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现状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来源,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一系列新论断和新思路。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四个讲清楚”中要求我们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又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都说明党中央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并且指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和重大的价值。近年来,高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到了高校文化建设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找到了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取得可一定的成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并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普及和大学生自觉践行的过程中,还缺乏科学学习方法、有效的途径和丰富的宣传载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内涵认知不透彻,不知来源不懂根本,导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肤浅,出现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状况。同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解片面,少数同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有偏见,不懂历史不知本质,因此造成了大学生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统一的现象。部分大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对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模糊,只注重个人理想轻视社会理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不深,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进的步伐。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大学生的相互需要也是必然选择。因此,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本,深刻认知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来源、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立于大学生内心,形成知行统一。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升华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精髓从而形成和发展起来。在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囊括古今中外各家各派思想精华,但是从历代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来看,儒家对中国人的影响最大。

1.儒家所体现的中华文化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仁、义、礼、智、信”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曾说“仁者爱人”。“仁”比较宏观的意义为“仁乃爱人,推己及人”,这要求大学生如何爱护自己就要如何爱护别人,从四面八方去爱其他人,以人为本以建立和维护礼仪和谐社会。“义”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义”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涵义,在字面意义上为公正、道义,在表达情意上为义气,义的至上性被作为儒家文化的道德因素之一,在于它的至上性形成了儒学的义利观,并且义利观成为了评判是非的行为标准,这便有了孟子说的“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而取义也。”在《论语》中的“义”更多的是突出合理、道理。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利观也成为了评判是君子还是小人的标尺。儒家文化的“义”在中国有很深的影响,大学生要认真领会其中的深刻。“礼”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基础,是人们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规范。儒家文化的“礼”突出恭敬、谦让,有礼有节。传承儒家文化“礼”的精髓,一直强调中国是礼仪之邦,他还指出,“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他说:“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传承儒家“礼”文化,结合我国依法治国的需要,形成新的理论,从而指导实践。儒家文化中“智”的本义是明智、理智,明辨是非,是为社会和谐服务的。“智”在儒家文化的本义中更接近哲学中的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明“智”者才对事对物有正确的解释,才能体会存在的真理。“信”乃诚信,讲信用。“信”在儒家文化中是核心价值的基础,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字。作为传统的道德规范,“信”既是人们立身处世、自我修养的品行基础,又是整个社会的道德根基。当然也是当代大学生生活中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信才能实现个人、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才能有持续发展。“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核心的价值观理念通过传承和升华形成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继续倡导全社会互帮互助、公平正义、和谐友爱、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大学生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安身立命的基础,规范自己的行为道德,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道家学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首先,“道”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在道家学说中“道”是指“阴阳”,是本源,是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也是人们必须遵循的法则。以此“道”为标准将世间万物规划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才能形成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德”在道家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道家思想的“德”主要应用于政治、伦理等方面。国家的繁荣发展需要人们修德、积德,更重要的是人们要将德修成自然无为的德,道家的德是自觉的大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道德高尚的常态,而不是教导与约束;再次,在道家文化中十分突出诚信的作用,道家理念中讲“信者,成万物之道也”。“信”是“道”的根本,只有信根深蒂固,“道”才能长久;最后,“和”也是道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道家的“和”确切的说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体现了人与天地、人与道、人与人和谐的人文情怀。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本质,在于世间万物的和谐,要达到这种多元的和谐,最关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睦友善、诚实守信。道家主张天地万物需要阴阳调和才能共生共存,和谐是一切生机的开始,世间万物都是天地的一部分,只有不断地克制私欲,顺应天道,才能最终实现天地融合、万物相生。也只有这样,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才能实现和谐共处。汲取道家文化“道”、“德”、“信”、“和”等精神基因,传承并挖掘道家思想的当代意义,升华道家思想,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根基。

3.佛教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通

佛教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互融通的,首先,佛教思想以慈悲著名,慈悲作为成佛的必要条件,建立在“无我”的世界观之上。慈,愿给一切众生安乐;悲,愿拔一切众生痛苦。佛教这种普度众生的博爱精神,传承至今,“友善”成为慈悲的接力棒,教育我们对待一切事物应慈悲为怀和悉心体贴;其次,佛教还特别强调众生平等。佛教的素食观意在尊重生命、众生平等,佛经中说心、佛、与众生相互融通,是平等无差的。佛教的平等是特别的,它不是片面的指出人与人的平等,人与动物、自然的平等而是众生的平等,是指在轮回说中,人与动物轮回转世是平等的,人可以转世为动物,动物也可以转世为人,众生在转世轮回的过程是平等的机会也是平等的。佛教的平等又体现在善恶、因果的平等,佛教的平等观中隐含着对人行为的约束和规范,这也是体现佛教严格的“戒律”要求大学生不断反思,严格约束自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再次,佛教主张启迪智慧,觉悟人生。佛教的“慧”并不突出人的聪慧而是引导人积极向善,懂得人生真理。佛教中讲究的“悟禅”就是去参透、感悟人生的大智慧,也就是崇德向善、修身律己,修得一副菩萨心。佛教的慈悲情怀、平等观、戒律以及大智慧,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参透、感悟,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和意念。佛教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融合,促进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使大学生修身养性、严于律己从而实现心灵和素养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儒家、道家、佛家的联合下发展而来,成为当代中华文明发展的坚固基石。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维度

1.通过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氛围

环境氛围是实行一项工作的外在条件,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目标的重要因素。以优秀传统文化优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氛围,陶冶大学生情操,触动大学生的心弦。在浓厚的氛围中,大学生内心澄澈、崇德向善、积极向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基础。只有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仁爱”思想才能阐发“友善”理念,只有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才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当家作主的深刻含义,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创新升华才能理解新时期社会“和谐”的要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才会有深厚的民族根基,才能得到大学生的广泛认同。自十八大以来,各高校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做了诸多努力探索出了新的载体和形式也逐渐形成常态化。如:在课堂教育中贯穿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在思政理论课中以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来源,在课余活动中教导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各个高校还开展经典诵读、古诗词比赛、历史名著宣讲等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涵盖的道德论坛、传统诗歌征文、专题演讲、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学习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料,使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通过传统节日开展积极健康的民俗活动,如在教师节,组织感恩教师、感恩母校的纪念活动,提高大学生感恩意识;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组织大学生观看抗日战争纪录片,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学习和弘扬抗战精神,触动大学生的爱国情操等。以良好的氛围影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行为,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条件。

2.理论灌输,形成于“知”

首先,“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不可能不学而知,不教而会,必须通过各种形式的灌输,才能在受教育者的头脑中扎根下来”。通过思政理论课、文学写作课、古典诗词赏析等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在校园眼睛看得到、嘴里说得出、心里记得牢、脚下落得实;其次,要借助大学生当时的主要流行形式,在表达方式、流行载体上下功夫,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源,只有不断增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理解,才能古为今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作用力。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只有着力挖掘阐发仁爱诚信、崇礼尚义、慈悲为怀、勤劳智慧等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着力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维护民族团结、延续精神血脉、鼓舞民族斗志等优秀传统思想价值,着力挖掘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所起的重大作用,才能鼓舞大学生的爱国情操、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担当责任提升素养。只有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和作用力,提高大学生的精神文明。

3.实践锻炼,形成“信”与“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理论的检验,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学会明辨是非、善恶与美丑,从而反思自己的错误,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品德。高校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以学校、学院、班级、课题小组为单位的各种活动,如宣讲会、座谈会、专题报告、课题研究等,在此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使大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以传统文化为传播载体帮助大学生深化认识、促进认同。有意识的组织志愿者服务、学雷锋活动等,使大学生在活动切身体会“尊老爱幼”、“自强不息”、“爱国敬业”、“见义勇为”的中华优秀美德,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体验践行的价值。同时,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掌握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精髓,掌握道家思想“道、德、信、和”的文化底蕴,掌握佛家文化的慈悲为怀、众生平等、因果轮回的大智慧。才能形成对中华文化的发展的历史脉络的认知,从而树立大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敬仰和感叹。在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在对中华文化高度的敬仰和感叹的基础上,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才能形成统一。孔子曾用“耻其言而过其行”衡量一个人的思想品德,也就教导我们不仅要约束自己的言语更要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言行一致,只有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善”。在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大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4.榜样模范,形成常态促成长效

模范榜样对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养成具有示范引导的作用。榜样模范是大学生认知世界里、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我们仍运用这一方法教育大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给大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以保卫国家牺牲自己的爱国烈士为榜样,以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为榜样,以千金一诺、驷马难追的诚信人为榜样,以谦和友善、团结友爱的人为榜样,学习榜样、严于修身并以此影响后人,这样才能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效,完善国民素养的进步。重新学习屈原、钱学森的爱国情操,重新体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人合一的思想,重新认知孔融让梨、曾子烹彘的内涵,定能温故知新,有更深刻的领会。大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汲取古人的修身思想,从《大学》中汲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以此为起点,启迪大学生自我修身、自我反思、自我约束,逐渐认知并掌握正确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其次,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注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形成培育和践行的常态。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作为老师长辈的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能仅仅体现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不以完成为目的而以实现心灵素养的提升为结果,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本源,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践行自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儒、释、道等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脉,需要大学生的传承和发扬,以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践行的需要也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需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营造氛围、理论灌输、实践锻炼、榜样模范等途径,完善践行过程,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素养,实现践行的自觉。

作者:高云 刘小雪 单位: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