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传统文化作用(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教学传统文化作用(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职教学传统文化作用(3篇)

第一篇:高职语文教学传统文化作用

摘要:

语言文字的学习、文学素养的提升可以和传统文化构建彼此的联系,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教学存在着必要性和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授,进而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达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职业教育目标。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学

高职语文教学从表面上看,只是在传授一门语言,只是字、词、句、文几方面知识的讲解,而对于那些已经学了十几年语文的高职学生,让他们在语文课上好好认字、阅读、写作,已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沟通工具的汉字本身也是一种交际载体,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还要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智慧。传统文化是华夏先民留给子孙的智慧宝藏,在新中国建国之初,明确地告诫国人要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化遗产[1]p860。假若将我们民族比作一棵树,传统文化就是树之根,假若将我们民族比作一条大江,传统文化就是江中水,假若将我们民族比作一个人,传统文化就是人之灵魂,是我们教师不容忽视的教育素材的不竭源泉,教师应该大胆尝试,将传统文化、传统智慧融入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职业能力。

一、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本身的学习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例如列入国学子部的佛禅文化,大多数语文教师就很少触及,但是佛禅早已实实在在地融入到了我们的汉字当中。中国汉字有过两次大量引入外来词的过程,佛禅的传入就是其中一次,而且时间跨度很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所以,佛禅文化在先秦以后的文学中大量存在,在语文教学中寻找、讲授、传播佛禅文化,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整体文化特征,比如当时的民风民俗,当时人们的宗教观念和生活方式等等,让学生开阔眼界,理解当时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扩大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词汇量,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生语文文字运用能力的掌握,如何培养他们这方面能力,是教师的责任所在,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以往和现在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做支撑。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

课本是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蓝本,教师可以在充分研究课本的基础上,适时地添加文化要素。例如高教社职业教育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的第二十一课,是选自《诗经》的《采薇》,诗歌中有这样一句,“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一般都被解释为“采摘薇菜一把把,薇菜已老多杈?,说还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十月啦”,通常,教师都会讲到《诗经》的文学常识,字词句的意思,以及所要表达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但是,细看课本注解,特意列出了“阳”字的解释,即“十月”,除此,没有作进一步的阐述,但是,这一个简简单单的字,涉及到了我们传统文化的古代历法,而这一涉及到的古代历法,又很少为今人所了解,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借机发问,为什么才到十月,妇人就抱怨征戍在外的丈夫还不回家团聚呢?让学生猜测一番后,向他们作如下解释,即我国历史上,夏朝以正月为岁首,每年1月1日过新年,商朝改到了12月1日,周朝改成11月1日,也就是说,周代的十月就已经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了,思妇之心,便可理解,秦朝改为10月1日,汉武帝时又改回去了,颁布太初历,正月为岁首。无疑,这些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注意力,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养。

三、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现实问题

高职语文教学所面对的对象,是已经有了十二三年语文学习经历的大学生。教师不能将教学重点仅仅局限于语言文字的本身,恩格斯在论及哲学发展史时,曾经说过,“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2]p703教师要更多地,更深入地去触碰文章背后的文化,应该将文章所涉及的字词句放到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进而,联系到关乎个人、关乎群体乃至关乎全人类的社会现实问题,引发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剖析,使得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具备一定的思维高度。例如在高教社职业教育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有两篇课文可以捆绑着对比讲授,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和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她领着我们直面生态遭受破坏,珍稀物种遭受灭绝的惨痛。生态保护,是当下中国乃至全世界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怎样思考这个问题,李乐薇的空中楼阁,带着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给了世人很好的启示,两千多年以来,道家思想、佛禅文化谆谆教诲着中国人,要在纷繁复杂的俗世中,坚守内心的清净,“空中楼阁”是虚幻的,是作者不满现实生活,构建心灵归宿,对宁静、和谐、自由、平淡生活形态的向往,这也是一种生态,而且是哲学层面的生态。从黄老思想、佛禅文化,到现实问题,教师可以在传统文化、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完成来回的穿越。传统文化的课堂融入,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化素养、思考现实问题的需要。文化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高职语文教学当中,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语文教学和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的指引下,自觉学习,进而学会用自己的眼光,思考人生,关照社会。

作者:李名奇 单位:湖北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二篇:传统文化高职教育传承分析

摘要:

随着中国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作为高职教育中的教学内容。但是,从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对传统文化教学传承的价值性还不够重视。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的教学传承策略进行分析,以期可以有效推动高职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职教育;传承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能力的不断提升及国家对高职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加深,高职教育获取到空前的发展机遇。高职教育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毕业生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术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以及科学健康的道德观念。为此,人们需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及时融入教学课程中,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现阶段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学发展现状

当前阶段,大部分的高职教院校存在侧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问题。在当前工作岗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课程编制,课堂教学等环节都是需要围绕整个经济市场进行运作,将校园直接转变成为职业技能培训场,完全失去了教学院校的核心属性。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师生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文化教育认知存在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过于追求名利,极大地忽视自我文化修养的思想道德的培养。经济市场中的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计算机及英语等资格认证的认可度比较高,学生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全部用于考取相关资格证上,甚至错误地认定传统文化没有学习的必要,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则采用应付了事的虚席态度。高职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严重缺乏学习兴趣,进而严重引发高职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停滞不前的问题。[1]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发展具体策略

首先,从高职院校管理者这一角度进行分析,需要及时强化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的职责意识,从根本上认知职业技能培养虽然重要,但是通过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也同等重要。通过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教授学生为人处世,使学生真正成为具备专业能力及人格魅力的复合型人才,进而充分发挥出高职教育的教学功能。较高人文素养作为学生获取职业成就的物质前提,高职生需要在传统文化的教学熏陶下,不断吸收文化成分,提升自我人文素养,全面强化自我综合能力,并为自己在未来的职场竞争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从用人单位及教学发展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用人单位在残酷的经济竞争中不断发展,主要是借助自身浓厚的且具备时代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后期发展稳固性,其作为一种关键衡量标准,同时也是用人单位提升自我经济能力的关键内容。因此,经济市场中的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文化修养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通过有效提升毕业人才的人文素养,从根本上促使企业的长足发展。为此,高职院校需要积极组织此教学领域的学者专家,对传统文化教学课程展开深入研究。[2]通过不断革新优化传统文化教学课程,结合校园内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针对性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设计。紧紧围绕传统文化中儒、道、诸子百家等经典的学说,引导班级中自主展开传统文化的学习。同时,在实际开展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学分制的形式,将本课程放置在计算机、思修及英语等课程相同的教学地位,以此来有效加强学生的重视意识,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认可度。再次,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有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讲座、组织举办文化节、宣传传统文化节日等活动,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内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侧重联合网络技术,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学校论坛等受到学生广泛认可喜爱的网络形式,进行学习讨论传统文化,利用网络平台各抒己见,交流学习心得等。[3]在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坚持以毕业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为核心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合理有效地融入至教学课程中。在全面培育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不断创新研究饱含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可以在完全文化开放的情境下,不断学习进步。最后,从高职院校内部传统文化授课教师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其传统文化授课教师必须要具备较强的职责意识和人文关怀,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紧紧围绕“高、博、精”展开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还需要侧重学生人文涵养的培养,通过有效的言传身教,不断优化自我言行举止,运用实际行动熏陶感化学生。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选取教学内容,通过有效区分传统文化,进而有效凝练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现有优秀传统文化中主张学生的德育教育、健全人格的培养。如:《孟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或者是孔子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受各种历史因素的限制,同样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及时摒弃一些不良的传统文化成分,并引导学生正确深入认知正确的传统文化,进而有效避免不良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带来恶性影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家若是没有传统文化予以支撑,就很难保证不会出现异化问题。随着高职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力帮扶。只有高职教育充分认知传统文化教学重要性,才可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创新,进而有效促进高职传统文化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李娜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燕琳,江秀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并重人文教育与技能教育齐肩——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及教学机制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34-38.

[2]危玉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的传承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274-275.

[3]田颖.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途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132-133.

第三篇:高职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摘要]

高职英语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语已经成为突出问题,特别是在学习英语语言文化中,盲目地崇拜英美文学,使得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及其他文化层面的认知陷入不均衡发展的窠臼。对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母语文化的融合,更不能一味地输入外来文化,无视或摈弃传统文化的均衡发展。基于当前高职英语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及原因进行探析,并从教材编写、拓宽中西文化交流、强化跨文化交际与增设选修课等四个方面来提升改进对策。

[关键词]

高职英语;传统文化;文化失语;改进策略

经济全球化推进世界文化的交融,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也占据重要地位。随着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转变,对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相对弱视,由此带来的传统文化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失语问题日益突出。跨文化交际作为高职英语教育的重要内容,不能仅对英美文化进行输入,还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架构中来增进文化对等和平衡。过度强化西方文化的学习,势必会带来跨文化交际的不对称障碍。为此,从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入手,来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迫切需要从教学方法和途径上来进行完善。

一、传统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Kramasch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提出,“语言表达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的现实”。对于语言教育,要立足跨文化交际事实上,将文化与语言协同融合。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在推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中,显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忽视是突出的,以至于很多高职学生未能正确理解和认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也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播。文化失语使得更多的高职学生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而一旦谈到自身文化和对立的文化风范时,陷入哑口无言的尴尬。英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更是文化教学。教师在关注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应该倡导文化背景的渗透,特别是对相关文化知识的融合。而审视当前英语教材,在编写上多从价值理念、制度风俗上,依照西方社会来进行原本化解读,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多陷入无视状态。跨文化交际是本着文化的平等双向交流,而非单向输入,交际的最终目标是从文化的相互碰撞中来获得均衡发展。显然,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单向的将获取英美文学知识作为主体,如很多学生乐于谈情人节、圣诞节,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端午、春节等无话可说。教育部在对高职英语课程定位上,提出“实用为主”的原则,在教学上侧重于对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无疑加重了英语教学中对英美文化的占比,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有地位。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阵地,不能限于单向文化渗透的窠臼,而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序、全面渗透中来推动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二、制约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失语的原因及紧迫性

从高职教育改革实践来看,高教课程指导委员会在制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上,将提升英语应用能力作为重点,尤其是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涵盖听说读写译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教材编写、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及评测等环节,多侧重于英语词汇量、语法及西方文化的学习,并未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列入重点。同时,在当前的就业环境下,高职院校毕业生主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学习英语的目标并未倾向于跨文化交际。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及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在英语运用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撑力要求更高。再者,从教育者视角来看,很多教师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重任交给语文教师,认为英语教学与汉语文化关系不大。相反,汉语作为母语文化的基础,是学生学习英语文化、掌握英语技能的主要铺垫。可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发展,不仅不能放松,相反,更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中国的文化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同样备受瞩目,学习汉语文化不仅是外国人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应该更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有很多外国人已经能够流利地使用汉语,由此对于广大高职学生来说,更应该正确地看待和认识到学习汉语的历史紧迫感。同样,高职教育立足于技能培养,英语专业毕业生要具备过硬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诚然,西方文化有助于学生理解西方语言的背景,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但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美德、公德、责任等意识,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文化自信。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文化学习中,让广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文化传播者,才是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保障。

三、改进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融入途径和方法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是当前英语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唤醒广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要举措。在面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学,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品质、气节和情感、礼仪等知识,作为增强学生民族自尊、自信的精神财富,有利于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1.强化教师教学观的重塑,正确看待英语与母语关系。思想是文化的先导。对于当前高职英语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问题,教师作为语言教育的主要力量,更应该树立正确的语言学习观,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的积极作用。英语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直接的。为此,要从教师思想及文化的态度上,通过培训来重塑英语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转变观念,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工作,既要立足于英美文学的解读,也要融入民族文化的双向渗透,引导学生从英语学习中,积极参与并投入到汉语文化学习中。引导学生站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融合实践,做一名称职的传统文化传播者。

2.强化教材编写,完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高职英语教材是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推进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学的融合中,要从教材的编写上,围绕教育目标来逐步展开。从当前的公共英语教材来看,其主体单元多是围绕西方文化、社会制度、价值理念及文化认知来展开,而对中国文化的介绍相对匮乏。由此可能导致师生在学习上,一味强调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因此,要对教材进行编订,要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英文资料,要从选材、内容、教学课时上提升中国传统文化的课时比例。如对原教材中的主题单元,每个单元渗透A、B两篇文化课文,一篇是关于西方文化的、另一篇是关于传统文化的,由此在对比中学习,从文化、语法、词汇、翻译等方面进行综合练习,便于学生从中西文化交流中来建构知识。

3.拓宽教学渠道,以中西文化为教学切入点。课堂教学是英语课程组织的重要形式,教师在英语课堂组织上,要本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学习态度,拓宽现有教学渠道。如引入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素材,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英汉文化知识,利用任务教学法、实例教学法、课堂展示法、小组讨论法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对中西文化的全面理解。如将西方圣诞节与中国的春节为话题,在课堂上进行文化间的对照讨论,让学生从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学习中,将中西节日文化进行全面认知,提升跨文化能力。

4.以中国文化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从高职英语能力培养来看,词汇量与英汉翻译往往是普遍性教学难题。跨文化交际中,不仅需要了解母语、目标语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还要从翻译技巧上来探究文化现象的不同。对于英语说法,多体现在功能性,而汉语则以形象的画面展现为特色。如以雪中送炭为例,在翻译上可以是“Providetimelyhelp”;对于不到黄河心不死,可以翻译为“Refusetogiveinuntilallhopeisgone”。如此一来,从文化的融合中来审视英语翻译,更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输出与传播,增进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内涵的理解。

5.丰富选修课,拓宽传统文化渗透。高职英语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还应该从开设选修课上,来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来转变“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现象。如利用一些中国影视素材,从文化现象的解读中来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刻底蕴,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再如对中国传统诗词歌赋、文学作品等英译本的学习,从中既提升了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又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与自信。

作者:黄俐 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宋伊雯,魏晓旭.中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2]卢绍迎.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2).

[3]韩敏.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导入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4]彭晓燕.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