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国式摔跤传统文化性解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等探究中国式摔跤的传统文化性。结论:中国式摔跤是我国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质、制度、精神层面都带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征。武术改革需要寻求一种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上能够兼容传统与现代的武技为切入点,以求实现以点带面的牵动作用。中国式摔跤已经证明了是一项融合中、西方体育价值观,带有强烈民族色彩,并且迎合了世界武术发展潮流的运动。合理科学发掘中国式摔跤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价值,以可持续发展视野进行推广是实现中国武术复兴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
竞技体育;中国式摔跤;传统文化;武术
1引言
中国式摔跤是我国一项带有传统文化特征的民族体育项目,是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武术四技“踢、打、摔、拿”中的“摔”指的就是摔跤。据研究,我国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带有军事色彩的摔跤运动。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式摔跤不论是外在形式上还是内在精神上都最大程度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特征。在武术改革内涵杂乱无序、形式异化的背景下,中国式摔跤却在文化的各个层面上诠释了传统武术的精神内涵;展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保留了武术技击性特征;迎合了世界武术的发展趋势。我国近代武术改革可以简单概括为寻找融入西方体育文化之路,多次尝试后发现生硬、教条的模仿只能让武术更加支离破碎。我国武术体系庞杂、形式多元,想要全面保护与发展是非常困难的。这就需要在武术中寻求一个突破点,通过对一项武技的改革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让其重新焕发生机。深受中国武术影响的日韩武术,如今是风光无限,除去已经跻身奥运会的柔道、跆拳道项目外,空手道也在力争进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此外,日本正积极筹备让相扑也成为进军奥运会的有力候补[1]。中国式摔跤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但近年来在国内却被抛弃在角落无人问津,让人唏嘘。而随着在国际上的传播,此项目却吸引了大批国外拥趸,形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西方世界对这一东方武术的认同。以中国式摔跤为载体来推动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应该成为广大学者所关心的命题。
2中国式摔跤在传统武术中的渊源及地位
摔跤是伴随着人类与自然、同类的抗争发展起来的体育项目。《述异记》中记载:“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2]。据此可以窥探出中国摔跤运动历史之久远。秦汉时期称摔跤为“角?”,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临回望之广场,程角?之妙戏”,可见当时摔跤运动开展之广泛。唐代摔跤运动已经成为社会重要的休闲娱乐方式,《新唐书》描述道“内园恒备角?之徒”。说明当时摔跤运动极为流行,甚至在皇宫大院内都设有专供摔跤的场所。宋代出现了一部记载摔跤的书—《角力记》,这是我国体育史上关于摔跤最早的一部著作。《水浒传》中关于摔跤的描述更是不胜枚举,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作者这样描写蒋门神自夸:“三年上泰岳争交,不曾有对;普天之下没我一般的了!”。[3]这里的“争交”就是摔跤比赛,说明当时摔跤运动极为盛行,且技术成熟。到了清代摔跤运动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来自大漠草原的清代皇室偏爱摔跤。技术高超的摔跤手被选拔到宫廷与大内高手珠联璧合组成“善扑营”。康熙通过培训摔跤手杀死鳌拜夺得政权的故事更是耳熟能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同样非常重视发展中国式摔跤。中国式摔跤被纳入体育举国体制下,得以从官方层面系统推广。21世纪中国式摔跤出现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大型赛事。2004和2005连续两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式摔跤王争霸赛”,收视率均高达1.3%,稳居白天节目排名第1名,全天节目前10名。这说明中国式摔跤运动有庞大而稳固的观众群,此项运动独具魅力以及在中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4]。中国式摔跤对场地、硬件设施的要求较低,开展起来非常方便,不管是公园还是路边,一片空地即可“摆一跤”。在形式上中国式摔跤可以将人类“优胜劣汰、强者生存”的竞争意识以文明的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动物学家康拉德•洛伦兹认为攻击行为是动物最基本的四种本能之一。这类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方面获得了致命的“捕杀武器”,一方面也形成了强有力的禁忌,即捕杀武器不得使用于同类[5]。因此极少有动物在同类之间的决斗中丧命,这种争斗是仪式化的。学者法乌利和雷蒙德认为:“在西方社会里,交互式的体育是特别的战斗形式,有着严格的规则,包括禁止杀死或故意伤害对手。”中国式摔跤不像拳击、综合搏击那么血腥残暴,摔倒即判胜负,既能实现区分强弱的目的又能最大限度避免伤害。与柔道类似的中国式摔跤正是嘉纳治五郎先生当年所努力追寻的文明体育形式。武道的发展过程中个人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船越义珍、大山倍达、崔洪熙、嘉纳治五郎在武道文化的构建和传播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代中国式摔跤在发展的顶峰时期,涌现出了李瑞东、崔永福、王昆山、穆祥魁等一大批优秀的大师,他们是传承和推广项目的重要力量。从时间维度看,中国式摔跤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构成。我国一直在努力探索如何将中国传统武术推向世界,形式上和内涵上刻意模仿西方体育。但最终的改革效果并不理想,不仅没有在对外推广上获得成功,甚至在国内也并未获得充分认可。与此同时,被中国武术界弃之一旁的中国式摔跤在国外的发展却充满了惊喜。1982年常东升前往美国俄亥俄大学等诸大学与军警单位表演示范,将中国式摔跤引入美国,开启了中国式摔跤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常东升大师所带来的中国特色的摔跤吸引了诸多爱好者,之后成立了泛美洲摔角协会。袁祖谋在旅法期间将中国式摔跤传入法国,这一项目同样受到了法国人的欢迎,使法国成为中国式摔跤在国外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常达伟在同一时期将保定快跤传播到了意大利。此外还传播至英国、西班牙、俄罗斯等国,现在国外已有100多个国家在学习中国式摔跤。从地域视角看,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中国式摔跤都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得到了不同文化群体的认可。文化传播学理论认为,文化传播的前提是得到受众的认可,否则只能是一厢情愿的自卖自夸。
3中国式摔跤文化的传统性解析
文化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文化是武术的灵魂,外在形式只是展示途径,具备强大文化内涵才是武术长盛不衰的关键。武术不应该只是外显层的简单的身体运动,而更应体现的是它深层折射出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念[6]。现阶段研究普遍认为中国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博大体现在外延广泛,难以穷极;而精深是针对深度而言,其精神内涵是深奥的。但是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是不是一定就是积极的呢?答案未必是肯定的。要想快速传播一种文化,简单的形式和内涵更容易让人接受,太过复杂的只会让人望而却步。传统,其实质是“现在”对“过去”的总结与保存,但其目标应该是推向“未来”。历史达数千年的传统武术的文化广度和深度是庞大而深厚的,但要想对其进行改革,就需要合理地扬弃。在这一点上中国式摔跤作为承载传统武术文化的形式是非常合适的,因为其在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上都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汇聚了简单、精炼、有内涵、具特色的文化。
3.1物质层面——科学合理化的扬弃
狭义的文化观认为文化只是深层次的价值理念、民族特性、精神思想等,实际上文化的物质属性才是最重要、最直观、最具感染力的,因此认识文化最直观的方式是对物质层面的感知。我们对一种体育项目的认识都是从运动员、服饰、赛场、器材等实物开始的。风靡世界拥有数亿拥趸的空手道、跆拳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与其特色性的物质因素是密不可分的。仅白衣黑带装束就足够吸引人,练习者从中可以直观感受到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而项目蕴含的精神与思想都要在慢慢的练习过程中才能逐渐体会。中国武术就相形见绌了,且不论技术层面,在服饰方面就有很多不足:套路服饰花哨、繁杂,为了迎合表演朝向戏剧化方向发展;散打的服饰则走向了实用化,与泰拳、拳击等搏击项目类同。中国式摔跤在传统文化的物质层面上是合理的、科学的,摔跤服饰简洁大方,以功能性为主,便于抓握、撕扯,而富含民族特色的造型更是体现了传统服饰文化。中国式摔跤跤服虽然沿用了清代善扑营的“褡裢”样式,但是从中仍旧可以窥探出“半臂”的身影,具有浓厚的中国味。《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中记载:“背子,本半臂,武士服”。可见跤服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有机、和谐的融入到了摔跤运动中。采用腰带束腰一方面是项目技术的需要,起到束紧跤服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一造型也迎合了世界武道的主流发展方向——段位制。以日本为主的主流武道段位制都是以腰带颜色和条带数量来区分等级。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强势文化一直都是被模仿的对象。在我们被称为“文明”和“文化”的事物中,发明是一小部分,模仿是绝大多数。如果我们不是这样抄袭成性,那么每个人在每件事上就必须从零做起[7]。模仿不能简单被看作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模仿有时也是一种追本溯源和对数千年文化积淀的返璞归真。中国式摔跤的发展是重新寻找本源文化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模仿。作为文化物质层面的另一领域,训练器材方面,中国式摔跤也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色彩。现代竞技体育一直推崇的是体能加技术的两元训练理论,孤立地看待人体各个部分及各项素质,用量化指标来进行体能的训练。中国传统武术注重的则是整体性,在练习方法和器械方面能直接体现出来。中国式摔跤保留了许多传统的训练体系及训练器械,以踢、打、摔、拿为核心,配以统一的基本功训练方法,包括各类演空,另加大棒子、小棒子、皮条儿、沙袋、硕绳、石锁、推子等器械练法。这些都是在漫长发展历史中无数前人的经验总结。在缺乏先进训练器械和理论的时代,这些简易的物品对摔跤练习者体能素质的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当今格斗训练中仍可以看到与之类似的器械与方法,例如备受推崇的壶铃就与中国式摔跤训练用的石锁很相似。在中国式摔跤的发展过程中精华被发扬继承下来,而糟粕被抛弃。物质层面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却显得那么亲切自然。有人认为中国式摔跤从物质性看太“土”,但这种“土”恰恰是传统的体现。
3.2制度层面—现代与传统和谐兼容
中国式摔跤运动作为一种文化,在制度层面上主要体现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文的和习惯的行为模式以及行为规范。其外延主要包括比赛规则、教学内容、技术技法等。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认同需要一套系统、科学的制度。目前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开展的摔跤运动共有30多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6大跤种,即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相扑、柔道、桑博式摔跤以及中国式摔跤[8]。中国式摔跤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能够在漫长的历史中保持稳定足以证明其制度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摔跤一直是中国武术的重要构成,是“真功夫”,“三年的把式不如当年跤”,其技击性和实用性可见一斑。另外,摔跤也是搏击运动的重要构成。目前世界主流综合格斗赛事中摔跤手一直占据统治地位。众多摔跤运动体系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高水平职业搏击运动员。因此,中国式摔跤在过往和当下都符合世界武术的发展方向,其制度层面表现出了稳定性的特点。文化不论是从哪一个层面上来讲越简单则越容易传播,很难想象一种杂乱无序、深奥晦涩的制度文化能吸引大批的跟随者。1928年,国民政府中央国术馆制定了中国式摔跤的规则,其内容非常简单,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第三点除双脚以外触地即为负”。一目了然的规则可以让人更容易接受并参与其中。成功以东方体育身份加入奥运会的跆拳道和柔道之所以能够实现快速推广和发展与其简单的规则密切相关。中国式摔跤规则简单,但是用以支撑规则的技法却是丰富多变,俗语说“大绊三千六,小绊赛牛毛”,除此之外中国式摔跤还包含勾、别、揣、扦、靠等独特技法。简单规则与复杂技术构成的辩证组合使中国式摔跤更具魅力,更具有观赏性,也会给练习者创造无止境的追求目标。总体来看,中国式摔跤在制度层面上符合西方竞技体育的价值取向,追求对抗与竞争,崇尚强者,同时也带有东方武术的独特元素。规则简单又独具特色,技法丰富兼具多元,是一种需要体能和智慧的武术文化。
3.3精神层面—特色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入
目前武术文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文化的精神层面,认为中国武术需要融入鲜明的、特色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够重现活力与生机。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范畴之大是难以穷极的,如何选取,选取什么样的文化就成了难题。从儒家到道家,从释家到法家,从文学到戏剧,从哲学到宗教……,似乎每一个都与武术相关,但似乎每一个又都不贴切。精神对于武术来说相当于灵魂之于躯体,失去精神文化,再好的形式也只能是空洞的躯壳。每一个体育项目都有其独特的精神理念,东方武术的精神文化层是由精神格言、场训、规范等构筑而成。柔道提出了“精力善用、自他共荣”的精神;跆拳道秉承“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理念;空手道则恪守“空手道二十训”的誓言。上述三项武技,理念虽精炼,但细细品味却又深不可测,可以由狭隘的自律自强引申到宽泛的人生感悟甚而到社会责任,能够体现出《礼记.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此外韩日武术还通过详尽的道馆场训和言行规范来约束和提升练习者的修为。同文化的制度层面一样,越是简单的精神理念越容易传播。然而中国武术的精神层面就太宽泛、复杂了,这样的精神理念连研究武术的专家都很难厘清,更何况是隶属不同文化的外国人。因此,中国武术的改革应当选取简单的、最能代表项目特点的精神理念,而不是本末倒置去追求玄奥。中国武术文化蕴含的一些精神内涵既保留了传统色彩又符合当今文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儒家的礼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武术的重要支柱理念。而礼文化所含的“德”是中国武术的灵魂,因为习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和平而非争斗。空手道、跆拳道、柔道都无一例外的将“礼”作为项目的核心精神,对师长、家人、朋友、对手都以礼相待,这也是这些项目魅力十足的原因。中国式摔跤也处处蕴藏着礼仪文化,它提倡忍让谦虚的品质,尊重师长与对手,禁止恃强凌弱。中国式摔跤是国宝,切、勾、拿、入、揣,招招透炎黄真气,式式显中华精神。它倡导“一力降十会”、“以小胜大”、“以巧制胜”、“以巧破千斤”。中国式摔跤是高雅文明的运动,它的高雅在于不置对手于死地,而是体现了健体与对抗中的人文内涵,是中华文明的象征[9]。自强文化也是这一运动的一个重要精神理念。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数千年,经历过昌盛也体会过衰败,体验过强大也遭受过凌辱,其自强不息的精神永未磨灭。人类为了能够在与自然、同类的斗争中生存下来创造了摔跤运动,它一直是作为区分强者与弱者的重要手段。摔跤运动展示的是一种强者的文化,敢于挑战也敢于接受挑战。对教育而言,中国式摔跤也是一个提升国民素质的良好手段,适度的耐挫教育、痛苦体验对孩子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日本在中小学就开展了本民族的体育运动空手道和柔道,韩国同样是将跆拳道运动贯穿于教育体系中。我国虽说也在大力提倡民族传统武术教育,但是形式和文化内涵的残缺导致很难实现预期的目标。中国式摔跤运动相比武术套路、散打更能在形式上和内涵上满足学校体育的要求,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自强精神。这一项目作为载体承载了漫长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例如仁、义、礼、智、信等。练习者从中可以获得很多优良品质:坚强、毅力、自信、自律、勇气、忍耐、伦理、自强、创造、尊重、冷静、耐心、警觉、摆脱柔弱、感悟传统、不惧挑战、寻求和平、匡扶正义、构建和谐人生等。在挖掘中国式摔跤运动的文化中,选取什么样的精神才最能代表项目特点、概括练习者的追求,同时提炼出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传统武术研究者面临的难题。武学界著名学者苏学良先生认为,中国式摔跤体现了“中和、谨信、自强、厚德”的精神。我们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经验,他们一直将礼仪、克己、奉献、自强的精神列入到项目文化的精神层面,在形式上十分简练,但是细化起来却值得深思。中国式摔跤运动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精神,在文化内涵上是有缺失的,亟需提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精神体系。这一过程不能盲目强硬地生拉硬扯,更不能自以为是地胡编乱造,而应当科学地梳理和选择,否则可能会对中国式摔跤造成致命的打击。
4结论
武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得武术文化体系庞大冗杂,而儒教、道教、佛教等文化的影响越发让武术的精神内涵深奥晦涩。世界体育发展的趋势是统一性和简单性,这也是众多体育项目之所以能够在不同地域得以快速传播的重要因素。如何将传统武术改革成为文化鲜明、易于推广的项目一直是现阶段武术研究的热点。中国武术文化中,中国式摔跤是非常值得推广的项目,可以尝试将其作为武术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中国式摔跤符合现代西方体育的价值观,并且与顶级的搏击理念联系密切。在物质层面上,中国式摔跤的服饰具有民族性特质,开襟与腰带的造型符合当今东方武术服饰的主流并且突出了功能性,此外大量传统的训练器械也得以保留。在规则层面,中国式摔跤的技术、规则、练习手段等方面都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同时又和西方体育具有共性,例如简洁的规则、独特的体能训练模式、技击至上的武术理念等。在精神层面,中国式摔跤倡导竞争,崇尚强者。但是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礼”和“仁”的精神,规则规定摔倒即判胜负,禁止进一步伤害对方,带有仪式化和文明化特征。对精神文化的保护和选择是中国式摔跤改革的重点,简洁、特色的内容应该成为其着力点。物质层面亟需进一步规范化与标准化,并要思考如何以物质层面为载体融入精神文化。技术方面需要进一步挖掘与整合,使其兼具技击性与民族传统性。而在运行模式上,主流的道馆模式和段位制应当成为中国式摔跤的发展方向。中国式摔跤已经到了亟需保护的地步,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此运动目前练习者已寥寥无几。2014年主席在南京看望青奥会的运动员时明确提出了中国式摔跤发展的问题,可见对其重视。外来文化的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相信中国式摔跤会以其深厚的东方文化魅力与强大的技击性获得新生。
作者:张雷 单位:蚌埠医学院体育艺术部
参考文献:
[1]柯克雷,陈梅生.同宗异途的格斗—日本相扑与中国式摔跤进军奥运会的优劣势比较[J].浙江体育科学,2014(1)27-29.
[2][梁]任?.《述异记》,马俊良编撰《汉魏小说彩珍本》本[M].上海:上海中央书店,民国二十六年版:94.
[3]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人民文化出版社,2005:376.
[4]侯永仲.中国式摔跤在高校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5][英]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M].刘文荣,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13.
[6]王岗,张大志.从“体育”走向“文化”:中国武术当展的必然选择[J].成都体院学报,2013,39(6):1-7.
[7]费尔南多•萨瓦特尔.伦理学的邀请[M].于施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3.
[8]朱建亮.中国式摔跤运动入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1.
[9]刘少华.又见跤王董雅臣[N].内蒙古日报,2011-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