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现代价值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行为,在当今社会不断异化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对消费主体、消费环境、生态自然等构成了巨大威胁。儒家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自然宇宙观、以“仁”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和以“俭”为核心的消费价值观对当今社会克服和破解消费异化,提高消费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构建理性的消费观、健康的生活观、和谐的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着重要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儒家生态思想;消费异化;启示;可持续发展
纵观古今世界,俯仰历代文明,在漫漫的人类历史进程当中,许多文明古国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兴盛一时,之后多因环境破坏、生态恶化而使其文明断裂或走向历史的终结,唯独中华文明一直连续传承至今而长盛不衰。笔者认为,这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生态思想有着直接的关联。虽然我国儒家生态思想产生于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农耕时代,但它自身所蕴含的合理因素和永恒价值却是跨时代、超国度的,所以合理地吸收、批判地借鉴中华传统儒家生态思想精华,对现代社会重塑消费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儒家生态思想内容概述
(一)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自然宇宙观
在儒家生态文化思想中,“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我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哲学根基和核心精神。在六经之首的《易经》中最早阐述了“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1)即“天—地—人”“三才”合一的和谐宇宙观。以天、地、人的统一为基点,倡导天道、人道,主张人对自然依从、和善、与自然的相通和谐统一,“事各顺於名,名各顺於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2),宋朝程颢也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表达了人与天地万物相统一的整体共融理念。在以自然为本体的“天人合一”生态思想及价值规范下,儒家形成了“取用有节,物尽其用、以时禁发”等生态思想,人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其行为与大自然保持和谐一致。《吕氏春秋•义尝》中写道:“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汉代刘安在《淮南子》中指出:“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其年不得食”。这些思想体现了儒家在利用大自然赐予的各种资源时禁止使用一次性灭绝的方式使用资源,主张取用有节,适可而止,有节制索取,更不随心所欲、贪得无厌,从而保护资源持续再生能力、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显示了中国儒家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和经典诠释。
(二)以“仁”为核心的生态伦理观
“推已及人、推人及物”是儒家生态思想的逻辑根基,在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指导下儒家提出“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倡导尊重一切生命、仁爱世间万物。首先,在协调人际关系中主张“仁”、“爱人”,要关心他人,善待他人,不能损人利己,只有每个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能实现“天下归仁矣”。其次,主张把此道德原则推广到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并把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作为对其行为善恶的价值评判标准。《孟子•尽心上》中写道:“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告诫人们人与人、人与大自然之间都是平等的,要将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扩展到自然界。在群经之首的《周易》中也指出:“天地之大德曰生”(3)就是把“生生”,即尊重生命、滋养生命、维护生命作为人之大德,进而确立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和谐相通的大生命观。
(三)以“俭”为核心的消费价值观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年轮里,人们形成了“尚俭去奢”、“宁俭勿奢”的以俭文化为核心的消费观,将人们生活方式的奢俭与国家的兴亡存败联系在一起,“奢则不逊,俭则国。与其不逊也,宁国”(《论语•述而》)。在以孔孟为代表的传统儒家生态思想中,以“礼”为基础的节用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知足常乐、俭不违礼、物尽其用、节约朴实等思想被推崇为评价仁人君子的道德规范标准之一,所以奢俭成为消费思想中最大最核心的问题。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孟子也写到“贤君必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孟子•滕文公上》),告诫统治者要克勤克俭、取用有度、节制物欲,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体恤百姓。同时荀子也指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裕民,故多余”,主张百姓在消费时要奢俭有度,国家在生产中要开源节流,这样才能不断积累财富达到国富民强。《中庸》中也云:“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执两用中”中的适度、持中的中庸思想,提倡人们坚持节俭原则下的适度消费。这种节俭、适度、持中的消费观念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以“俭”为核心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社会呈现出山清水秀、生生不息的一片和谐景象,虽然其生态思想是建立在科技水平较为低下的以依靠大自然存在物为基础的农耕时代,当时的物即消费客体基本是以原生态的形式呈现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生产目的主要是维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但是其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消费理念和行为规范对今天这个物欲横流、消费不断异化、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二、当今时代消费异化的特点及其危害
(一)消费异化的特点
当今社会正处于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时代,异化消费作为此发展阶段特有的普遍现象,伴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扩张的趋势,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消费已不再是为了维持生存和促进发展的手段,而是为消费而消费,攀比、奢侈、炫富等消费心理和消费现象蔚然成风,消费主体、消费手段及其消费目的全面异化,使人以一种非人的思维和方式无意识地生活着,如弗洛姆所言:“消费异化的本质是消费对消费自身本质的背离、对人的背离和对人的操纵和控制。”(4)当前消费异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不均衡消费。
人们认为获得物的数量与拥有的幸福是成正比例的,于是在消费越多、购买的物越多就越幸福的心理支配下,不断地进行物质消费,购买所需的和非所需的产品,而这种被物欲所包围的片面的物质主义的消费方式带来的却是大量消费品的浪费和精神世界的空虚,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生活和自我价值的思考,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化的繁荣。
2.追求享受、标榜个性的攀比、炫富性消费。
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消费早已不再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是成为其标榜个性与差异的一种手段,一线品牌、各类高档的服务、各种时尚潮流成为其消费青睐的对象,据中国奢侈品市场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境外人均消费额1508欧元,消费能力全球第一,是很多欧美国家公民境外购物人均消费额的3-5倍。2013年,中国人买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约计1020亿美元。”(5)“未富先奢”现象屡见不鲜,此种方式的消费已成为一种特殊身份、面子、地位的象征和符号,消费已丧失了理性思考与选择,攀比、炫耀、奢侈、浪费成为常态,消费异化愈演愈烈。
3.只图当前、不顾以后的超前、危机性消费。
适度的超前消费有助于刺激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当前在凭借贷款、信用卡可以预先透支等支付方式下,超前消费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生活方式,并且更多时候是一种脱离收入水平和收入能力的盲目追捧消费行为,导致月光族、啃老族、“负翁”等入不敷出的群体越来越多,这种消费方式不仅会给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且长期以往会导致投资不足,引起经济结构失衡乃至经济危机。
(二)消费异化的危害
1.对消费主体的危害
消费本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人们维持生存和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但在当今社会各种虚假需求的影响下,很多消费不再是或者说很少是为了获取所购买商品的具体功能、实际用处和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在购买的商品中寻找满足的快感、身份的确定和占有的欲望,消费已成为一种“符号”。在此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下,一方面,包括消费主体在内的消费手段和消费目的逐渐异化,消费者不断丧失了主体性、选择性与创造性,越来越依赖于客体,客体不再是成为证明主体价值和力量的手段,而是外在于主体,与主体相对立,消费者的自由受到压制,人格发生扭曲,成为单向度的人,消费成为了一种与自由相分离、脱离真正生活的变态行为,消费本身成为了目的。另一方面,为了满足其购买的欲望,人们的工作时间不断加长,工作压力不断加大,生活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当人们将利用各种手段拼命赚取的金钱无节制挥霍后,物化的幸福让其感受到的却是精神的空虚、人与人情感的疏远淡漠,社会逐渐丧失了批判性与否定性,生活在其中的个人也因此成为了现行社会的奴隶。
2.对消费环境的影响
健康、文明、和谐的消费环境和消费文化是个体成长和国家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然而,当前社会呈现出的炫富式消费、攀比式消费、奢侈式消费等异化消费方式使消费环境不断恶化。异化的消费方式使人们的消费理念、消费价值出现偏差和扭曲,忽视了消费者的经济基础和现实需求,推卸乃至忘却了消费道德和消费责任,不仅造成消费结构的严重失衡、物质产品消费比例超高于精神文化消费、消费文化环境不佳甚至低俗;同时也使经济呈现出繁荣的假象,贫富差距更加凸显,激发了各种社会矛盾,干扰了国家的市场秩序、社会安定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所以积极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质量,践行理性消费、绿色消费、文化消费、文明消费的消费方式已是大势所趋。
3.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如丹尼尔•贝尔所言:“强调花销和占有物质”,破坏了“强调节约、俭朴、自我约束和谴责冲动的传统价值体系”,“它所要满足的不是需要,而是欲求。欲求超过了生理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的要求”(6)。当今社会在经济理性和技术理性思维的支配下,为了满足人们无限制的虚假需求,与天地相对抗,对自然力量无所畏惧,为所欲为,人与人的无机身体即自然界不断相异化,人们不加节制地利用高科技手段向自然界掠夺式地攫取资源,不断地进行高密度生产引发大规模的虚假消费,使生产与消费成正比例地朝着奴役人、毁灭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20世纪发生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是有力的证明。“自然界的财富是有限的,终有枯竭的一天,人对自然界的这种掠夺欲望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7)所以实现由异化消费到生态消费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三、儒家生态思想对当今消费异化问题的破解
当今社会中的过度消费、奢侈消费等异化消费行为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借鉴传统儒家生态思想中的“合理内核”对当今社会克服和消除消费异化具有珍稀的思想价值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对现代人类社会的危机来说,把对‘天下万物’的义务和对亲爱家庭关系的义务同等对待的儒家立场是合乎需要的,现代人应当采取此种意义上的儒教立场。”(8)
(一)树立天地人相统一的和谐自然观
过度消费、掠夺式的开发与无节制的向大自然索取是当今社会产生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而传统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启示我们树立一种和谐的生态自然观。作为自然界的一名普通成员,人与大自然的其他组成成员一样在生态上是平等的,所有我们不仅要尊重大自然生态系统,而且要尊重其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有可能稳定和谐、协同进化。1.敬畏自然。图腾崇拜、天人合一等思想体现了儒家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其力量的恐惧。20世纪的八大公害事件让人们开始反思人类的行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始终扮演的是小学生的角色,我们无需在已获得的高科技面前沾沾自喜,而应时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正如100多年前,恩格斯通过对古代文明衰落的原因考察后,针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恶果,就告诫人们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9)因此,要想真正更好地利用自然、合理地消费自然,必须对大自然怀有敬畏之心。2.尊重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前提,传统儒家“取用有节”、“以时禁发”“顺应天时”“强本节用”等话语体现了取用有度、尊重天时的生态消费思想。在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今天,不论是哪个国家,都应该深刻反思由于现代化过程中的过度消费而导致的自然界的不堪重负。人类进行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必须要以尊重、顺应自然规律为前提,不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我们都要消除那种“越多越好”的思想,科学合理地使用科学技术,使科技带动的生产更好地服务于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坚持天地人相统一的生态价值观和“使民以时”、“以时禁发”等善治的生态规范制度,使人成为与大自然融洽相处的德性主体,并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度减少对有限资源的消耗,确立与自然生态资源共生共存、和合的大生命观,保证对人类发展权利的尊重与对自然价值的尊重同行。
(二)倡导重生存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观
中国儒家修身、安身立命之道、亲近自然、乐山乐水、天人合德等思想特别是其外推思想,即只有人从内在的角度完成了自我心性、德性的修养,才能逐渐外推去仁爱世间万物,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不仅使人生的价值得到了体现,而且生态环境也无形中得到了有效保护。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仍然追求物欲张扬、精神丧失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与人的本真价值相分离、与大自然相脱离。马克思说过“你的生存越微不足道,你表现你的生命越少,那你占有的也就越多,你的生命异化的程度就越大。”(10)所以,作为现时代的人,我们需要的不是大量体现价值符号的商品和由此带来的无节制破坏资源环境的机械化生产,也不是在购买过程中只注重对商品的占有而不注重商品使用价值的异化消费,而是要利用更多的时间去接触大自然、丰富内心世界,追求“道义”和高品质、高质量的精神享受,在精神充实的状态下自由地生存、全面地发展,使人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或者成为弗洛姆所说的新人,即“为了全面地生存,愿意放弃一切形式的占有。”(11)当人从虚假需求的环境中解脱出来时,便不再沉溺于更多地生产、更多地消费,在工作中也就不再以获取金钱利益为唯一目标,而是更加注重消费与现实需求的平衡,进而促进消费环境的优化、消费质量的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是一种绿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12)而正如汤因比所说的那样:“在所谓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中,贪欲是作为美德受到赞美的,但是我认为,在允许贪欲肆虐的社会里,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制的贪婪将导致自灭。”(13)所以面对当今社会由消费异化的蔓延造成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现状,我们必须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最具影响的儒家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精华,并将其植根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一方面,我们应批判地继承儒家生态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去奢尚俭”的健康生活理念和文明消费方式。这种“俭”是以提高人们对欣赏生活美的兴趣和丰富人们的内在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消费观,是坚持合理消费、文明消费、生态消费的可持续消费观,不仅有利于减少乃至克服取用无度、奢靡腐化等不良消费行为,而且有助于建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有理有节的生态消费模式,从而确保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与大自然的和谐共融。另一方面,与现代工业文明过分关注“经济增长”的发展观相比,儒家倡导的“生生不已”的发展观更加重视发展的可持续性,因为只有可持续的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持续不断的合理需要,所以我们要领悟儒家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不仅要注重经济理性,更要关注价值理性和生态理性,使生产、消费等实践活动既有利于促进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又不损害后代人对此发展的需要。
总之,儒家生态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性思想之一,作为华夏文明、东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农耕时代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其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对生命的关怀,对节俭消费的倡导,对资源的取用有节等思想文化也为消费异化不断盛行的现代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消费思想和充盈的生态智慧,所以深入挖掘、探寻儒家生态思想的精髓,对于我们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避免乃至消除消费异化产生的不良后果,构建以使用价值为尺度、以适度合理消费为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根本、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文明、健康、生态、和谐的消费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巩娟娟 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1)邓白球.白话易经[M].岳麓书社,1993.
(2)《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四部备要•子部》,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
(3)崔波注译.《周易•系辞上》[M].中州古籍出版社.
(4)[美]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M].许俊达,许俊民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72.
(5)中国报告大厅.当前中国奢侈品市场发展情况分析.
(6)[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12.68.
(7)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161.
(8)池田大作,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472.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5.
(11)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179.
(12)尹世杰.关于生态消费的几个问题[J].求索,2000(6):14-15.
(13)池田大作,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57.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邓白球.白话易经[M].岳麓书社,1993.
[5]《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四部备要•子部》,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
[6]崔波注译.《周易•系辞上》[M].中州古籍出版社.
[7][美]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M].许俊达,许俊民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72.
[8][美]丹尼尔•贝尔著.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蒲隆、任晓晋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
[9]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10]池田大作,汤因比.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11]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5.
[12][加]本•阿格尔著.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13]尹世杰.关于生态消费的几个问题[J].求索,2000(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