方面入手,真正转变教学观念。这一步骤的工作需要得到重视,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良好的实施。各个高校要在英语教学中顺利融入传统文化,就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理念进行普及,促进师生认可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做到这一点,才有助于今后英语教学工作的高效进行。
(二)创新教材
高校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以具体的教材为参考,才能在教学中做到精准定位,不偏离正确的方向。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对英语教材的完善。在这方面需要从传统文化本身出发,选取合理的部分,如礼仪、风俗等,进行适当的融入,丰富教材内容,创新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教材内容是教学的参考,一定要进行严格的筛选,选取真正有意义的部分,结合传统文化与学生的需要,选择最具有现代价值的内容,编排进高校英语教材。
(三)合理教学
高校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理念的转变以及教材的完善,有了前面两项工作,并不能保证教学的高效进行。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合理实施教学工作,避免不合理的教学行为,才能够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采取合理的教学行为,如在传统文化的融入中,注重教授学生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进行不断的训练,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与思考。不能仅仅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达到学生进步的目的,而是要通过事半功倍的科学教育,促进学生能力的快速提高。
作者:杨柏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段保晶.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的融入研究[J].校园英语,2016(19):91~92.
[2]罗向阳,吴军政.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