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研究

一、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含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像一场风暴席卷我国。近年来,我国网络发展一直呈上升趋势,迅速成为网络大国。人们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实现商品交易,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刚接触网络的时候,人们需要懂得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现在,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只需手指轻轻一按就可以实现不少生活需求。网民可以利用大量的碎片时间打开手机阅读网络资料,便利的上网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是一场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思想的民族精神。现在,这两种文化出现了强烈的碰撞,一方面人们追求时尚、追求效率,对传统文化出现了弱化现象;另一方面人们在忙碌中更关注道德的回归,对网络文化存在的价值和蕴含的精神内涵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网络文化的内涵

对于网络文化的定义,争议很多,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网络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人认为只要是和网络有关的文化产品就叫做网络文化,也有人认为网络上首发的作品才是网络文化,不管是怎样的观点,网络文化都摆脱不了网络和文化这两个要素。网络具有方便性、先进性等特点,在传播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势逐渐得到了网民的认同,因此,我国的网络发展速度惊人,网络以不可抵挡的姿态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尤其是移动网络的普及,让更多的手机族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都能够感受到网络文化独特的魅力。尽管每个人对于网络文化的理解不同,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存在方式,它有着独特的表达形式。简单来说,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或者手机为载体,以网络为平台,依靠发达的信息传播系统,运用各种语言符号传播思想、发表看法、传递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购物、讨论……可见,网络的功能非常强大,网络文化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

(二)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统文化是植入中国人骨髓中的民族精神,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丰富的内涵弘扬于世,绵延至今。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产生、发展的历史,作为传承几千年的传统思维方式、价值观、道德标准等渗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有别样的个性和气质,这来源于受到几千年文化的熏陶。因此,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我国人们践行的道德目标和依托的精神家园。

二、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存的现象悄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二者的融合也逐渐被人们认同。二者相互依存,充分利用彼此的优势寻找最佳的契合点,分别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以信息高科技为基础,和传统文化相比有其独特的特征。网络文化是在计算机普及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网络的诞生、发展和普及过程中必要的条件是技术的革新。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为网络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各种软件的开发和利用为网络文化的传播构建了平台,因此,网络文化首先表现出技术特征。网络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通过技术处理,将传统的图片、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经过分析后传递到网络上。由此可见,网络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数字形态的表现,由于实现了数字化传输平台,影像、图片、音频等复合而成的多媒体传输让网络文化内容更加丰富,这体现了网络文化的数字化特征。除此之外,网络文化还有虚拟性的特征。网络的普及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更方便,人们通过QQ、微信平台、淘宝等应用程序可以实现聊天、交友、购物等形形色色的生活需求。互联网上的资料是可以虚构的,匿名的现象让更多人喜欢上这种隐秘的方式。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可以在网络上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和其他人进行文化交流,从而获得各种需求的满足。网络文化具有的开放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也是吸引众多网民的地方,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把自己剥开展示出最真实的一面,心里的烦恼可以在这里倾诉,传统文化中一些羞涩、隐晦的话题可以在网络上放开了聊,人与人之间虚拟的角色中的交流是平等的,彼此可以敞开心扉,互相缓解工作、生活压力。网络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元化,尤其表现在内容的多元性。人们在网络中根据自己的需求大多能够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因为网络中所包含的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文学、哲学、天文学等多个领域,并且其传播方式是多元的,满足不同形式的互动。由此可见,网络作为一个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文化载体,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群体的需求,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二)传统文化的特点

我国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传播方式主要以书本、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传统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传统文化的传递也大多通过教育教学和民间的口头相传,学生在进行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所受到的道德标准、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都是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传统文化正能量的书本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课堂教学是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学生是传统文化的受益者。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从言谈举止中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但是,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依然有很大的弱点。比如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慢,传统文化的作品要经过编辑出版之后才能够在人们手中传播,传播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其次,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充满正能量,带有很深的哲理,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学习,目前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要群体,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较少。这不是说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而是传统文化的内涵深邃,要理解传统文化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鉴赏能力,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文学底蕴才能够把传统文化的精神理解清楚。因为传统文化作品的作者大多具有很高的创作水平,经历了很长时间的历练,如果读者不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传统文化的优秀内涵就不容易读懂。

三、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并存的现状已经是我国文化主流形式,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态势已经形成。两种文化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中各具优势,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对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的研究首先要分析两种文化存在形式上的差异。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相比有很多的不同。从传播速度和方式上网络文化具有很大的优势,然而从思想内涵上来看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远比网络文化大。下文将从两种文化的优势和缺陷进行比较分析,强调突出两种文化在相互影响中的重要性。

(一)网络文化的优势和缺陷

网络文化的优势在于快捷、方便、实惠、开放。网络文化是借助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来进行传播的,传播速度远远高于报纸、书本。报刊杂志从创作到出版需要很长时间,而网络文化从创作到只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可能更短时间。快捷传播是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相比最大的优势。其次,网络文化容量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网络文化作品的读者量没有限制,只要能够上网,满足一定的条件之后就可以阅读相关文字。而传统文化的作品需要人们购买才能阅读,比如报刊杂志,由于印刷数量有限,阅读的对象也相对较少。从经济实惠的角度来看,网络文化更实惠,网络阅读只需要缴纳上网费,有的网站需要一定的费用而外,没有其他收费项目了。也就是说网民只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就可以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比如知网的资料检索下载,每个月只需要些许费用就可以阅读里面的文献资料,而且内容非常全面。传统文化作品不花钱能阅读的只有图书馆,但是不能保存,网络上的资料还可以下载下来,作为永久保存。网络文化更开放体现在创作过程中,广大群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创作,实现自己的文学梦。人们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文章,也可以通过好友进行及时交流沟通。而传统文化的阅读过程在相对封闭性的环境中进行,即便是有感想也不能及时和朋友交流,更别说和作者交流了。在网络文化中,读者还可以给作者留言,作者在方便的时候还可以一起探讨作品中的文学问题。然而,在网络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言论。由于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言论,可以上传资料信息,无形中给一些低俗的人提供了传播庸俗信息的平台。网络上不负责任的言论、虚假信息、不文雅的广告等严重地污染了网络文化。网络普及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很多陷阱。近年来网络诈骗和信息犯罪的案例越来越多,这就说明网络这个虚拟空间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尤其是网络舆论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极少数心理变态的人利用网络文化在舆论场所兴风作浪,治理和整顿舆论市场便成为当下全球共同关注并十分头疼的问题。

(二)传统文化的优势和缺陷

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具有了深厚的文学底蕴,尤其是在思想政治的熏陶方面,对华夏子孙具有引领性的作用。传统文化中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思想从商周时代延续至今,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中华儿女永远继承和发扬。其次,在对待个人生命和自由的问题上,我国传统文化中追求自由、独立、民主的思想给人们带来深深的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最大的优势在于对待个人和集体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历来尊崇顾全大局、胸怀天下的责任感和全局思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诠释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折射出了我国先哲们强烈的爱国情怀。在对待人与自然的问题上,我国自古以来具有崇尚自然,追求个性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喜爱和赞美的文学作品太多,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环境保护的朴素意识,也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但是,在传统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博弈中,传统文化有很多地方处于被动地位。比如时效性、开放性等方面明显差于网络文化;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网络文化相比也显得单一,在传播和互动方面也没有优势。

四、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网络文化作为快餐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对于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网络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宣传平台,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便利。传统文化为网络文化内涵的提高提供了保障和条件。因此,作为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网络管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不可回避和否认,网络上现在还有很多低俗和虚假传播的现象玷污着网络文化市场,这需要广大网民自觉维护网络的纯洁性。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阵地,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传统文化精髓作为支撑。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得以传承和发展,网络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底蕴中形成丰富的内涵。因此,从网络管理的角度来说,要尽量避免低俗的信息进入网络,让互联网上的文化充满正能量。网民在上网过程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不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话不说,未经证实的消息不传播。提高全面素质,让互联网展示中国人的风采,展示中国气派。因此,规范网络管理,引导网络文化健康良性发展是未来网络文化发展的方向。

(二)汲取文化精髓,提高网络文化内涵

网络文化是一种零门槛的,没有限制的沟通和交流。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网络文化中,不仅提高了网络文化的内涵,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保障。应着力提高传统文化的质量,增强人们的认同感,让正确的舆论导向来引导网络文化的传播。其次,要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我国传统文化的最大优势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广大网民心目中具有权威性,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精神食粮。网络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可以提高其自身的文化底蕴。

(三)发挥网络优势,宣传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许多困境。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来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精髓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丰富的民族精神,很多人只能通过电视、电影、报刊杂志、广播等方式获得传统文化的知识。在网络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扩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这就需要各传媒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微博、微信、百度等各网络平台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在网络中的知识,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我国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宣传机构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丰富多彩的方式吸引广大的网民自觉加入到学习、宣传和分享传统文化的活动中,让传统文化在网络的推动下得到创新性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各有特色,如果把网络文化比作流行音乐,那么传统文化就是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融合体现出音乐醇厚绵长、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因此,两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像鱼儿与水的关系,彼此相互影响,实现优势互补。只有实现了两种文化的有机融合,才能创造出更丰富的文化氛围,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

作者:骆睿 徐岩 张铱晗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