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是因为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首先是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和爱国精神。当仁不让的治国平天下的爱国精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它强调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最为重要的,超过了一切个人利益。这种爱国精神激励着无数的文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宁死而不屈。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心”;林则徐为了祖国的前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他们都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这种大无私的精神会深深地影响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形成。其次是崇高的人格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是儒家对于个人尊严和价值的肯定。儒家认为君子和圣贤应该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追求崇高、正义、道义等,无论在怎样困苦的环境中,无论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都必须保持内心的崇高气节,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卑不亢,无所畏惧,威武不屈,富贵不淫,具有广大浩然的正义志气。最后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和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对于进取精神和兼容精神的最好诠释。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善于进取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孔子、韩非子、屈原、左丘明、孙子等等,这些人都因不屈不挠的、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凝结成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在进取之余还显示出了如大海般广阔的胸怀,对于万事万物皆有一种自信的包容精神,这样才成就了辉煌的汉唐雄风和巍巍辉煌的大国气派。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以之为方针,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传统文化在思想教育中的应用探析
第一,传统文化与教学活动相联系。
当前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与大学思政课课程设置有着很大的关系。多数高校都会将英语和政治列为必修公共课,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则不够,主要表现在人文社会学科偏少偏低。因此,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有必要极大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比重,建构新的课程体系,将某些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以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上,应该将最能够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正确的价值取向收入教材,从先秦诸子的文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教学方面,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较快的学习特点,在课堂上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授给学生,采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课堂交过。
第二,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学校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能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所以,大学应该积极创设底蕴丰厚的校园环境,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无时不刻地影响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目前,大学校园已经步入了科技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渠道,因此高校应该结合时代的特征,利用能够利用的一切手段和机会来宣传传统文化。例如将传统文化制作成影视短片,举办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网上论坛或互动等等。
第三,传统文化与社会活动相结合。
大学并不是与外界隔离的象牙塔,而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所以,在大学校园中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活动就显得十分的必要。在人们对于传统节日越来越淡漠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应该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有一定的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传统节日来唤起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和历史的认知,是民族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作者:马瑛东 单位: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